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亞瑟·叔本華:如何看待人生中的三個階段,他們的人生是什麼樣的?

亞瑟·叔本華:如何看待人生中的三個階段,他們的人生是什麼樣的?

亞瑟·叔本華

(1788—1860),德國哲學家,人性的揭露者。著有《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附錄與補遺》、《自然界中的意志》等。

人活一輩子,追求的東西雖然很多,但總歸起來不外乎三種,即

人格、錢財

榮譽

相比於“過上自己想要的日子”來說,“別人怎麼評價我們”乃是無關緊要的。我們個人生活的現實條件——健康、氣質、能力、財富、妻子、孩子、朋友、住宅——是影響幸福指數的關鍵因素,而別人的看法在很多時候卻毫無意義。假如我們有幾棟房子可以收租,那麼即使別人笑話我們穿得不夠體面,也絲毫傷及不到隱形富豪的自尊心;而如果我們的日子過得很拘謹,統計部門卻還要強行拔高平均收入的資料,那麼想必沒有人會接受它的這種“恭維”。

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在生活之中,我們卻仍免不了因過於在意別人的評價而自尋煩惱。我們明明過得很一般,卻還要在人前裝作體面以便博得旁人的讚許;明明日子過得並不壞,卻仍疑神疑鬼,生怕他人在背後貶低自己。有許多爭論和許多榮譽明明跟我們的實際利益無關,卻常要牽涉其中,引起憤怒或引發

民族自豪感

,事情過後又對生活狀況毫無影響。這種反覆出現的現象,無非就是人的虛榮心理在作怪。

亞瑟·叔本華:如何看待人生中的三個階段,他們的人生是什麼樣的?

01

虛榮心是人性的一大弱點

叔本華的哲學素以洞察人性而著稱,他在《人生的智慧》裡就指出,每個人都有著愛慕虛榮的弱點。通常人們都很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雖然明知道這種看法所能造成的影響微乎其微,卻仍把它看得十分重要。

差不多所有人都會因得到別人的好評或恭維而高興,如若你對別人發出讚譽,那麼他就會笑容可掬、得意洋洋。即使你除了說幾句好話以外,並沒有給予他任何實際的利益,他也仍會對你好感倍增,甚至引為知己。即使這種讚美不是發自內心得,也照樣會受到熱烈歡迎,因為

人們都有著虛榮心,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並且對那些讚譽自己的人心存感激。

意志堅定之人,在遇到馬屁精之後,也會被其迷惑,進而做出不合實際的判斷。例如關羽一向視東吳如寇仇,而當他讀完陸遜寄來的幾封恭維書信之後,便“意大安,無復所嫌”,將弱點全部暴露了出來。這說明虛榮心理是人性之中的軟弱之處,誰都喜歡聽好話,並且因喜歡聽好話而被別人給迷惑和利用。

反過來,人們對惡評有著強烈的反感。倘若人的虛榮心遭到打擊,無論這種傷害程度如何,都會產生無窮無盡的煩惱,甚至於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併產生出憤恨情緒來。有時候我們對別人的成就關心不足,對他們的成果沒有報之以足夠的熱情,僅這一點就足以讓他們產生受到輕蔑的誤解,進而形成隔閡。這雖然看起來莫名其妙,卻又是千真萬確。

《魏氏春秋》說鍾會身出名門,乘肥衣輕,賓從如雲,常以此為榮。一天,他去拜訪嵇康,覺得對方禮數不夠周到。嵇康曾問他:“

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

”鍾會覺得受到了冒犯,便回答說:“

有所聞而來,有所見而去。

”並因這麼一件小事而結怨於嵇康,最終一直將其迫害到死為止。可見,觸犯到他人的虛榮心,可能會將他的邪惡一面引誘出來,引發出仇恨與憤怒。

其實別人的言語恭維或言辭冒犯都沒有損害到我們的實際利益,並未使我們身體受損、錢財流失、妻離子散或者眾叛親離,它們只是滿足或者傷害到我們的虛榮心而已。

虛榮心越強的人,其性格弱點就會越明顯,並且由此而自尋煩惱,徒勞添加了人生的痛苦。

亞瑟·叔本華:如何看待人生中的三個階段,他們的人生是什麼樣的?

