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演員馬思純自曝抑鬱症表現:身體僵硬 呼吸困難

新聞背景

前段時間,演員馬思純在參加一檔綜藝節目中自曝患有抑鬱症,她說最嚴重的時候,感覺身體變得僵硬,肢體無力,甚至還會呼吸困難。而且吃過控制情緒的藥物,3天就胖了8斤。這一訊息的出現,引起網友們的熱議:抑鬱症真的這麼可怕?想開點不行嗎?近日,瀋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針對相關問題採訪心理專家,就馬思純自述的症狀表現逐一解析。

演員馬思純自曝抑鬱症表現:身體僵硬 呼吸困難

健康提醒

抑鬱症並不是“想不開”那麼簡單

很多人認為,抑鬱症就是“心眼小、想不開”。陳爽表示,抑鬱症並非單純心理問題,而是有一定生物學基礎的器質性疾病。有研究顯示,患者腦內確實存在一些比較複雜神經遞質的變化和一些生物、化學的變化,以及一些神經免疫學異常和睡眠、腦電生理異常,腦影像學的發展也進一步證明這些觀點。所以,身邊人請一定不要指責患者,不要因反覆發作的病情而忽視患者。如果身邊人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去正確的護理和關懷這樣的患者,至少做到不傷害。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秋季也是抑鬱症的高發時節,這部分抑鬱的發作呈季節性變化,他們對季節的變化更加敏感,其發生常與光照的季節性減少有關,然後隨著光照時間的季節性增加而緩解。需要注意,既往有抑鬱的人群儘量避免在秋季減藥或停藥,明確的季節性抑鬱是否需要預防性服藥還應與專業醫生協商,根據病情進行相應的調整。

發病時不吃藥控制 身體僵硬呼吸困難

馬思純說,自己如果不吃藥控制情緒,最瘋狂的時候,身體會變得僵硬,然後會腿軟,“就是我從床走到門口,我都走不過去,就很無助的那種感覺,不停喘氣,然後眼睛就看不見了。”

專家解析

瀋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心理科陳爽醫生介紹,抑鬱症的表現是多樣性的,它並不是我們絕大多數人認為的“想死,不想活了”,像持續的心境低落、興趣明顯下降、愉快感較低、明顯的精力減退、注意力下降、自我評價降低、過於悲觀等都可能是抑鬱症的表現。有時還可能伴有軀體化的症狀,比如疼痛、思維遲緩、性功能減退等。

通常來說,當不適症狀持續兩週以上,排除躁狂、排除由於精神活性物質或器質性精神障礙所致,且患者的工作、生活、社交等功能受到影響,一般可診斷為抑鬱發作。不過,抑鬱症具體的評估標準還是應諮詢專業醫生,建議不要透過網路獲得資訊進行非專業的診斷和治療。因為抑鬱症是一個相對複雜的疾病,需要專業的臨床診斷、鑑別和足療程的治療,這樣才更有利於提高患者預後生活質量,降低複發率。

患病後體重迅速下降 吃藥後3天胖8斤

“我之前3天瘦了7斤,吃藥後3天胖了8斤。”馬思純說,自己在吃控制情緒的藥物之前,體重下降很快,吃了藥物後,體重又迅速反彈。很多網友關心,為什麼吃這類藥物體重變化這麼大?這是藥物的副作用嗎?

專家解析

體重減輕是抑鬱發作的一個常見臨床表現,患者常出現食慾減退、進食量減少、進食後腹脹、胃部不適,進而體重減輕。但是吃藥後的體重迅速增長,並不能完全歸咎於藥物的作用。確實有部分藥物可能會引起這種情況,但服藥後情緒、食慾、睡眠的改善等也是體重增加的一個因素。而且這個時期的體重變化往往不是線性的,而是波動的,當滿足正常的生理需求後體重可能進入平臺期。

如果確定引起體重明顯增加的情況需與專業的醫生進行溝通調整,且不可貿然在非醫生指導下停藥,以免出現症狀的反覆和加重。總之,藥物調整請諮詢專業醫生,並不是只有放棄治療一種解決辦法。且在生命面前,必須做選擇題的情況一定是先救命,再治病。專業的醫生會在診療過程中儘可能權衡利弊,避免出現必須二選一的情況。

飾演抑鬱症患者 表演走心入戲很深

馬思純曾出演過一部描寫抑鬱症患者的微電影,她走心的表演,將抑鬱症患者的內心世界刻畫得入木三分。而且網上爆出的拍攝片花可以看到,馬思純在演戲結束後因入戲太深,痛哭不停,半天緩不過來。

專家解析

演員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職業,好演員往往都是比較走心的,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當中去,感受角色的境遇、痛苦以及情感。但是在結束扮演後就應該有目的去做一些脫角色的行為。如果長時間的脫角色失敗或者誘發其他更嚴重的負性情緒應求助專業的心理干預人員,及時分析調整個體對角色的認同和共鳴以及創傷。

生活中,很多人亦是如此,在接收到不良資訊後,也易深陷其中,久久走不出來。因此對於一些比較敏感的人群,更應該有選擇地挑選接收的資訊,但並不是完全杜絕接觸負性的資訊,而是可以有選擇地提取防止悲劇發生的安全普及知識,而非沉浸在過度渲染的負性資訊中。反覆的有意的關注負性資訊,沉浸在負性情緒中不能自拔,要及時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以免影響身心健康。

童年時遭遇校園霸凌 給心理留下陰影

馬思純說自己初中時遭遇過校園霸凌,一女生總嘲笑她胖,在她喝的水中加髒東西,拿她的信讀給全班同學聽。她告訴父母,得到的答覆是“不要理會”,她說這段經歷給她的心理留下了陰影,“要不我現在不會這麼懦弱。”

專家解析

校園霸凌確實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創傷,引起孩子膽小怯懦,競爭或衝突情境的耐受差,抗壓差,易逃避,甚至可能為了避免被霸凌或逃避衝突情境委曲求全,做很多違背自己意願的事,進而產生更多的心理衝突,增加心理疾病的發生機率。

對於家長所說的“不要理會”其實也是處理該問題的方式之一,並不能完全否認。但凡事沒有萬能的解決方法,需要根據當時的情況而定。尤其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無謂的反抗可能會招致更多報復性的霸凌,但有些情況,沒有反抗行為也有可能出現反覆的被霸凌。家長需要及時發現孩子的情緒變化,及時給予必要的干預,保障孩子的安全,保護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導孩子準確判斷自己所處的情況,及時有效的求助,必要時模擬可能出現的情境,做孩子最可信賴的後盾,同時幫助孩子重獲自信,必要時可接受專業的心理幫助。

瀋陽晚報、沈報全媒體主任記者 王禹哲

小編說: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祝各位每一天都心懷美好,遼寧掌上健康願陪你一路同行!感謝關注,期待分享!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