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他患了癌,可這癌是體內的異生物傳染給他的

撰文 七君

身上長了腫瘤本來就是一件糟心的事情了,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腫瘤細胞居然還不是“親生”的,而來自體內的寄生蟲。這波套娃操作雖然是醫學史上的第一例,但是研究者們懷疑,一些腫瘤其實是寄生蟲癌的誤診。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奇特的病人。

2013年,一位41歲的哥倫比亞男性感到渾身不舒服。他在2006年被診斷為艾滋病,可是後來因為停藥了一段時間,他出現了發燒、咳嗽、掉磅等症狀。醫生檢查後發現,他體內的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載量特別高,而他的免疫系統已經崩壞了。

更奇特的是,醫生們在他的肝、肺、腎臟以及淋巴結裡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細胞團塊。

這些細胞團塊都是克隆體,沒什麼用但卻能不受控制地增殖,而且還入侵了附近的細胞。顯然,它們是腫瘤細胞。

他患了癌,可這癌是體內的異生物傳染給他的

圖片來源:DOI: 10。1056/nejmoa1505892

可是這些腫瘤細胞卻很奇怪,它們看起來並不像人類細胞。

首先,它們的個頭特別小,直徑大概是5-6微米,比人類血紅細胞還小。

其次,這些詭異的小細胞沒什麼細胞質,但是細胞核卻佔了細胞直徑的一大半,其中一些還有好幾份細胞核。

最後,它們也沒有分化的痕跡,看起來不像是地球上新出現的多細胞動物,而像比較古老的生物,比如變形蟲什麼的。

哥倫比亞的醫生們處理不了這種新奇的腫瘤,於是將樣本寄送到了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因為這些細胞裡出現了合胞體(一個細胞裡好幾份細胞核),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研究者們一開始判斷,這些腫瘤來自未知的單細胞生物,比如黏菌或阿米巴蟲。

可是核酸測序的結果讓研究者們大吃一驚:它們和絛蟲DNA的相似度達到了99%。確切地說,它們屬於微小膜殼絛蟲(Hymenolepis nana),也就是最常見的人體絛蟲。

他患了癌,可這癌是體內的異生物傳染給他的

微小膜殼絛蟲(Hymenolepis nana)大概長這樣。(圖片來源:DOI: 10。1056/nejmoa1505892)

一條絛蟲居然叫nana,並不是為了反差萌,而是因為nana在拉丁語裡是“矮子”的意思。

微小膜殼絛蟲確實很矮小,它們一般就2釐米長,最大的只能長到8釐米長、1毫米寬。但是,它是人體內最常見的絛蟲,全世界大約有7500萬人被這種絛蟲感染,這位哥倫比亞的患者也是。

雖然微小膜殼絛蟲不需要中間宿主,但是一些昆蟲可以被它們感染,比如跳蚤、蟑螂、甲蟲還有面包蟲。如果生吃這些蟲子,人也有可能被感染。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被微小膜殼絛蟲感染的人都是直接或間接吃下了來自人體的帶蟲卵便便。

微小膜殼絛蟲的感染能力得益於它對人類腸道的特殊偏好。

微小膜殼絛蟲和其他絛蟲不太一樣,它不需要中間宿主就可以在人的小腸裡經歷整個蟲生。

大家看,這個可愛的小絛蟲吧,身體像蚯蚓那樣是一節一節的,每一節都有睪丸和卵巢,hmmmm。這樣自備“五百童男童女”,就是為了在你的小腸裡打造一個微小膜殼絛蟲的美麗新世界。

實際上,最遠端的節片會最早和本體分離,然後向人體釋放蟲卵。絛蟲蟲卵孵化後的幼蟲叫做囊尾蚴,囊尾蚴感染人體的過程也相當鬼畜。

它的頭有點像電動剃鬚刀的樣子,有4個對稱的吸盤,中間還有個可以自由伸縮的頂突,上面全是小鉤,功能可想而知:掛住你的腸子。

這還不是最刺激的。它們的頭原本是縮在身體裡的,但是接觸到腸子以後就會biu地彈出來。當時的情況大概是這個樣子——

一個人被微小膜殼絛蟲感染大約20-30天后,便便裡就會出現它的卵。雖然微小膜殼絛蟲的壽命只有4-6周,但是由於不斷的迭代繁殖,它們在人體內製造的小世界可以持續數年,相當於好幾百個世代了。

肚子裡養蠱,還養了好幾百代,那人豈不是會病入膏肓?

別擔心,微小膜殼絛蟲在和人體的共同演化過程中達成了一些“共識”,它們很“乖”,通常不會讓宿主出現症狀,也不會走出腸道,去其他地方看世界。不過,如果宿主的免疫系統很弱,那情況就不一樣了。

這是因為,這種絛蟲很奇怪,它的正常發育需要宿主提供一些免疫訊號。在宿主免疫系統比較弱的時候,它們就會長的好看,比如變成超大的囊尾蚴。

這位患者就是這樣的情況。

研究者們猜測,在被HIV感染後,這個人薄弱的免疫系統體內原本就有的絛蟲開始不受控制,甚至連絛蟲體內的幹細胞也都開始不受控制,變成了腫瘤,並且居然無視了和人體達成的“協議”,“移居”到了宿主的肝、肺、腎裡。說好的敵人的敵人是朋友呢?

他患了癌,可這癌是體內的異生物傳染給他的

這個患者體內的多個重要臟器受到絛蟲腫瘤感染。(圖片來源:DOI: 10。1056/nejmoa1505892)

這個情況不但對人類來說是罕見的,甚至對整個絛蟲圈子來說都是罕見的。因為在此之前,大家並不知道絛蟲也能長腫瘤。

更炸天的是,這種絛蟲腫瘤不但擺脫了“宿主”,還展現出了“宿主”的宿主,也就是人類的特徵。

研究者們發現,這些腫瘤組織並沒有表現出絛蟲組織的結構。此外,這個來自絛蟲的腫瘤所攜帶的突變也有哺乳動物癌細胞的特徵,比如出現了有害的線粒體基因突變、複雜的基因重排等等。簡而言之,這些絛蟲細胞發生的突變和人類腫瘤細胞的常見突變很像,算是“殊途同歸”吧。

更厲害的是,能殺死絛蟲囊尾蚴的常見藥物阿苯達唑(Albendazole)對於這種絛蟲腫瘤卻無效。這位患者也在入院4個月後去世。

毫無疑問,這個男子是史上第一個被發現被其他生物腫瘤感染的人。因此在2015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研究者將這個病例發表在了《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

這些研究者懷疑,在發展中國家,不少同時被HIV和絛蟲感染的患者身上的腫瘤可能來自絛蟲。但是有多少人被誤診了,這個問題目前就沒人清楚了。

這種蠱中蠱,我願稱之為蠱禍崽。

封面來源:Maria Fleischmann / World Bank

參考資料:

Muehlenbachs, Atis, et al。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Hymenolepis nana in a human host。”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3。19 (2015): 1845-1852。

www。msdmanuals。cn/professional/infectious-diseases/cestodes-tapeworms/hymenolepis-nana-dwarf-tapeworm-infection

Elliott, David E。 “Intestinal infections by parasitic worms。” Sleisenger and Fordtran‘s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Disease。 WB Saunders, 2010。 1921-1939。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