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文化內涵】內黃龍鬚溝的龍鬚溝:一個古代名士的城建故事

曾經困擾內黃縣城區居民數十年的流河溝,被當地人戲稱為“內黃龍鬚溝”。該縣先後6次啟動流河溝治理專案,均因各種原因無疾而終。如今,黨史學習教育在內黃各地蓬勃展開,內黃縣委、縣政府將流河溝黑臭水體治理及棚戶區改造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關鍵環節,第七次改造流河溝片區專案邁出堅實步伐,僅兩個月時間拆遷面積6萬餘平方米,汙水橫流、臭氣熏天的流河溝不久將成為內黃曆史。《世說新語》記載了一些古代名士的言行逸事,新時代內黃人正在以實際行動書寫著城建史上的壯麗篇章。

——題記

流河溝新語

記者 牛步雲

【文化內涵】內黃龍鬚溝的龍鬚溝:一個古代名士的城建故事

▲流河溝與硝河交叉口提灌站閘口現場施工圖。(高士明 攝)

一條抹不去的“傷疤”

流河溝不是河,而是一條橫貫內黃縣城區東西約2。8公里長、臭氣熏天、蚊蠅亂飛的內澇溝;

流河溝不是傷痕,卻是內黃縣城中心繁華地帶一條抹不去的“傷疤”;

流河溝不是刺,卻成了內黃人心中永遠的“痛”!

“溝裡全是紅紅綠綠的稠泥漿,夾雜著垃圾、破布、死老鼠、死貓、死狗……不但溝水的顏色變得紅紅綠綠,而且氣味也叫人老遠聞見就要作嘔……”這是人民藝術家老舍筆下《龍鬚溝》當中的一段描寫。這樣的場景,曾經“重現”在內黃縣縣城的流河溝,內黃人戲稱它為“內黃龍鬚溝”。

5月12日,記者來到內黃縣繁陽路流河溝改造工地,內黃“龍鬚溝”的蹤跡已經消失,看到的是一派緊張繁忙的施工現場。

曾在部隊服過役的西關北社群居民高純,說起流河溝時仍心痛不已:“村後邊的臭水溝填滿了童年的記憶。一到雨季,溝裡臭味熏天、蚊蠅成團,小孩子身上時常被咬得疙瘩連成片!”

“誰要不怕蚊子咬,流河溝上跑一跑!”西街社群的劉惠雨坦言:“村民上個廁所都要點上蚊香,有的乾脆跑到200米之外的老公安局院內解決。由於管理不到位,小孩子溺水事件也時有發生。”

北關社群居民康國希,因忍受不了這裡的居住條件,早在10多年前就舉家搬遷了。

流河溝是內黃縣城區雨季洩洪的主要河道,西起東莊鎮流河村,貫穿城區中部,向東一直延伸到硝河入口處。由於缺乏對流河溝的有效治理,再加上沿岸居民亂倒生活垃圾,致使河道堵塞,水體汙染特別嚴重。

流河溝棚戶區改造指揮部一位“老內黃”語氣沉重地告訴記者,整治流河溝,改善人居環境,成了壓在歷屆內黃縣委、縣政府領導心頭的一塊巨石。自1982年開始,內黃縣曾連續6次啟動流河溝治理專案,僅在1996年實施了河道清淤和加寬工程,其餘均無疾而終。2019年,省委巡視組在對內黃縣委的巡視報告中指出:“城區流河溝治理問題,沒有結合內黃實際深入調查研究,先後啟動6次均未收到成效……”

整治流河溝片區到了迫在眉睫的關頭。

【文化內涵】內黃龍鬚溝的龍鬚溝:一個古代名士的城建故事

99次例會

在內黃縣流河溝棚戶區改造指揮部會議室的牆上,有兩行紅色大字特別引人注目:“棚改為民,政府主導,群眾受益,城市變美”。

這16個字深深烙印在指揮部工作人員心中,更是吹響了內黃縣第七次改造流河溝片區專案的衝鋒號。

【文化內涵】內黃龍鬚溝的龍鬚溝:一個古代名士的城建故事

2019年6月17日,內黃縣流河溝棚戶區改造專案指揮部正式成立。內黃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舒兆學任政委,副縣長王磊、縣產業集聚區管委會副主任趙曉波分別任正副指揮長。為加強指揮排程,指揮部推出每週一、三、五工作例會制度,現場解決存在的問題,研究下一步工作思路,從而形成了統一指揮、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在指揮部首次例會上,舒兆學擲地有聲地提出了“16字方針”,要求指揮部成員始終堅持“棚改為民”,以群眾滿意為導向,讓棚改真正成為惠民實事。

