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如果穿越到秦國當了秦始皇,你能否阻止秦國的滅亡?

霹靂一聲震天響,你穿越到秦國當了秦始皇,同學,恭喜你中了大獎,人生居然可以這麼幸運,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你能否阻止秦國滅亡呢?

有同學回答,當然能,辦法也很簡單,大搜天下,抓住陳勝、吳廣、項羽、劉邦等,不問三七二十一,推出去就給咔嚓了,於是,世界終於清淨了。

如果穿越到秦國當了秦始皇,你能否阻止秦國的滅亡?

秦始皇

事情就能這麼簡單,然而,秦國滅亡能全怪陳勝、吳廣、項羽、劉邦這些個英雄嗎?說白了他們不過是時勢造出來的英雄,秦國滅亡有其滅亡的根本原因,倘若這個原因不徹底消除,怕是殺了陳勝、吳廣、項羽、劉邦的一世,就會有陳勝、吳廣、項羽、劉邦的二世出來,大不了不叫這個名字罷了。

說到這裡,問題的關鍵就改成了,秦國為什麼是二世而亡的,關於這個問題,後人總結出了許多原因,大致是:

一:道德因素。

即西漢賈誼說的“仁義不失而攻守之勢異也”,簡單點講,秦以法家治國,缺少了儒家的彈性,弓弦繃得太緊,時間一長,自然就斷了。

二:智慧缺陷。

秦始皇太霸道,秦二世胡亥又特別糊塗,這時候再出一個一門心思禍害國家的趙高,好像是想部滅亡也難;

如果穿越到秦國當了秦始皇,你能否阻止秦國的滅亡?

陳勝吳廣

三:農民起義推翻。

這種說法,在一段時間非常盛行,但現在看來,是站不住腳的,雖然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帶頭髮難,他們可以勉強歸類為農民,可後來呢,大家都知道的,起義最終被六國貴族以及一些原六國遺留下來的職業將領控制。如果 把這些因素考慮在內,單純的將大秦帝國的滅亡,歸之為被農民起義推翻,人為的 加上階級屬性,就有點牽強了;

四:摒棄傳統。

主要歸結為沒有實施分封制,郡縣推行力度太猛,郡與郡之間,郡與縣之間,以及地方與中央之間,銜接還有問題,導致某地發生叛亂,中央就有些管控不及,而假如實施分封制的話,各王國有自主權力,一旦發生叛亂的苗頭,他們就可以自主的及時處理,從而也不至於釀成以後的 星火燎原之勢。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離譜的說法,主要盛行於歐美學界,認為秦始皇依據法家學說抑制了商業的發展,所以才導致大秦帝國二世而亡的。

林林總總,各有道理,但歸根結底下來,個人認為,還是日本學者說的比較靠譜,即:秦突然從諸侯國發展成帝國時,他所承擔的任務太多,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內完成,因此,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穿越到秦國當了秦始皇,你能否阻止秦國的滅亡?

長城

簡而言之,任務重,時間緊,壓力太大,導致沒用多長時間,秦國便徹底崩盤了,那麼,秦突然由諸侯國變成帝國之後,他都承擔了 那些任務呢?

我們看看秦統一天下之後,一些重大事件的時間表,就知道了

前221年,一統六國,稱皇帝,建郡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徙天下豪富12萬戶於咸陽;

前220年,大規模修建通往東方各國的馳道,全長6800餘公里;前219年,徵嶺南,修靈渠;

前216年,土地改革,使黔首自實其田;前215年,拆除關東六國修建的城郭及堤防;

前215年,北擊匈奴;前213年,修長城;前212年修直道;前210年統一貨幣

等等,也就是說,自一統天下到秦始皇死,他就沒閒著,一項一項的改革,一項一項的工程,一項一項的戰爭,一個接一個的來,幾乎沒有休息的時候,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按照六國人口累計下來,全國人口在兩千萬左右,古時計算勞務輸出,正常情況下是按照10:1的比例算,這種情況下,秦國只能有200餘萬精壯勞力從事這些工作,已經是滿打滿算,當然,緊急關頭能達到5:1,這便是竭澤而漁,為歷代君王所忌諱,可即便按這個比例算,秦國也只能有400餘萬勞力,就這些人,又要打仗,又要服勞役,從事如此之多的工作,秦國老百姓是怎麼疲憊不堪,已經不用多說了。

造成的結果是,“收泰半之賦,發閭左之戍”。什麼意思?

如果穿越到秦國當了秦始皇,你能否阻止秦國的滅亡?

勞役

泰半,一多半,一多半是多少?依據《漢書》推斷,秦始皇時期,還依據商鞅古制,收什一之稅,算賦和口賦加起來,佔百姓年收入的十分之一,勞役兵役呢,最嚴重也就佔到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可胡亥,收稅佔到了三分之二,勞役呢,何謂閭左?

秦制,二十五戶為一閭,富者居於閭右,貧者居於閭左,而閭左的貧者,多是些生活極端困苦的貧僱農,徵發勞役,一般是不會徵發到閭左,可秦始皇,就不管這些了,連閭左之人也徵發勞役,已經足以說明,大秦已經摺騰的差不多,其後出了個二世祖胡亥,比秦始皇還能折騰,這個時候,秦國不滅亡,還有別的天理嗎。

由此可知,秦國滅亡,只要原因就在於濫用民力,知道了這個主要原因,那麼,如何避免還會成問題嗎?

一統天下之後,首先與民休息,努力發展生產,對各種大事,有個合理的時間規劃,不要那麼操之過急,如此一來,經濟穩步恢復 ,各項改革也穩步進行,大秦自然就能長治久安了,建立西漢的劉邦不就是這麼幹的嗎。所以此後,取天下許疾,治天下當緩就成了後世帝王公認的法則了。

參考文獻:《史記》、《劍橋秦漢史》、《始皇帝的遺產》等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