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一座因柳公權命名的園林

因柳公柳遺蹟而命名的園林

一座因柳公權命名的園林

柳溪亭園與達活泉園同是北方著名的園林,柳溪園位於邢臺古城的北側,依牛尾河兩岸自豫讓橋至今大吳莊一帶,因當時有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遺蹟”而命名為柳溪亭園。歷史上牛尾河兩岸遍植柳樹,樹身粗合圍,園子處於一個很大的河塘旁,河塘裡植有荷蓮,有亭榭樓臺,風景極美。此園不僅為北方之名勝,還是邢臺古時的“十里五里長亭短亭”迎友送客之處。

是否與柳開有關?

一座因柳公權命名的園林

唐代有兩大書法家,即顏真卿和柳公權,書界稱之為顏筋柳骨,為世人敬慕的楷模。顏真卿曾為唐名相宋璟撰寫書碑文,今沙河市東戶村有宋璟碑。而關於柳公權與邢州的記載不詳。到宋代時於邢州城北營建柳溪亭,宋人說是為紀念柳公權而建。

關於此事,確有可能與柳公權有關。

柳開(948-1000),大名(今河北大名人)。柳開為柳公權的五世孫,曾不無炫耀地詠道:“皇唐二百八十年,柳氏家門世有賢;出眾文章惟子厚(柳宗元),不群書札獨公權(柳公權)。” 北宋文學家,為宋代古文運動倡導者,有《河東先生集》傳世,他的文學造詣在宋代佔據一定的地位,《宋史·穆修傳》亦云:“自五代文敝,國初柳開始為古文,其後楊億、劉筠尚聲偶之辭,天下學者靡然從之。”可見對柳開的評價之高。

據文獻及《順德府志》記載:柳開曾在貝州任長吏,後遷官殿中侍御史。宋鹹平年間(998-1000),柳開除邢州刺史,在達活泉“植楊柳,建亭其上”,對達活泉進行整治,使達活園成為一郡之勝景。又在城北見有柳公權遺蹟,此處是牛尾河和小黃河相匯處,岸邊老柳橫生,池中荷花滿塘,處於官道之旁,再次進行園林的修建。

柳溪園都與哪些名人有關?

一座因柳公權命名的園林

樓鑰(1137-1213),南宋大臣、文學家。字大防,又字啟伯,號攻媿主人,明州鄞縣(今屬浙江寧波)人。歷任溫州教授、樂清知縣、翰林學士、起居郎兼中書舍人、吏部尚書兼翰林侍講、資政殿學士、知太平州。大定九年(1169年),隨舅父賀正旦以書狀官從舅父汪大猷使金,

樓鑰每到一地都留心觀察,詳細記錄沿途見聞,撰成《北行日錄》。全書為日記體裁,詳細記錄每天所見所聞,內容包括天氣、行程、道里、城郭、古蹟、人物、風俗、飲食、物產、典章等。

使金時在路過邢州時就記載了邢州城北的柳溪亭。

說自南門入邢州城,城三重。與城門相對為邢州府衙。向東進入驛站,過長街三坊(七教坊、立節坊、成義坊)、椽木巷、熙暉樓,遠眺圓照塔出北門三里有園即柳溪亭,柳溪亭“唐栁公權遺蹟,亭榭數所,引溪水載之髙岸,流觴曲水為邢州遊觀之地。”從記載看,柳溪亭“為邢州遊觀之地”,為“唐柳公權遺蹟”。其建築有“亭榭數所”,其特色為”引溪水載之髙岸“的流觴曲水景觀,說明溪水是由低處流向高處,可見是一處非常別緻的景觀。

