首頁/ 健康/ 正文

被老鼠咬傷致“流行性出血熱”,醫生提醒:日常應注意防鼠滅鼠

近日,30歲的張先生突然出現胸悶痛、噁心、嘔吐等症狀,到汕頭市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就診,為查明胸痛原因轉入心血管內科。原本以為是心梗的張先生經醫生檢查後被告知,之所以引發胸痛是因為被老鼠咬傷,患上了“流行性出血熱”。

主治醫生陳綺純向筆者介紹,張先生在住院期間出現了高燒的症狀,同時他的白細胞以及血小板減少。追問其病史,張先生才告訴醫生,自己曾於一個月前在家中被老鼠咬到手指,併到醫院處理過傷口,打破傷風針,幾天前曾懷疑患上感冒而自行服用藥物。

醫生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檢查指標及有老鼠接觸史,初步診斷患者可能得了“流行性出血熱”,而致病因素是老鼠,並聯繫了疾控相關部門送檢腎出血熱、鉤體病相關抗體。經檢查,患者確診“流行性出血熱”,經過對症治療,目前患者的各項指標已經恢復正常,近期辦理出院。

陳綺純解釋道,

流行性出血熱又稱腎綜合徵出血熱,臨床上以發熱、出血和腎損害為主要特徵,是一種經老鼠傳播、由漢坦病毒引起的嚴重急性傳染病。人感染漢坦病毒後,潛伏期通常為7—14天,也偶見短至4天或長至2個月者。患者起病急,病情進展快,若治療不及時,可引起死亡。

“流行性出血熱在汕頭地區不屬於高發疾病,但有老鼠的地方,如果防範不到位,就有可能感染。”陳綺純表示,人群對流行性出血熱普遍易感,但是否發病主要取決於人的生活工作習慣和動物的生活習性。人感染主要與農業勞動、室內環境勞作中接觸攜帶病毒的鼠類排洩物有關。陳綺純也表示,流行性出血熱可防可治,不用過度驚慌。

以下兩類人群可高度懷疑流行性出血熱:

一是患者突然起病、高熱,伴或不伴頭痛、腰痛、眼眶痛、全身肌肉關節痠痛,噁心、嘔吐及腹瀉等消化道症狀,面部、頸部和上胸部面板充血潮紅,眼結合膜充血水腫,眼瞼、面部水腫,軟顎黏膜呈網狀充血及點狀出血等症狀中之一或多項者;二是發病前2個月內有鼠類或其排洩物等接觸史,或有疫區旅居史,或食用過未經充分加熱過的鼠類汙染食物史的人群。醫生提醒,有以上情況的患者一定不能當作普通感冒發熱自行服藥治療,而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

出血熱的治療強調“三早一就”,

即早發現,早休息,早治療,就近治療,對減輕病情、縮短病程和改善預後具有重要意義。

防控出血熱則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生活及作業場所要防鼠滅鼠;避免在鼠類出沒的地方活動,尤其是近期流行的露營活動,在野外儘量穿長褲長衫、不露腳趾的戶外鞋,以防被鼠類咬傷;注意飲食衛生,不吃被鼠類汙染過的食物、水和飲料;注意防蟎滅蟎。

【記者】 王涵琦

【通訊員】 鄭瑞年

點選圖片,一鍵報料

被老鼠咬傷致“流行性出血熱”,醫生提醒:日常應注意防鼠滅鼠

【作者】 王涵琦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