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泰戈爾來華,徐志摩特意戴上了印度帽接待,魯迅看不下去發文嘲諷

1924年4月12日,泰戈爾來到了中國,這個他十分嚮往的文明古國!據當時權威媒體報道,當時數千名學生,以各種形式表達了對這位世界級文壇巨匠的歡迎。而此時的文化界,也早就一片沸騰。

一:文化界就像“過節”一樣熱鬧

來華時,泰戈爾已是64歲(虛歲),此時他的身上已經貼上了諾貝爾獎得主這一標籤,他也是獲得該獎的第一位亞洲人。

泰戈爾來華,徐志摩特意戴上了印度帽接待,魯迅看不下去發文嘲諷

他之所以能來到中國,有幾個人起了關鍵性作用:一位是著名教育學家蔡元培,一位知名學者梁啟超,一位是著名詩人徐志摩。這3位,前兩位當時已經是文化界泰斗,徐志摩雖然年輕,也早就名聲在外。正是受了這幾位的極力邀請,泰戈爾才帶著他的訪問人員,踏上了輪船。

在很多人眼裡,當時的泰戈爾就像一位“神仙”一樣,所以迎接規格之高,令人瞪目。胡適、梁啟超、梁思成、徐志摩、凌叔華、蔡元培、梅蘭芳、一共有50多位文化名人列隊迎接。甚至,連大才女林徽因也做起了小“迷妹”,獻上了鮮花。說實話,這個規格從前沒有,後來也再沒有過了!

泰戈爾來華,徐志摩特意戴上了印度帽接待,魯迅看不下去發文嘲諷

二:人群中有個不合群的人

泰戈爾是否值得當時的名流們如此追捧,這是一個問題?筆者個人是非常喜歡泰戈爾的詩作的,他不只是印度最有名的文人,而且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他明明是出生貴族,卻關心普通百姓疾苦,這是印度人愛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而他的著作水平之高更是令絕大多數文人望塵莫及,其《飛鳥集》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受到了全世界文化愛好者的喜愛。

這樣一個人物,受到怎樣的追捧,似乎都不過分,但偏偏就有個人有點不合群,他就是魯迅!

當時歡迎泰戈爾的活動很多,魯迅參加了一些。一向不願意應酬的魯迅,甚至參加了為泰戈爾64歲生日準備的晚宴。晚宴的主持人是胡適,能來的都是泰斗級人物,魯迅受邀前來。可泰戈爾還沒來,魯迅就看不下去了,後來大家用“拂袖而去”形容他當晚的提前離開。此後的活動,魯迅基本沒有參加過了。

泰戈爾來華,徐志摩特意戴上了印度帽接待,魯迅看不下去發文嘲諷

三:魯迅為何一點面子都不給

事後,對魯迅這次離去,文化圈有很多解讀。有人說魯迅是善妒,覺得泰戈爾壓了他的風頭,畢竟泰戈爾沒來前,魯迅是文壇最牛的人物之一。也有人說他只是單純地不愛湊熱鬧,不喜歡這樣的大場面。對此事,魯迅當時並沒有解釋很多,直到1934年,魯迅用一篇雜文把這件事說清楚了。此文名叫《罵殺與捧殺》,其中有兩段內容是這樣的:

泰戈爾來華,徐志摩特意戴上了印度帽接待,魯迅看不下去發文嘲諷

從這段文字裡,我們不難找到魯迅當年那麼做的原因。首先,他認為當時徐志摩等人做得太過了些,文中特別提到徐志摩戴帽上了印度帽的事,這是魯迅看不下去,所以此文中他刻意嘲諷了徐志摩,這也是他寫此文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魯迅看來,做這些動作是滑稽可笑的。歡迎一個人,完全沒有必要到這個程度。

其次,對於泰戈爾這個人,魯迅認為他也並非完人。文中提到泰戈爾曾稱自己是“英國的臣民”,這一點確有其事,這是很多文人不願承認的事實,但魯迅在文中毫不客氣地指出來了。作為一個很“剛”的硬骨頭,魯迅最受不了的就是這一點。

泰戈爾來華,徐志摩特意戴上了印度帽接待,魯迅看不下去發文嘲諷

再次,魯迅對泰戈爾來華的意義,和徐志摩等人的理解不太一樣。魯迅認為,泰戈爾的思想是能夠啟迪文學青年的,能讓很多迷茫的年輕人找到創作的方向,這才是他來華的真正意義。但經過徐志摩、梁啟超等人這麼一安排,泰戈爾成了一個完全不接地氣的“神仙”形象,而普通的文藝青年想見他一面都難,這完全違背了初衷,他無法理解。

最後,對泰戈爾個人來說,魯迅認為各種誇張的歡迎儀式,完全是對他的捧殺,是不利的。早在幾十年前,魯迅就明白捧殺的害處,其分析事情之犀利,確非一般文人所能比。

泰戈爾來華,徐志摩特意戴上了印度帽接待,魯迅看不下去發文嘲諷

四:客觀看待此事

泰戈爾後來還來過兩次中國,期間與眾多文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也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影響了他們的文風。所以對於這位文壇泰斗,我們至今都是十分推崇和喜愛的。但這並不意味著魯迅當年的舉動就錯了。事實上,我們客觀地看待這件事,會發現當年魯迅說的都是對的。任何時候神化一個文人,都是不明智的行為。

從這件事,我們能看出魯迅與其他人完全不一樣的地方。他時刻都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時刻都站在更高的層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看待一件事情,這也就是他的觀點總能特立獨行的原因。有這樣的能力還不是最牛的,更令人佩服的是,在任何時候他都能遵從自己的內心,敢於把自己的想法用行動表現出來,哪怕這個行動在當時是不合時宜的。這樣的文人,怎能不讓人佩服!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