02

民族自豪感是一種廉價的情感

民族自豪感

曾被人們誤以為是民族凝聚力的條件,這其實是把它與

民族認同感

混淆在了一起,後者有著積極的意義,而前者幾乎一無所處。叔本華認為,所謂的民族自豪感只是一種群體的虛榮心理,這種心理常與傲慢為伴,使人做出許多愚蠢的事情。

虛榮心既然是人性的弱點,那麼總是會有人利用它來操縱群體的情緒。叔本華就曾說:“這種情感乃是人們手頭上用來控制和支配其同伴的極為便利的工具”,

只要把民族自豪感灌輸到一個人的內心中,引發出他那種愛慕虛榮的本能情感,就可以讓他拋棄平靜、財富、健康乃至於生命本身。

在古代,這種虛榮心被包裝為死後的尊榮、城邦的榮耀以及婦女的貞操等等。

希羅多德《歷史》裡記載一個故事,說在古希臘城邦阿爾戈斯中有一個婦女,她生有兩個兒子。有一天,國家要為希拉女神舉行盛大的祭典。這名母親想坐牛車到神殿去祭祀,但家裡的牛沒有及時從田地裡趕回來。為了不錯過時間,兩個兒子便把軛駕到自己的肩上,拉著母親往神殿跑。他們拼命趕了四十五斯塔迪昂的路程,來到神殿之前後,便活活地累死了。男人目睹眼前的情況後,便紛紛圍過來,稱讚這兩名青年的體力;女人們則恭維母親有著這麼兩個孝順的好兒子。人們一致認為這兩名青年為城邦爭了光,死得很光榮,給他們立了雕像。這名母親看到這種情況後,竟然也興高采烈地完成了獻祭儀式,認為神向自己清楚的表示:對於一個人來說,光榮地死去比正常的活著要好。雅典的智者梭倫就把這名母親與那位戰死沙場的泰洛斯奉為最幸福的人。

這個故事在我們看來是極其荒誕的,這名母親是如此的愛慕虛榮,竟對兒子們的死亡無動於衷。在祭祀結束後,她得到的是別人無益的讚美,失去的卻是兩個實在的孩子。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她如此反常呢?有些父母將子女送上侵略別國的戰車,這究竟又是什麼原因所導致的呢?顯然,在其中起作用的就是民族自豪感。

亞瑟·叔本華:如何看待人生中的三個階段,他們的人生是什麼樣的?

03

民族自豪感的本質是一種虛榮心

叔本華認為民族自豪感就是一種夾帶傲慢的虛榮心理。

當洋人誇讚我們本民族的歷史成就時,我們會覺得受到了恭維,臉上便增了光,但是這種恭維並沒有使我們的身體再健壯些、收入再多些、生活狀況變得更好一些。這種恭維除了滿足我們的虛榮心理之外,毫無實際用處。

一般來說,一個人越缺乏驕傲的資本,他的民族自豪感就會越強烈;因為他自己沒有什麼榮譽可供稱道,便求助於和千百萬同胞共同分享祖宗的資本。他的個性不足以讓自己感到榮耀,便把希望寄託到群體之中。所以,叔本華說:

“所有一無是處的傻瓜,都把他們所屬於的民族當作一個最後的依靠,併為而之驕傲;他們準備竭盡全力並且樂意去捍衛民族的所有陰暗面,而且以此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民族自豪感是如此的廉價,它幾乎不需要付出任何的成本,單單憑几句恭維的話就能得到對方的好感;對方也不需要受到任何實際收益,就能在自我陶醉之中滿足於虛榮心。但是,快感過後,一切又都照舊,人生的艱辛依然要忍受,生活的條件並未就此好轉。如果不想做傻瓜,那就儘可能少地在民族自豪感中迷醉,懂得經營自己的現實生活,致力於那些能夠獲得回報的事業。

可以說,民族自豪感只是一種傲慢的虛榮心理,是國民性的弱點,與民族認可感不可混為一談。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