柳溪亭在宋金時期為北方名勝,北宋詩人趙鼎臣(1070-1125)字承之,衛城人。工詩詞,才氣飄逸,記問精博。自號葦溪翁。元祐年間中進士。紹聖中,登宏詞科。宣和中,以右文殿修撰,知鄧州。召為太府卿。嘗往來大名、邢州、真定之間,與蘇軾、王安石諸人交好,相與酬唱。趙鼎臣著有文集一百二十卷,其孫綱立刊於復州,至四十卷而止。今則僅存竹隱畸士集二十卷,《四庫總目》系輯搜所成。一次在邢州時曾欲遊覽柳溪亭,可惜亭子中門扃鎖。趙鼎臣無奈隔窗而望,其中園內美景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賦詩嘆贊景緻可人。詩曰:嬌紅婭奼不勝姿,只許行人半面窺。恰似姑蘇明月夜,水晶宮殿鎖西施。(趙鼎臣《過邢州柳溪中門扃鎖甚嚴隔戶窺之見荷花爛然盈沼作》)

金大定十年(1170),有個詩人叫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平江吳郡(今江蘇吳縣)人,與尤袤、楊萬里、陸游齊名,號稱“中興四大詩人”。後宋孝宗任命為“祈請國信使”,出使金國時路過邢州,在柳公亭受到邢州官員的熱情接待。在遊覽了柳溪亭的風光後寫下了《柳公亭》詩:“主人敬客有餘情, 催喚繩床坐柳亭。曲水流觴非故物,馬鞍山色舊青青。”

又據《順德府志·古蹟》中記載:柳溪亭在城北河旁,金大定間節度同知王邦用置。知柳溪亭的位置在城北河旁,金大定年間(1161-1189),安國軍節度同知王邦用利用這裡的天然佳景,在這裡挖池溏、築長廊、植柳樹、養紅鯉,建柳溪亭。

根據史料記載,1151年,金大定十九年(1179)5月,王邦用升任邢州府金國安國節度使同知。任上對柳溪亭園進行擴修,於大定十九年重陽節落成,當日他寫了一首《大定十九年重陽日會眾賓落成柳溪新亭,遂成二十韻以雲》詩:“邢臺古名藩,沃嚷民繁阜。負國有園亭,雅趣便林藪。波影搖杯盤,嵐光入戶牗。我初登仕途,南北屢行走。遇此必盤桓,自卯或至酉。光射看山眼,香染攀花手。夕陽促徵鞍,戀戀猶回首。復為南和宰,夙好端不負。時時任勝遊。仍攜會心友。妝臉池中蓮,舞腰溪上柳。去矣幾星露,受命來通守。下車事紛如,訟稀三月後。重尋舊遊地,慷然吁嗟久。亭子半已頹,花木亦何有?興廢實在人,此事亦非偶。見廢不使興,未免顏之厚!決意復繕完,同僚誰曰否!榱棟曾壯麗,土木撤腐朽。經始遇中秋,落成始重九。閒暇即登臨,還應藉詩酒。”從詩中可以得知王邦用自南和宰升任邢州府同知,此前常與友人遊覽柳溪亭園,常常對“亭子半已頹,花木亦何有?”而感慨,到任後歷經約一年的時間(經始遇中秋,落成始重九)對園子進行了重修,治理後的柳溪亭園,形成了“清水魚躍,風飄花香”的優美景觀。特別是到了夏季,這裡形成了柳樹成蔭,荷花滿溏,水磨旋轉,鯉魚跳躍,漁人捕釣的江南水鄉景色。所以這裡又有“邢臺小江南”之稱。

至蒙古時期,邢州五傑領袖、元太保劉秉忠曾寫《溪亭小飲》詩,歌詠柳溪亭一帶的風景,詩說:“亭前桃李水邊樓,與客攜壺慰倦遊。眼底誰知花嫵媚,人間惟有酒風流。情元易感千年任,愁不難消一醉休。傳與京華美年少,莫將白髮博封侯。”

