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每月手術逾200臺,別讓這個病壞了好“孕”氣

“原以為這是生長髮育的常態,沒想多竟是‘多肉’,難怪吃藥調理都不好。”16歲的小芳(化名)因身體不適到清遠市人民醫院婦科門診就診,該門診副主任醫師林靜結合B超檢查診斷,小芳患的是子宮內膜息肉,最後透過手術解決了她的困擾。

林靜介紹,隨著目前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壓力的增大以及飲食結構的改變,子宮內膜息肉的發病率較前上升,僅該院日間手術每月就超過200臺。另外,該病還有一定的惡變風險,臨床發現子宮內膜息肉如何治療顯得尤為重要。

每月手術逾200臺,別讓這個病壞了好“孕”氣

常見婦科疾病,可導致不孕

“醫生,我子宮腔里長息肉了,怎麼辦?”“我做過一次息肉手術,又復發了。”“我這息肉會是惡性的嗎?”……在清遠市人民醫院婦科門診,經常會有患者問到關於子宮內膜息肉的各式各樣的問題。

林靜介紹,子宮內膜息肉是指由子宮內膜的腺體、間質和血管異常生長增殖形成的突出於宮腔的贅生物,呈指狀或舌狀,直徑從數毫米到數釐米,單發或多發,可分有蒂或無蒂,是一種常見的婦科良性疾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

“子宮內膜息肉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確,研究認為可能與雌激素水平過高、慢性炎症刺激有關。”林靜說,

其他高危因素包括長期服用激素類保健品、高血壓、糖尿病、肥胖、乳腺癌術後長期服用他莫昔芬等。

她介紹,單發或者子宮內膜息肉很小的患者,可能沒有任何症狀,僅僅在檢查時偶然發現。如果息肉較大或較多可能會出現症狀,典型表現為異常子宮出血,包括表現經量增多、經期時間延長、排卵期出血或者同房後出血。

“子宮內膜息肉還可能導致長期不孕。”

林靜解釋,子宮內膜息肉雖然是一種良性的子宮內膜病變,但多發性的子宮內膜息肉,或者息肉較大超過1釐米,對懷孕是有影響的。因為子宮內膜息肉就像是凸起於地面的小石子,會影響受精卵的著床。即使著床成功,也可能出現血液供應的問題,導致早期流產或胎停育。

“如果有生育需求,一般建議先手術再懷孕。”林靜說,部分患者子宮內膜息肉摘除後可自行懷孕,但如果合併其他不孕因素,可能需要透過輔助生殖技術助孕。對於多發性的子宮內膜息肉,她建議,患者可術後月經復潮3次以後,子宮內膜基本修復完整再備孕,以免發生宮外孕、自然流產、前置胎盤、胎盤植入的風險。

大多數是良性,B超是診斷首選

“子宮內膜息肉絕大多數都是良性的,但發生惡變機率低並不能說一定就不會發展成癌症,還是有少數可能發生惡變。”據統計,惡變率為1%-3%左右。與惡變相關的因素包括年齡增加、絕經後異常子宮出血。除了上述因素外,多發息肉、肥胖、高血壓、糖尿病也會增加子宮內膜息肉惡變的機率。

林靜介紹,B超是診斷子宮內膜息肉的首選檢查,對於有性生活的女性經陰道超聲最好。宮腔鏡檢查不僅可以直觀清晰地觀察子宮腔內的情況,還可以取出子宮內膜組織進行病理檢查,是診斷子宮內膜息肉的金標準,也是目前較好的治療手段。

有子宮內膜息肉是否需要手術,是很多女性朋友關心糾結的問題。“是否需要手術是根據患者息肉的個數、大小、有無生育要求以及臨床症狀決定的。”林靜說,如息肉單發、直徑如果息肉體積大、有症狀的患者,可以考慮手術治療,首選宮腔鏡下摘除或電切息肉。

治療方法要根據子宮內膜息肉的位置、大小和患者症狀進行選擇。“我們手術室每天的子宮內膜息肉的手術都有十多臺,但並不是所有子宮息肉都需要做手術的。”林靜說,是否需要手術需要綜合評估後決定。一般情況下,有月經紊亂、月經淋漓不盡或者異常子宮出血等症狀的患者,長期不孕的患者和懷疑息肉有惡變可能的,都建議手術。

複發率較高,應定期複查做好防治

據瞭解,為了方便和節省患者寶貴時間,清遠市人民醫院婦產科門診已開展門診宮腔鏡檢查、宮腔鏡下息肉切除術、宮腔鏡粘連分離術、宮頸疾病等日間手術,手術當天即完成入院、手術、出院,符合病種患者享受同等住院報銷政策。

“手術切除息肉後,子宮內膜息肉複發率較高,術後復發風險在4%-10%。”林靜說,這主要因為子宮內膜息肉通常是許多疾病的併發或繼發的結果,因此即使做了手術也不能高枕無憂,術後要定期複查。

手術後如果沒有生育計劃,患者可以使用短效口服避孕藥或在手術中、術後放置帶有藥物的節育環(曼月樂),可以抑制子宮內膜過度增生,從而減少子宮內膜息肉復發的風險。

預防子宮內膜息肉,首先要愛護自己,減少人工流產手術的發生。有陰道炎症的患者要及時治療,避免炎症長期刺激。在使用保健品、化妝品時要選擇正規廠家出品的,儘量避免雌激素含量高的商品。對於有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的患者,要積極控制這些誘發因素。堅持參加體育鍛煉活動,以增強個人體質以及提高人體免疫力。焦慮緊張的情緒會造成內分泌失調,所以平時的生活工作當中,還要學會自我調節,釋放壓力。

林靜特別提醒,子宮是女性重要的生殖器官,也是寶寶的第一個“家”,子宮疾病不容忽視,一旦發現一定要及早治療,以免影響後期備孕和妊娠。

【記者】黃劍琴 劉秋宜

【通訊員】彭可明

【作者】 黃劍琴;劉秋宜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