舒兆學心中始終有一個堅定信念,橫下一條心,堅決把流河溝改造專案幹到底,不達目的決不收兵。指揮部成了舒兆學每天來此“打卡”的辦公室,與群眾談心,為村民算賬,簽訂承諾書,工作到深夜成了家常便飯。縣委組織部的同志彙報工作,有時要跑到指揮部才能完成。有幹部私底下開玩笑說,舒部長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指揮部,快有點“不務正業”了。

在流河溝棚戶區改造指揮部,有一間辦公室存放著指揮部成立以來的檔案資料、會議記錄、音像影片,每一戶拆遷戶的承諾書、騰房驗收單、徵收補償協議等分門別類,一應俱全。舒兆學說:“這是一個標準的檔案室,除了儲存有指揮部成立以來99次例會記錄,更有大量的資料圖片,可以說是流河溝棚戶區改造的百科全書。”

99次工作例會只是一個數字,而大量的工作在例會之外。為解決群眾關心的安置補償問題,指揮部安排工作人員、群眾代表到湯陰等周邊縣區瞭解補償方案,制定出不低於周邊縣區的安置補償標準;群眾對原安置地塊不滿意,縣委、縣政府拿出縣城核心位置黃金地塊作為建設安置房用地。

經過短短的一年半時間,流河溝棚戶區改造共拆遷475戶,完成拆遷任務的97。8%和全段垃圾清運工作的92。3%,一期任務目標基本完成,實現了內黃曆史上首次棚戶區規模性拆遷改造的“破冰行動”。

【文化內涵】內黃龍鬚溝的龍鬚溝:一個古代名士的城建故事

▲指揮部工作人員在拆遷戶家中核實拆遷位置。(資料圖)

“12345”工作法

流河溝棚改工作啟動後,內黃縣委、縣政府創造性地提出“12345”工作法,使棚改工作正常快速有序推進。棚改指揮部一班人凝心聚力,砥礪前行,迎難而上,啃下一塊又一塊硬骨頭,創造了內黃縣棚改的歷史,重新整理了棚改速度,同時也打開了城市建設的新局面。

“12345”工作法,“1”是始終堅持“一個根本”,棚改為民;“2”是做到“兩個防止”,防止困難戶因棚改居無定所,防止少數人借棚改非法牟利;“3”是把握“三意標準”,以群眾願意、同意、滿意來檢驗棚改工作;“4”是堅持“四公原則”、發揚“四真作風”,堅持公心、公正、公開、公平不動搖,發揚真誠、真情、真勁、真幹好作風;“5”是採取“五項舉措”,即鎖定現狀,摸清底數,制訂方案,統籌資金,拆遷安置。

【文化內涵】內黃龍鬚溝的龍鬚溝:一個古代名士的城建故事

▲指揮部人員入戶測量評估。(資料圖)

透過專業無人機團隊拍攝棚改區域3D影象,對棚改區住戶全部登記造冊,實行一戶一檔,在宅基地認定中採取“村取證、鄉認定、縣稽核”和三榜公示無異議制度,整個過程公平公正、真情真意。張龍鄉在沿河空白宅基地認定中,轄區內沿河地塊4。53公頃,最終認定為0。32公頃宅基地,為處理多年來城區徵用土地問題作出了典型示範。為確保專案順利推進,內黃縣委、縣政府累計投入資金4000萬元,及時對拆遷補償、規劃評估、過渡安置等費用進行撥付。

為確保今年汛期前完成流河溝的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城關鎮、張龍鄉採取“一戶一策、分類突破”模式,逐戶與未簽約戶對接。在確保環保施工的前提下,實現了當天簽約、隔天拆除、連夜清運。

內黃縣委、縣政府領導對流河溝黑臭水體治理和棚戶區改造專案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內黃縣縣長王輝提出,要堅持“一個方案管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個政策宣傳到底”,工作經費和所需資金要足額撥付,要圍繞“拆得明白、簽得清亮、補得公正”開展工作。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內黃縣委書記王建國指出,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我們要將流河溝棚戶區改造作為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關鍵環節,舉全縣之力,匯全民之智,徹底改善居住環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要把安置小區建成內黃一流的居住區,把流河溝沿岸改造成最亮麗的景觀帶、觀光休閒區,讓棚改成果早日惠及百姓。

記者當天下午在施工現場看到,中原環保公司作為流河溝環境綜合治理施工單位,正在進行流河溝與硝河交叉口提灌站的閘口施工,市政公司正在進行流河溝兩側新管網的鋪設;安置地塊已完成施工圍擋搭建,河南四建作為建設單位已進場開挖地槽,5棟安置房正在建設施工當中……

未來,流河溝棚改專案完成後,流河溝兩岸將建成各20米寬的綠化帶,溝內引入衛河、黃河水源,穿城而過後匯入硝河,流河溝將呈現“一河穿城區,兩岸繞綠蔭”的秀美風光。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