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布匿戰爭中迦太基為什麼戰敗?戰爭的過程和結局說明了什麼問題?

今天我們來說說布匿戰爭,對於西方歷史,包括地中海史,布匿戰爭可以說有教科書式的意義。

布匿戰爭是羅馬共和國與迦太基城邦聯盟之間為爭奪地中海西部統治權而進行的一場非常著名的戰爭,名字來自當時羅馬對迦太基的稱呼,羅馬人把他們稱呼為“布匿”。

僅從名字就可以看出誰是勝利者,因為它來自勝利者對失敗者的稱呼,而假如羅馬失敗了,它是沒有能力用自己稱呼別人的名字來命名這場戰爭的。

布匿戰爭中迦太基為什麼戰敗?戰爭的過程和結局說明了什麼問題?

布匿戰爭,地中海南北矛盾的縮影,持續百年,以羅馬勝利告終

大家對迦太基的瞭解可能不多,對羅馬可能也不太多,但是相信大家都對漢尼拔這個名字比較熟悉,漢尼拔就是布匿戰爭中迦太基著名的統帥,甚至可以說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他僅以一人之力支撐起了迦太基的局面,與羅馬整個國家機器作戰,甚至被稱為西方戰略之父,其實他根本不是歐洲人,現在在突尼西亞和利比亞等北非國家,還有叫漢尼拔這個名字的人,也可以說是雖敗猶榮。

但是迦太基還是失敗了,原因不是漢尼拔不優秀,而是與迦太基自身的原因有關,我們現在就先來看看這場戰爭的過程。

迦太基位於現代的北非沿岸,中心位於今天的突尼西亞,由腓尼基人移民建成。到公元前3世紀也已經發展為一個強大的國家,佔有馬格里布沿岸和西班牙南部,以及地中海上的幾個大型島嶼,成為羅馬向海外擴張的勁敵。

這是早期歐洲人與閃族人決定性的一戰,早在希臘-布匿戰爭時期,古希臘人就與迦太基人長期在地中海進行爭霸戰爭,但未有結果,而羅馬作為後起之秀,將經過此戰終結在古代閃米特世界的長期優勢地位。

當然此時的迦太基不可能意識到這一點,以他們當時的視角來看待問題的話,他們只知道戰爭的起因是“墨西拿事件”,前288年,一群敘拉古僱傭兵佔領了西西里島東北角的墨西拿,並宣佈脫離敘拉古獨立。他們以墨西拿為大本營,騷擾附近的鄉村和城市,盤踞了很長時間。

公元前264年,敘拉古決定清除這批盜匪,於是僱傭兵首領瑪爾美提同時向羅馬和迦太基求援,羅馬為了不讓迦太基的勢力坐大,搶先與瑪爾美提聯盟,於是戰爭從敘拉古和僱傭兵的戰爭變成了羅馬和迦太基的戰爭。

布匿戰爭中迦太基為什麼戰敗?戰爭的過程和結局說明了什麼問題?

雙方的戰爭目的和性質有根本不同,間接決定了迦太基的戰敗,圖為羅馬人發明的接舷戰

以迦太基人的眼光來看,他們只知道一群來自北方歐羅巴地區的摳腳蠻子搶了自己的生意,實在是豈有此理。迦太基人對什麼霸主地位其實不感興趣,爭霸也好,不爭霸也好,都是為了金錢利益而戰,而羅馬的野心很大,他們以征服為目的。

於是戰爭爆發,史稱第一次布匿戰爭。這場戰爭斷斷續續打了23年,迦太基人的優勢集中在海上,但是打得並不怎麼樣。羅馬人在陸地上佔優勢,但是漢尼拔的父親,哈米爾卡·巴卡,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將領,在他的帶領下羅馬人竟然也沒有在陸地上撈到什麼便宜,仗打成這樣不得不說也是一大奇觀。最終羅馬人建立了龐大的海軍,併發明瞭接舷戰,導致在海上作戰和在陸地上作戰差不多,最終擊敗了迦太基的海軍,而迦太基是靠僱傭兵來打仗的,眼看無利可圖要做賠本生意了,迦太基僱傭兵爆發叛亂,迦太基被迫向羅馬求和,戰爭結束。

