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奇人叔孫通,完美詮釋了什麼叫做生存是第一要務

這是阿鈍的第46篇原創分享

想在這個世界上留下的自己活過的證據,因為好不容易生而為人。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山田宗樹

這裡要講一個奇人的故事。

在2000多年前的中國,有位叫做叔孫通的人。他出生地是魯國薛縣,孔子的故鄉。自小開始,叔孫通就接受著禮儀之風的薰陶,他覺得自己很有才幹,但是一直沒有得到施展的機會。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等到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時候,廣招各路賢士幫助他治理國家,叔孫通得到徵召,於是到了都城咸陽,擔任待詔博士,算是秦始皇的候補智囊團成員之一。但是可能時機未到,並沒有得到秦始皇的重用。

10幾年後,秦始皇去世,他的兒子秦二世繼承了帝國。但是秦二世能力有限,加上老爹遺留下來的前朝政治,經濟等問題無力解決,秦朝狀況每日愈下。

等到陳勝吳廣起義,秦二世又慌又亂,連忙召集智囊團,召開大會,商議對策,叔孫通恰好也在此次會議當中。

秦二世問,現在陳勝吳廣從安徽宿縣攻入到河南淮陽,你們怎麼看待這件事情?

注意,秦二世並沒有直接說陳勝的部隊是造反,為什麼呢?這個和秦朝的體制有關係。如果確定是造反,那麼秦朝必須從中央調兵去鎮壓,如果不是造反,就由地方郡縣來進行處理。所以對陳勝吳廣起義的定性不同,處理方式完全不同。

不過從個人角度而言,我也是真的佩服秦二世,面對這種動亂,不先派兵鎮壓,穩固自己的帝位,反而先來問這些儒生們,你們怎麼看待這件事情,和他爹相比,實在太缺腦子。

智囊團裡面有三十多個人,都對秦二世說,作為陛下的臣民,就不能私下擁有兵眾,這種行為就是造反,希望陛下儘快出兵,鎮壓他們。

秦二世聽了之後,可能覺得這話沒有說在心坎上面,非常憤怒,一下子臉色就變了。

這時叔孫通站了出來,他說,其他人說得都不對。

陛下,現在在您的統治之下,天下都合為一家,而且天下的兵器之前已經被銷燬了,也告知了人民群眾不許再使用。現在我們有您這樣的賢君明主,也有法律規定等,每個人都恪盡職守,天下的人心都依附於您,哪裡還有敢造反的人呢!

這些人不過是些盜鼠竊狗的小賊罷了,根本就無須掛齒!由地方公安局派人去搞定就行了,完全不需要有任何擔憂。

此時,叔孫通完美演繹了,什麼叫做千穿萬穿,馬屁不穿。

秦二世聽了叔孫通的話,正合他心意,特別開心,說,你說得對。

接著秦二世又問智囊團的其他成員,有的人說這些人是造反,有的人說這些就是些小賊。秦二世把那些說陳勝是造反的人,全部抓起來坐牢,說是小賊的人不予追究。然後還大大的賞賜獎勵了叔孫通,並且將叔孫通轉正了,由候補智囊團提升為正式智囊團成員的博士。

等到叔孫通回到學館以後,大家紛紛譴責他,說你怎麼能對皇帝不忠誠不老實呢?他說,嗨呀,你們剛才沒有看到現場那個陣勢,老子差點就回不來啦,還敢說真話麼?

叔孫通說完,趕緊捲起鋪蓋跑路了。

等到叔孫通回到老家薛縣,才發現薛縣的百姓已經投降了項梁(項羽的叔叔)。叔孫通見風使舵,跟隨了項梁。

但是好景不長,沒過多久,項梁就在山東今縣附近吃了敗仗,掛了。於是叔孫通趕緊又投靠了楚懷王熊心。楚懷王本身沒有多大本事,是當時是項梁立的一個傀儡而已。

楚懷王被項羽奉為義帝,還是傀儡,只是換了個名稱而已。然後楚懷王搬遷到長沙,拋下了叔孫通。叔孫通就開始跟著項羽,給項羽幹活辦事。

漢高帝二年,劉邦趁著項羽進攻北方齊國的空當,帶領著五個諸侯王進攻項羽的老巢,佔領了西楚的首都彭城。叔孫通憑藉他敏銳的嗅覺,感覺項羽已經是窮途末路,岌岌可危了,二話沒說,立刻投降了漢王劉邦。

