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春秋的一個小國,和秦國同宗同源,最終卻被秦國消滅

春秋時期,通常用來指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據說是由於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在春秋時期,眾多小國相繼告別了歷史的大舞臺,這才有了後面的戰國七雄。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梁國,就是在春秋時期被秦國消滅的。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梁國作為一個嬴姓諸侯國,和秦國是同宗同源的關係。因此,秦國對於梁國的吞併,自然是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一個體現了。

首先,梁國,春秋時期諸侯國之一,都城少梁(今陝西省渭南市韓城市一帶)。對於梁國來說,第一位君主名為梁康伯,亦稱梁康公、梁伯公、康伯公,嬴姓,名康(慶),字伯侃。梁康伯是秦仲少子,大哥秦莊公嬴祺、其餘三位兄長為嬴福、嬴祿、嬴壽。由此,非常明顯的是,梁康伯直接出自秦國宗室,這促使梁國和秦國的關係,甚至要比秦國和趙國的關係,更加緊密。

春秋的一個小國,和秦國同宗同源,最終卻被秦國消滅

根據《史記》、《左傳》等史料的記載,周宣王七年(前821年),也即西周末年,秦莊公率兄弟五人以及周朝兵馬七千人,擊敗西戎。因為立下了戰功,周王室自然要進行封賞。在此基礎上,周宣王冊封秦莊公為西垂大夫,又封秦仲的少子嬴康於夏陽的梁山(陝西澄城縣東北一帶) 給梁康伯,史稱“東梁”。當然,嚴格來說,在西周末期,秦國、梁國都還不是正式的諸侯國,也即無法和晉國、楚國、齊國、鄭國、魯國等諸侯國相提並論。

在周宣王去世後,周幽王即位,成為西周最後一位君主。眾所周知,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推動西周走向了滅亡。到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後,正式冊封為嬴康為伯爵,建立夏陽少梁國(今陝西省渭南市韓城市一帶)。對於梁康伯來說,有梁輈、梁輯、梁輔、梁軫四個兒子。

春秋的一個小國,和秦國同宗同源,最終卻被秦國消滅

同時,對於梁康伯的侄子——嬴秦開(秦襄公)原為封君,周平王東遷時帶兵護衛有功,被周平王正式冊封為諸侯。所以,春秋初期,秦國和梁國這兩個嬴姓諸侯國,都獲得了周平王的策略。對於梁國來說,君主的爵位為伯爵。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伯爵是一箇中等的爵位,比如晉國的爵位為侯爵,宋國的爵位為公爵,這都是要高於伯爵的。但是,楚國的爵位子爵,許國的爵位為男爵,這顯然是低於伯爵的。

對於梁康伯來說,來到封地之後,逐漸擴大地盤至後來的少梁城。它自南至西、至北共 11公里長,成大半圓形(東一邊靠黃河另一邊靠城牆),城內面積約20平方公里,包括今西少梁、東少梁、新城、芝川、芝東、芝西、芝北、瓦頭、芝塬等十餘個村。梁康伯在位時,梁國積極引進人才、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力有了較大發展(從近代出土的梁伯敔簋、梁伯戈、梁邑幣等文物,展示了當時梁國發達、高超的冶煉和青銅製造技術水平)。不過,好景不長,在梁康伯去世後,梁國還是走向了衰落,並最終被秦國消滅。

春秋的一個小國,和秦國同宗同源,最終卻被秦國消滅

春秋初期,晉國崛起之後,梁國選擇依附於晉國。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秦穆公與晉惠公爆發了韓原之戰。在這場戰役中,秦軍大敗晉軍,俘虜了晉惠公。兩國在王城(今陝西大荔縣朝邑鎮東)談判,晉以獻河西之地為條件要求釋放晉惠公,雙方達成協議。秦國的邊界延伸到了黃河西岸。在秦國強大之後,梁國由原先依附於晉國,轉變於依附於秦國。但是,秦國對於梁國這個小國,還是不太放心。並且,當時的梁國國君梁伯是晉惠公的岳丈,秦穆公更不放心,於是就爆發了秦國消滅梁國之戰。

春秋的一個小國,和秦國同宗同源,最終卻被秦國消滅

根據《史記》、《左傳》等史料的記載,梁國位於秦國東北,在今陝西韓城市夏陽鎮一帶。梁城東邊不遠是黃河中游的一個重要渡口,地位十分重要。並且,秦穆公在位時,梁國君主樑伯頻繁對外征戰,還大興土木工程,頻繁徵發勞役營造宮殿、城郭。在此基礎上,梁國百姓苦不堪言,這在秦穆公看來,是一個消滅梁國的大好機會。

春秋的一個小國,和秦國同宗同源,最終卻被秦國消滅

最後,秦穆公看準這個機會,暗中派兵駐於梁國附近。周襄王十二年(前641年)冬,秦國唆使梁國部分百姓在梁伯所居宮牆外挖壕掘溝,並揚言秦國將要派兵攻打梁國。訊息傳出之後,梁國百姓極為驚恐,紛紛出逃,城內秩序混亂。秦軍乘機出動,攻滅了梁國,在原先梁國的疆域設立了少梁邑。同時,秦國大軍佔據了城東的黃河渡口,守則可以保證秦國安全,攻則可以出兵晉國,討伐中原。此外,對於梁國來說,自建立到滅亡,歷時130年,共歷經七任國君。對此,在筆者看來,在春秋的眾多諸侯國,100多年的歷史,顯然是比較短暫的,這促使梁國容易被人們所忽略。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