柳溪亭園到明代依然為北方名園,詩人王鴻儒(國子祭酒)題詩讚嘆:“溪亭臨水面高城,楊柳芙蓉綠映紅。遙想使君來遊賞,沸天鼓吹月明中。” 王鴻儒(1459-1519),字懋學,別號凝齋,南陽府(今河南省南陽縣)人。少小聰慧,敏悟絕人,家貧為府書佐。書法歐、顏,作字端勁有古法。成化二十三年(1487)中進士,曾任順德府照磨司照磨,後授南京戶部主事,出為山西提學僉事,進副使,官至戶部尚書。明代正德年間順德府郡守郭紝對園林再次進行修復,因環濠皆蓮,取其“出於淤泥而不染”之意,改匾曰:君子亭。嘉靖十六年(1537),郡守於桂再次拓地改建,恢復歷史名稱柳溪亭。

萬曆十年(1582)順德府知府王守誠在完成順德府城增固工程同時,對柳溪亭及其園林進行修葺,治理了園內的水系,並在園林的四周加築了圍牆。

清代之後的柳溪春漲

一座因柳公權命名的園林

清代初期,柳溪園風景依舊,當時郡人李京(1606-1685)是順德的有名的文人,李京字都五,曾任巴陵縣知縣。李京死後葬於邢臺縣南柴家莊,有墓誌銘。

康熙十五年(1676)李京在整理前代《順德府志》時,對古順德府景觀進行整理和概括,選出順德府十二景,其中有《雉堞荷香》即為郡城北的柳溪亭園。李京在文中對此景是這樣描述的:“郡城高堅,池復深闊,女牆分列,箭樓威壯。四門門四重,左出右入,他郡無也。池種蓮,東北最多。開時如散妙蓮花,如眾香國,池如香水海。北門外舊時有亭,曰君子亭。金大定間修後,改曰柳溪亭,為遊憩玩賞勝地。今廢址仍存,蓮香尚在人心目。並作詩云:四圍楊柳繞城堤,池內荷花開放齊。露滴珍珠擎翠蓋,風飄繹縞落青泥。人遊洛浦情偏蕩,酒載蘭陵醉欲迷。玩賞流連歸去晚,戍樓角動月明西。”

乾隆時期,順德知府徐景增在柳溪亭的基礎上建鴛水橋和鴛水亭,徐景增作《鴛水亭記》《鴛水橋記》二記。文中記載:“與僚屬循行郊野,見新闢稻畦環青送碧,居然樂土矣。顧孑孑幹旌無憩息所,僅得廢寺小留。”經走訪調查得知,這裡是“昔所稱十里五里長亭短亭”又謂是“所謂柳溪亭者,建於金,改名君子於明。”時已荒廢久矣,唯“廢牆遺址彷彿可尋,”便“疏泉闢地規度以為亭,曰鴛水亭,”置堂五楹,左疊假山,右起圍廊,引水環流,遠近亭廊點景,自然錯落,參差有別,成為古順德城的一大園林。柳溪園修復後徐知府在此與來訪的山西布政使朱一蜚飲酒唱和,朱一蜚寫下《聞順德徐省庵太守新築鴛水梅花二亭告成題詩寄懷》詩,徐景曾以《新築鴛水梅花二亭告成晉藩朱公浣桐題詩見寄造次韻一首奉答》其一首曰:“廿載枯泉得再澄,快人六月滿懷冰;新亭爭羨遨頭樂,近郭如看婪尾燈。幸有稻苗同鑑曲,惜無弦管競金陵;知公舊是甘棠地,應記旌麾憩碧塍。”

乾隆十五年( 1750)乾隆皇帝出巡過順德府,在城北鴛水亭處迎駕“得幸邀鑾輿一顧”,是“為一郡勝遊之地也”。知府徐景增進獻了新編印的《順德府志》一書。乾隆皇帝於城南梅花亭“停駕駐蹕”,揮毫行書唐代名相宋璟《梅花賦》。作《東川詩》,並畫古梅一枝,以頌前賢;

民國時期,偽順德道組織文人修編《邢臺縣志》時,將柳溪亭園的景觀列為“邢臺八景”之“柳溪春漲”,為北方及邢邑的“勝遊之地”。

燕過留聲,點個在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