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一切皆不是沒有可能,一個清末狀元最後起草了清帝退位詔書,這個人

一切皆不是沒有可能,一個清末的狀元最後起草了清帝退位詔書。

這個人叫張謇。

張謇[jiǎn],祖籍江蘇常熟土竹山,清咸豐三年五月二十五日(1853年7月1日)生於江蘇省海門直隸廳長樂鎮(今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常樂鎮)。

光緒二十年(1894年)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

光緒二十年(1894年),張謇考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奉張之洞之命創辦大生紗廠。

民國元年(1912年),起草清帝退位詔書,在南京政府成立後,任實業總長;

同年,改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總長。

民國4年(1915年),因袁世凱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部分要求,張謇憤然辭職。

民國8年(1919年),建成南通更俗劇場。

民國11年(1922年),棉紡織業危機,導致張謇的事業全面崩盤,大生紗廠走向衰落。

民國15年(1926年)8月24日,張謇在南通病逝,享年73歲。

張謇主張“實業救國”,是中國棉紡織領域早期的開拓者,一生創辦了20多家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

清帝遜位詔書內容——

奉旨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軍起事,各省相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一切皆不是沒有可能,一個清末狀元最後起草了清帝退位詔書,這個人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