其實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之後,羅馬就已經取代了迦太基成為了地中海最強國,羅馬的勝利主要因為它堅持不承認失敗,它是公民政體,民眾存在當時世界上少有的國家感情和愛國心,而迦太基是一個商業城邦聯盟,一切戰爭為了金錢利益,一旦要做賠本生意,很難持續進行作戰。其實從這裡就已經可以看出二者的差別,乃至歐洲文明與閃米特文明的不同之處。

戰爭結束後,哈米爾卡鎮壓了僱傭兵叛亂,因為失去了西西里島,他們開始向伊比利亞半島發展,逐漸進入西班牙的腹地,領導者正是哈米爾卡的家族,哈米爾卡拒絕承認戰爭失敗,積極發展勢力,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漢尼拔,自然也是對羅馬沒有什麼好感,後來漢尼拔繼承父輩接力在西班牙的擴張,羅馬人警告他不要越過埃布羅河,漢尼拔無視警告,因為他的目的就是徹底擊敗羅馬。

警告無效後,羅馬人向迦太基宣戰,而復仇心切的迦太基也樂於接受宣戰,雙方的矛盾已經激化到不可調和的地步,迦太基人經過二十多年的休養生息,也已經具備和羅馬一戰的能力,布匿戰爭中具有決定性的一次戰爭爆發了。

公元前218年4月,漢尼拔決定遠征義大利,他分出15000名士兵和21頭戰象,留守西班牙。漢尼拔自己則率領九萬步兵、一萬兩千騎兵和37頭戰象,從新迦太基出發,向羅馬人的本土義大利半島前進。

漢尼拔取得了許多勝利,在戰爭初期的特雷比亞河戰役中,迦太基只傷亡四千人,而羅馬的四萬軍隊中只有一萬人生還,首戰告捷,大大地提高了漢尼拔的聲望。而羅馬的失利,讓羅馬人非常震驚,他們調集大量兵力圍剿漢尼拔,但仍然接連失敗。

公元前217年6月21日,漢尼拔採取迂迴戰術,在義大利中部的特拉西美諾湖畔設下埋伏,把羅馬4個軍團近3萬人的隊伍引進了三面環山、一面臨湖的峽谷中,不到3小時漢尼拔的軍隊就結束了戰鬥,羅馬損失慘重,執政官戰死,1萬5千人陣亡,數千人被俘,僅剩6千人衝出重圍,逃入附近的一個村莊,然而迦太基人窮追不捨,最終這些士兵全部繳械。

布匿戰爭中迦太基為什麼戰敗?戰爭的過程和結局說明了什麼問題?

優秀的迦太基將領漢尼拔,被對手的後裔尊稱為戰略之父,一個悲劇人物

漢尼拔注意利用羅馬和它的各同盟之間的矛盾,目的在於孤立和削弱羅馬,與此同時,他還與地中海沿岸的羅馬鄰國結成反羅馬同盟。

此時羅馬人終於意識到自己面對的敵人。他們選舉費邊作為獨裁者,費邊採取了堅壁清野的戰略,不與漢尼拔正面作戰,以拖垮漢尼拔。面對此,漢尼拔採取掠奪和突襲羅馬補給地的方略,激怒和消耗羅馬人,迫使其應戰,216年執行正確戰略的費邊在任職到期後被免職,同年春漢尼拔突襲了羅馬重要的糧倉和補給基地坎尼,羅馬人在新任執政官的影響下,決定與漢尼拔決戰。

於是,公元前216年8月,著名的坎尼會戰爆發。羅馬軍隊有步兵8萬,騎兵6千,而漢尼拔經過各地分兵駐守和消耗,此時只有步兵4萬,騎兵1萬4千,但是經過補充的漢尼拔騎兵佔有優勢,經過12小時激戰,羅馬軍大敗,損失7萬餘人,漢漢尼拔只損失不到6千人,創造了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輝煌戰例,漢尼拔一個北非閃族人由此也被西方人尊稱為“戰略之父”。

