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都”、“京”、“京師”的區別

我國古代對首都的叫法有很多種,如“都(城)”、“京(城)”、“京師”,但區別還是很明顯的。

比如三皇五帝時期,稱為“丘”。因為過去的夯土木建築,從遠處看起來像一座小山丘,如黃帝都城“軒轅丘”、顓頊的都城“帝丘”、商族的發源地“商丘”、夏后氏的都城(之一)“老丘”等等。

商(殷)朝的時候,將夏朝的商國、商朝的都城稱為“亳(bo)都”。 《水經注》載:“亳,本帝嚳之墟”。比如殷有三亳,即:南亳(今商丘東南)、西亳(今偃師西)和北亳(今商丘北)。

“都”、“京”、“京師”的區別

(圖源網路)

到了西周,在夏、商禮儀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禮制,還出現了“京師”一詞——

“京師”的由來

《春秋·公羊傳》載:“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師者何?眾也。”

那時的天子之居在洛邑,故“京師”是洛邑。

我國出土過一件青銅器“

克鍾

”,銘文記載了周王命令他的臣子膳夫克到洛陽整頓軍隊(八師)的事:“唯十又六年,九月初吉庚寅,王在周康刺宮。王呼士曶召克,王親命克,遹涇東至於京師……”

還有一件青銅器“

小克鼎

”,銘文也記載了周王命令膳夫克到成周整頓八師之事:“隹王廿又三年九月,王在宗周,王命膳夫克捨命於成周,遹正八師之年”。

這都佐證了在此“京師”一詞最初是指成周洛陽。

“都”、“京”、“京師”的區別

西周孝王克鍾(圖源網路)

“京師”的“師”又是指什麼呢?

在周滅商以後,周人將駐紮在成周洛陽的、由周王直接指揮的精銳之師稱為“成周八師”,即“周八師”。(駐紮在關中的稱為“西六師”)

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有時候也用“洛師”來稱呼洛陽。

比如有一次周公去洛陽,《尚書·洛誥》就是這樣記載的:“予惟乙卯,朝至於洛師。”

所以說,最初的“京師”專指洛陽或“洛師”,後來的朝代則逐漸把它延伸理解為“首都”的意思了。

“都”、“京”、“京師”的區別

(圖源網路)

“京”、“都”之辨

從字義上理解,“京”為某一個城市中“最高”或“頂尖”的意思;“都”為國家“社稷”所在的地方,即最高級別的城市。

正所謂“絕高為之京”!“天子所宮曰都”!

本來很好區分,之所以出現混亂,是因為隋、唐在“兩京制”上經常搖擺不定——

比如隋煬帝遷都洛陽後,為了拔高洛陽的地位,提出了“都”的概念,改“東京”為“東都”。舊都大興則保留“西京”的叫法,無“西都”之說。

“都”、“京”、“京師”的區別

一處古城牆和城樓(圖源網路)

再如唐高宗、女皇武則天、其子唐睿宗,常年在洛陽,就稱洛陽“東都”、“神都”,也無“西都”之說。

然後唐玄宗移居長安,為了恢復“兩京制”,就將東都洛陽改為“東京”,京師長安改為“西京”。地位平等。

再然後,也就是安史之亂後,唐肅宗回到了長安,稱長安為“上都”,“東京”洛陽改為“東都”。地位前高後低。

“都”、“京”、“京師”的區別

東漢洛陽想象圖(圖源網路)

也就是從那以後,“都”就高於“京”了!

比如北宋有四個京城,分別是東京開封府(今開封)、西京洛陽府(今洛陽)、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後改為今北京)、南京歸德府(今商丘,後改為應天府今南京)。其中東京汴梁為首都,歸京畿路路治。

還有兩個典型是遼、金。遼實行“五京制”,即上京、中京、東京、南京、西京,以中京為都城,稱“皇都”;金則有“七京、五京、六京”的變化,基本上以大興府(今北京)為都城,稱為“中都”。

“都”、“京”、“京師”的區別

元上都遺址(圖源網路)

元朝則先後有上都、中都、大都三個都城,其中“大都”(今北京)地位最高。

而明成祖朱棣在遷都北京後,遂改其為“京師”,改應天府為南京(今南京)。

清朝先是定都興京(位於今內蒙),後定都盛京(今瀋陽),入關以後定都北京(今北京),稱為“京師”。盛京則改為“留都”。

“都”、“京”、“京師”的區別

元大都遺址公園(搜狗百科)

由以上可以看出

,“京師”是指唯一的首都,地位是獨一份的高;如果既有“都”又有“京”,則大多數情況下,“都”要高於“京”;如果同為“都”或同為“京”,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