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劉邦的畫像上寫的羹頡侯是什麼?劉邦為什麼要把自己的畫像丟掉

清代筆記小說《堅瓠集》講到,元朝之前,有一幅不知何人所畫的《戛羹圖》,元朝一文人在這幅畫上題了一首詩,“婦人心計太奸深,冷飯殘羹值萬金。早識叔為天子貴,添鹽添醋也甘心。”

劉邦的畫像上寫的羹頡侯是什麼?劉邦為什麼要把自己的畫像丟掉

漢高祖劉邦畫像

奇怪的“羹頡侯”

《史記》記載,劉邦兄弟四個,他排行老三,大哥叫劉伯,二哥劉喜,還有個弟弟劉交。劉伯死得早,沒跟上劉邦稱帝。劉喜和劉交都活到了西漢立國,一個是代王,一個是楚王。

劉邦的畫像上寫的羹頡侯是什麼?劉邦為什麼要把自己的畫像丟掉

劉邦劇照

劉邦稱帝之初,長兄還有個兒子劉信在世,似乎被劉邦忘了,沒有獲得爵位。後來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問起這件事,劉邦說:“我沒有忘記他,這都怪他的母親不明事理。”但是劉太公發話了,劉邦不得不給劉信封了爵位,叫羹頡侯。

這個爵號有點奇怪。通常情況下,古代的爵號用地名,列侯的食邑就是爵號。如韓信是淮陰侯,張良是留侯,周勃是絳侯。到劉邦的大侄子這裡,卻被封了奇怪的“羹頡侯”,根本沒有這個地名。

這當然是劉邦的“創意”,顯然他對嫂子當年的行為耿耿於懷。礙於太上皇的情面,劉邦才給大侄子封了爵位,卻故意用“羹頡”兩個字挖苦嫂子。

劉邦的畫像上寫的羹頡侯是什麼?劉邦為什麼要把自己的畫像丟掉

叔嫂恩怨

劉邦發跡之前,曾無所事事,經常帶著朋友去大嫂家吃飯。《漢書》裡記作“丘嫂”,有人說是姓,有人說不是。總之,當時劉邦的大哥已經不在了,嫂子帶著娃過活,日子肯定好不到哪裡去。

如果劉邦一個人去蹭飯還好說,嫂子自然不會計較。可他每次去都帶著朋友,三番五次,嫂子就不高興了。某日,劉邦又和幾個客人去嫂子家吃飯,嫂子用鏟子颳了刮鍋,說今天沒粥了。客人見狀,只好訕訕地告辭。這讓劉邦很沒面子。

送走朋友,劉邦去廚房一看,卻發現鍋裡明明還有粥。他很生氣,對嫂子大為不滿,一直到當了皇帝之後還是不能釋懷。所以就有了前面那一幕,他給侄子封了“羹頡侯”

“羹”是粥,“頡”字通“戛”,戛是象聲詞,也有“刮”的意思,所以劉信得到的封號可以理解為“刮粥侯”,這明擺是著埋汰人。可劉信招誰惹誰了,當初他還是個孩童。

劉邦的畫像上寫的羹頡侯是什麼?劉邦為什麼要把自己的畫像丟掉

性格矛盾

儘管劉邦的歷史形象不是很光輝,但作為承前啟後的大一統王朝開國之君,劉邦知人善任、從諫如流、寬宏大度,也是有目共睹的。

劉邦稱帝后,在張良的建議下,獎賞了一個生平最恨的人。這個人叫雍齒,早年追隨劉邦起兵反秦的時候,他奉命在豐邑留守,然後背叛了劉邦,投降魏國,與劉邦對抗。劉邦氣得七竅生煙,跟項梁借兵才打敗了雍齒,雍齒又投奔了項羽。

項羽兵敗後,雍齒就尷尬了,如果劉邦拿他開刀,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但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勸告,不但沒有動雍齒,反而將他封為什邡侯。雖說這是劉邦籠絡人心的手段,但他畢竟善待了仇人,也頗為不易。這件事在後世好評如潮。

劉邦的畫像上寫的羹頡侯是什麼?劉邦為什麼要把自己的畫像丟掉

然而,能容忍雍齒的劉邦,卻對嫂子當年的逐客令耿耿於懷,遷怒於侄子,乍一看,這好像不是同一個人的做派。

按《史記箋證》的說法,漢代媯州懷戎縣有個羹頡山,這應該是羹頡侯的由來。另一些學者說,漢初根本沒有這座山,也沒有以山名封侯的,劉邦出於怨恨才給侄子封了“羹頡侯”。這是史學界主流觀點。

劉邦的畫像上寫的羹頡侯是什麼?劉邦為什麼要把自己的畫像丟掉

結語:

有的古代學者認為,漢高祖聰明豁達,可謂真英雄,但對待家庭矛盾,又和尋常人沒什麼區別,也是其真性情的體現,沒什麼可指責的。

蘇東坡在《東坡志林》裡也點評了“羹頡侯”一事,“高祖號為大度,不記人過者,然不置轉釜之怨,獨不畏太上皇分杯之語乎?”

“分杯之語”指的是,楚漢戰爭時項羽抓住了劉太公,以要挾劉邦,揚言要烹了劉太公。劉邦卻說,我和項羽是拜把子兄弟,俺爹就是他爹,如果他非要那麼做,那就分我一杯肉羹吧。結果項羽也沒有下狠手。

蘇東坡的意思是,既然劉邦怨恨嫂子,那麼劉太公想起當年的“分杯之語”,能不埋怨劉邦嗎?

當然,這是家務事,劉太公畢竟逃過了一劫,兒子又當了皇帝,坐享清福即可,還有什麼可抱怨的。

參考文獻:《史記》、《東坡志林》等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