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劉洎之死,是褚遂良誣陷,還是李世民之過?其實兇手另有其人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回師途中患病。劉洎與馬周前去探望,豈料遭到褚遂良誣陷,被唐太宗莫名冤殺。

劉洎之死,是褚遂良誣陷,還是李世民之過?其實兇手另有其人

《舊唐書》裡面記載的蹊蹺情節

宰相褚遂良傳問劉洎與馬周唐太宗的起居(唐朝宰相兼職修史,有記錄統治者《起居錄》的制度),劉洎痛哭流涕稱唐太宗患有癰疽,健康情況十分令人擔憂。豈料褚遂良轉身就向唐太宗誣告劉洎,說他剛才說要效仿伊尹、霍光輔佐年幼的太子,誅殺懷有二心的大臣。儘管有馬周作證,但唐太宗還是聽信了褚遂良的讒言,賜死了劉洎。

《舊唐書》這段記載,表面看上去邏輯很簡單,就是褚遂良造謠,唐太宗信謠,然後殺了劉洎,但實際上這段記載大有文章。

首先先搞清楚褚遂良的讒言的邏輯——劉洎先是洩漏了唐太宗的病情,這個是國家機密;因為這個病情,劉洎認為唐太宗會死,年幼的太子李治即將登基;太子李治登基後,劉洎因為親近太子的關係將成為伊尹、霍光這樣的權臣(劉洎、馬周、高士廉被唐太宗安排去輔佐太子);因為劉洎原先跟褚遂良,所以成為權臣後,會殺死褚遂良,即讒言中的誅殺懷有二心的大臣。

但不管怎麼樣,褚遂良的讒言畢竟是一面之詞,所以唐太宗召見褚遂良、劉洎與馬周對質。結果是劉洎與馬周據實回答,但唐太宗還是採納了褚遂良的話,使得這場對質顯得沒有意義。問題是我們印象中的唐太宗是善於納諫的,怎麼會做出這麼不公的判決呢?難道是另有隱情?

馬周是誰?他當時的職位是中書令,也是宰相,並且一直以敢於進諫著稱,有魏徵之風。馬周病重的時候,唐太宗曾親自為其調藥,還令太子李治詢問病情。甚至他死後,唐太宗過於思念,還請方士顯示他的身影。可以說馬周深受唐太宗喜愛與信任,為何唐太宗會一反常態,不信馬周的話呢?

而且後面其實還有一個細節,就是對質完,劉洎被賜死了,而支援劉洎言論的馬周沒有受到任何處罰,這就太奇怪了。

難道唐太宗李世民早就想除掉劉洎了?

劉洎之死,是褚遂良誣陷,還是李世民之過?其實兇手另有其人

劉洎的生平的矛盾記錄

翻閱劉洎的生平,他曾支援過魏王李泰,介入過爭儲事件,是不是因為這件事遭到唐太宗忌憚呢?我覺得這個說法不準確,因為劉洎與馬週一樣,也是貞觀時期著名的諫臣。舉個例子,貞觀十八年唐太宗詢問眾人自己有沒有過失,結果長孫無忌、李勣等大臣均拍馬屁說沒有,但這時偏偏劉洎說了反話,勸諫唐太宗要能聽得進去批評。試想一下,這樣的諫臣,按照唐太宗的執政風格,應該是很喜歡才對,怎麼會隨便殺掉呢?

而事實上唐太宗對劉洎還是很重用的,在李治被立為太子之後,劉洎被唐太宗安排去輔佐太子,兼任太子左庶子,是很重要的職位,一點也不像是忌憚打壓他的樣子。而且在輔佐太子李治期間,劉洎也是以直著稱,作風不變。

所以研究劉洎在史書裡面的表現,會發現他作風其實是比較正派的,跟魏徵、馬周類似的諫臣。

但是史書裡面卻有這麼一段有些反常的記載——說的是唐太宗臨摹王羲之的書法,眾大臣都搶著要,有一次劉洎竟然搶到龍床上,雖然建議唐太宗處死他但沒有批准,反而被唐太宗開玩笑化解了。很明顯,這一段記載是為了突顯劉洎溜鬚拍馬的小人嘴臉,怎麼看都跟他其他正派作風格格不入。

所以史官的這段記載,有什麼目的很難說。而且修史的權力是掌握在政敵褚遂良手上,會怎麼寫也不好說。一旦史官喜歡介入政治鬥爭,他的公正性就要受到懷疑了。就比如後來的許敬宗,修史的時候不知道改了多少記錄,吹捧武家的貢獻。

劉洎之死,是褚遂良誣陷,還是李世民之過?其實兇手另有其人

幕後真正的兇手

而且大家不要忘了,褚遂良的政治盟友是誰——長孫無忌。這可是跟他一起架空後來的唐高宗李治,製造房遺愛謀反案,牽連誅殺打壓一眾李唐宗室與忠臣,導致之後無人制衡武后的局面。

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親舅舅,他聯合褚遂良把持朝政,在唐太宗死後處處掣肘李治。按照他們的策略,你覺得他們是希望李治昏庸無能一點,還是開明一點?很顯然,他們不希望李治成長,而且長孫無忌選李治,也是看在李治性格內向且懦弱好掌控的份上,才保他為太子,其目的就是為了日後擅權。

然而劉洎乃至馬周,都是著名的諫臣,由他們輔佐太子,很容易因為日積月累的規勸而逐漸變得開明成熟,這是長孫無忌與褚遂良所不能容忍的,絕對是要優先除掉的。

可惜的是,馬周的把柄他們沒抓到,但劉洎這個倒黴蛋就先遭了殃了。然後你在看看長孫無忌跟褚遂良是怎麼打配合的,通常都是長孫無忌在後面,褚遂良在前面衝鋒(比如廢王立武事件),就不難看出劉洎之死背後真正的隱情了。

長孫無忌才是那個真正的幕後黑手,透過操縱褚遂良去運作,去除掉對太子李治成長有利的諫臣劉洎!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