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彪炳千秋的國士文章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1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2,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3,深入不毛4。今南方已定,兵甲5已足,當獎率6三軍,北定中原,庶7竭駑鈍8,攘除9姦凶10,興復漢室,還於舊都11。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12也。至於斟酌13損益14,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註釋】

1 寄臣以大事:把大事寄託給臣。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重,將國家大事和後主劉禪託付給諸葛亮,並命劉禪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尊重對待諸葛亮。

2 夙夜憂嘆:日夜憂慮嘆息。夙:早晨、白天。

3 瀘:瀘水,即今金沙江在四川與雲南交界處的一段。

4 不毛:荒僻貧瘠的地方。

5 兵甲:武器裝備和軍需。兵:武器;甲:盔甲,代指裝備軍需等。

6 獎率:激勵並率領。

7 庶:差不多,將近。

8 駑(nú)鈍:平庸的才能和能力。此處是自謙的說法。駑:劣馬;鈍:不鋒利。

9 攘(rǎng)除:排除消滅。攘:推、排除。

10 姦凶:奸邪兇惡之人,這是對曹魏政權的惡稱。

11 舊都:指東漢都城洛陽。

12 職分:職責和本分。

13 斟酌(zhēn zhuó):細緻的思考、衡量、謀劃等

14 損益:利害得失。

蜀漢昭烈皇帝章武三年(223)年春,劉備在永安(白帝城,今四川奉節)病危。把諸葛亮從成都召到身邊,託付了身後大事。據相關史書記載,當時劉備曾經說過,諸葛亮的德才十倍於曹丕。如果看劉禪能行,就輔佐他,不行諸葛亮就自己做主。諸葛亮當場表示,願誓死輔佐劉禪。劉備在給劉禪的詔命中明確要求劉禪要像對待父親一樣與諸葛亮共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白帝城託孤”。本段開篇所說,也就是這段歷史。

彪炳千秋的國士文章

建興元年,南方越巂(xī)郡高定元、益州郡雍闓(kǎi)(後為孟獲)、牂(zāng)柯郡朱褒發動叛亂。當時諸葛亮認為國內劉備新喪,不便用兵。直到建興三年春,諸葛亮率軍南征,當年秋季就全部平定了叛亂。“五月渡瀘”兩句,說的就是這件事。南方本就溼熱,又在五月渡江南征,深入到荒僻貧瘠的南方作戰,其艱苦就不必說了。小說《三國演義》中“七擒孟獲”的故事,就來源於這段歷史。

文章接下來筆鋒一轉,從回憶回到現實,陳述了當下蜀漢的形勢。指出這是難得的戰略機遇。同時也是自己應做的事情。並明確這樣做的戰略規劃,和對於諸葛亮個人的意義。無論是迴歸舊都洛陽,還是忠於先帝劉備,報效後主劉禪,無一不是為了所謂的“漢室”,無不是出於公心和忠心。此處與上文恐怕對不起劉備的託付,晝夜憂慮感嘆相互呼應。諸葛亮的一片忠心,盡顯無餘。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1,不效2,則治臣之罪,以告3先帝之靈。若無興德4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5,以彰6其咎7;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8善道,察納9雅言10,深追11先帝遺詔12,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13遠離,臨14表涕15零16,不知所言。”

【註釋】

1 效:奉獻、效勞,此處可理解為使命、任務。

2 不效:沒有效果,即不成功。效:效果,此處做動詞,取得效果。

3 告:報告、祭告。

4 興德:弘揚德行。

5 慢:怠慢、輕慢、懈怠等。

6 彰:表明,明確。

7 咎:過失,罪責。

8 諮諏(zōu):諮詢商議。

9 察納:辨別和接受。

10 雅言:本指官方標準語言,此處指正確的言論、意見。

11 深追:深深地追念。

12 遺詔:劉備給劉禪的遺詔,其中有“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13 當:面臨。

14 臨:面對,此處可理解為“即將”。

15 涕:眼淚。

16 零:滴落。

彪炳千秋的國士文章

這一段是向劉禪請命北伐。並表達了誓死成功的決心。並再次囑咐劉禪親賢遠侫,自取善道。文中明確提出,北伐不成功,就治自己的罪,如果朝內政事方面出了差錯,就處罰郭攸之等人勸諫不力。對於劉禪,當然不能說如果他不上進如何處罰。但也沒有不了了之。而是抬出了先帝劉備。據史書記載,劉備給劉禪的遺詔中有“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話。這兩句話是從《周易》中引伸出來的。意思是說:不要因為好的事情小而不去做,也不要因為壞事小就去做。劉禪雖不成器,但這兩句話卻流傳了下來,成為勸人改惡向善的千古名言。

最後作者以“受恩感激”和自己寫完表章時的情態,收束了全文。既有為自己表中可能存在的讓劉禪不滿的話而道歉意味,同時也是作者真實情感的表達。讀到這裡,讀者的情緒也隨著達到了高潮。嶽武穆當年淚下如雨,恐怕也應該在此處達到了極致。

《出師表》是一篇出征前的“報告”,但全篇情真意切,理周辭當。雖無華麗飛揚的文采。卻有樸實明暢的平正。堪稱千古表文的極品。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