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這些碉樓既能居住也能防衛,甚稱中國明清時期建築一絕

這些碉樓既能居住也能防衛,甚稱中國明清時期建築一絕

2007年6月28日,紐西蘭基督城,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 僅僅八分鐘,中國申報的“開平碉樓與村落”便獲全票透過,這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年輕的世遺”專案,估計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很難有誰能打破這個記錄了。在中國,千年遺存星羅棋佈,難以勝數,而在資歷上相形見絀,只有區區百年曆史的開平碉樓,憑什麼能超越眾多古蹟,亮相於世界,並獲眾評委如此青睞?這些,都要從開平本身所處的地理位置和中國的華僑史說起。

這些碉樓既能居住也能防衛,甚稱中國明清時期建築一絕

根據現存實證,開平碉樓最遲在明代後期(16世紀)已經產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展成為表現中國華僑歷史、社會形態與文化傳統的一種獨具特色的群體建築形象。這一類建築群規模宏大、品類繁多,造型別致,分佈在開平市的鄉村。

這些碉樓既能居住也能防衛,甚稱中國明清時期建築一絕

自明朝以來,開平因位於新會、台山、恩平、新興四縣之間,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會治安混亂;加上河流多,每遇颱風暴雨,洪澇災害頻發,當地民眾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樓以求自保。

這些碉樓既能居住也能防衛,甚稱中國明清時期建築一絕

開平碉樓融合了中國傳統鄉村建築文化與西北方建築文化的獨特建築藝術,為多層建築,高於一般的民居,比普通民居堅固厚實,窗比民居開口小,外設鐵板門窗。碉樓上部四角都建有突出懸、挑的全封閉或半封閉的角堡,可居高臨下還擊進村之敵。

這些碉樓既能居住也能防衛,甚稱中國明清時期建築一絕

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美國、加拿大等國實施排華政策,在海外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開平華僑只能將傳宗接代的願望寄託在家鄉。他們把建房、買田、娶親看作在外拼搏的最高人生目標,不斷將自己積蓄的血汗錢寄回開平,從而為開平碉樓與村落的建設提供了充實的經濟基礎。圖為碉樓主人照片。

這些碉樓既能居住也能防衛,甚稱中國明清時期建築一絕

在匪風熾盛的日子裡,為防賊患,開平的父老鄉親和華僑們紛紛集資在村中興建碉樓。中西合璧的碉樓大量興建是這一時期開平村落最突出的變化,林立的碉樓從此成為開平鄉村壯觀的文化景觀。19世紀末到20世紀40年代以前便成為開平碉樓與村落髮展的興盛時期。圖為碉樓客廳。

這些碉樓既能居住也能防衛,甚稱中國明清時期建築一絕

混凝土樓主要分佈在平原丘陵地區,又稱“石屎樓”或“石米樓”,多建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華僑吸取世界各國建築不同特點設計建造的,造型最能體現中西合璧的建築特色。圖為碉樓臥室。

這些碉樓既能居住也能防衛,甚稱中國明清時期建築一絕

眾樓建在村後,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戶人家集資共同興建,每戶分房一間,為臨時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閉、簡單,外部的裝飾少防衛性強。在三類碉樓中,眾樓出現最早,現存473座,約佔開平碉樓的26﹪。

這些碉樓既能居住也能防衛,甚稱中國明清時期建築一絕

整座碉樓使用水泥(一般由英國進口,當時稱為“紅毛泥”)、砂、石子和鋼材建成,極為堅固耐用。由於當時的建築材料靠國外進口,造價較高,為節省材料,有的碉樓內面的樓層用木閣做成。目前開平現存混凝土樓1474座,在開平碉樓中數量最多,佔80。4﹪。圖為碉樓主人照片。

這些碉樓既能居住也能防衛,甚稱中國明清時期建築一絕

碉樓的造型變化主要在於塔樓頂部。從開平現存的一千四百多座樓來看,樓頂建築的造型可以歸納為一百種,但比較美觀的有中國式屋項、中西混合式屋頂、古羅馬式山花頂、穹頂、美國城堡式屋頂、歐美別墅式房頂、庭院式陽臺頂等形式。圖為碉樓樓頂上可以射擊打槍的槍眼。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