結果人算不如天算,當項羽得到訊息,聽說劉邦偷襲了彭城後,立刻調轉部隊,直接殺到彭城,勢要把首都搶回來。劉邦佔領彭城以後不思進取,防守不利,結果兵敗如山倒,倉皇出逃。

為了加快逃竄的速度,劉邦甚至把自己的兩個孩子,還有老婆,都從車上扔了下來。

叔孫通剛投靠劉邦,不可能又即刻回頭投靠項羽,於是只好硬著頭皮,繼續跟著劉邦混。

故事截止到這個時候,叔孫通都未能發揮他的雄才偉略,個人成就上面,是個徹頭徹底的失敗者。

轉機很快就來到了。

漢高帝五年,天下已經統一。劉邦此刻已經成為了皇帝。但是這個時候又面臨一個問題,因為之前的體制是分封制,諸侯王們平時和皇帝都是各管一塊,皇帝不干涉他們,他們也是偶爾禮節性朝拜下皇帝,皇帝對他們並沒有非常強有力的約束力。

而且當時漢高帝已經把秦朝那些苛刻的禮儀法規全部取消,皇帝和臣子之間,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具體表現在,群臣們在朝廷喝酒的時候,喝大了就狂呼亂叫,出言不遜,甚至掏出佩劍來砍擊宮廷裡面的立柱,這些行為讓劉邦大為惱火,卻又無可奈何。

叔孫通看穿了劉邦的心思,覺得這是該自己表現的時候,於是他就站出來說,陛下,要想解決您和其他人地位的問題,必須要先制定一套禮儀,這套禮儀要嚴格限制群臣的服裝穿著和動作規範等,拉開您和他們的距離,這樣才能體現孰高孰低,孰重孰輕。

於是劉邦就允許叔孫通去操作這些事情。叔孫通透過在秦朝的工作經驗,加上在老家找了三十多名儒生,一起研發了禮儀大典。

這兒有一個小插曲。

叔孫通回老家去召集儒生的時候,有兩名儒生不願意走,他們對叔孫通說,“你侍奉了將近10位君主,都是靠當面阿諛奉承取得親近的,我們不願意像你那樣違心去做這些事情,我們不走。你自己去吧,不要玷辱了我們!”叔孫通笑著說,“你們真的是冥頑不靈,不懂得時世的變通。”然後叔孫通就帶著召集來的三十多名儒生走了。

透過繁瑣,規範的禮儀,多次的重複演練,不厭其煩的實際操作,群臣終於慢慢體會到,自己和皇帝是有距離的,皇帝是高高在上,不可直視的。而臣子,永遠需要匍匐在皇帝腳下,惟命是從。

透過叔孫通這套禮儀,劉邦終於體會到了當皇帝的感覺,他開心的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於是重重賞賜了叔孫通,並且提拔他為太子太傅。

等到劉邦去世以後,叔孫通憑藉他豐富的工作經驗,超高的政治敏銳度,將統治者對禮法的重視程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一個高度,他成了漢代早期儒家的代表人物,甚至被後世尊稱為“聖人”。

由此可見,在2000多年前,已經有很多儒生看不慣叔孫通的所作所為,不屑於與他為伍。但是可惜,這些儒生就如同秋天的落葉一樣,從歷史的大樹上面掉下來,靜悄悄沒有一絲聲響,反而是叔孫通,在歷史上留下了他的名字與故事。

叔孫通的價值觀是生存是第一要務,他遵循的是絕對的叢林法則,沒有永遠的君主,只有永遠的強者。這一點,在劉慈欣的《三體》裡面也有所體現,穿越了幾千年的時空,人性依然相似。

無論再過幾千年,只要有人類存在,人性永遠不變。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