義大利的作戰由此陷入了一場僵局,羅馬人意識到要打敗漢尼拔,唯一的方法是充分地使用費邊的消耗戰略,漢尼拔的戰術發揮非常精彩,但戰爭不是他個人決定得了的,在大戰略環境方面,迦太基存在不擅長打持久戰的劣勢,消耗不起,於是羅馬人不再給漢尼拔任何與其正面交鋒的機會,並不斷派出小股部隊騷擾敵軍,旨在消耗漢尼拔的精力,動搖其軍心。接下來的幾年內,漢尼拔在義大利南部進行了一系列成效不彰的軍事行動,諾拉之戰中被對方擊退,不過在公元前213年,漢尼拔攻克了南義大利城市塔蘭託,又趁勝攻取了除利吉姆以外的全部大希臘區城市。

然而地方城鎮補給效率很低,漢尼拔手下也沒有什麼能夠獨當一面的將領,其實他一直在靠個人能力帶領一群僱傭兵作戰,這些人能跟著他堅持到現在已經很不錯了。最大的問題在於,迦太基人沒有與羅馬人相抗衡的資源實力,漢尼拔與公元前212年取得了兩次戰役的勝利,殲滅羅馬軍隊約2萬人,但同年,羅馬人也攻佔了投靠漢尼拔的敘拉古,這個布匿戰爭的爆發之地。

公元前211年,羅馬人奪回了南義大利重鎮卡普阿,並在西西里島摧毀了一支迦太基軍隊,平定了當地的起義,並與希臘本土的埃託利亞同盟結盟對付馬其頓的腓力五世並取得勝利,解除了後顧之憂,但公元前210年漢尼拔再次展現其戰略天分,再次重創羅馬軍,並於公元前208年摧毀了另一支羅馬軍隊,擊殺了兩名羅馬執政官。但他沒有更多的兵力分兵駐守在奪取的城市,以致羅馬人在這段時間內漸漸奪回失去領土,漢尼拔的人馬漸漸喪失了對義大利南部的控制。

從公元前207年開始,迦太基人開始支撐不住了,西班牙的援軍被擊敗,其後的幾年中,迦太基少有戰績,公元前203年,漢尼拔被召回迦太基,因為羅馬人見與漢尼拔的戰鬥無法取得什麼結果,乾脆撇下他全力進攻迦太基本土,事後證明這一戰略的正確性極其重要,不久雙方進行了關鍵性的扎馬戰役。

扎馬戰役與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的其他戰役最大的不同點在於迦太基在步兵方面佔有了優勢,但是迦太基前盟友東努米底亞倒戈給羅馬人帶來了騎兵,羅馬軍隊首次擁有了騎兵優勢,而迦太基則擁有八十頭戰象。

迦太基人像波斯、印度等南方國家一樣,帶有濃厚的南方民族性質,戰象在他們的軍隊中較為重要,但是其缺點也十分明顯,因為這種龐大的生物很難操縱,很容易誤傷自己人,羅馬的優勢騎兵在戰鬥開始不久後就擊潰了迦太基騎兵並一路追出戰場,而他們的戰術陣型很容易就化解了迦太基象兵的威脅,即使如此,雙方仍進行了一場硬戰,漢尼拔甚至一度即將獲勝,但羅馬統帥大西庇阿適時重整部隊,與取得全勝調頭歸來的羅馬騎兵向迦太基軍前後夾擊,迦太基軍的陣線崩潰了,據估計此戰迦太基損失了超過3萬人,另有15000人受傷,而羅馬只損失了1500人左右。

布匿戰爭中迦太基為什麼戰敗?戰爭的過程和結局說明了什麼問題?

迦太基帶有典型的熱帶南方國家的特徵,戰象是其重要裝備,然而敗給了羅馬騎兵

迦太基人喪失了取勝的希望,於是向羅馬投降,羅馬人向迦太基定下了極為苛刻的條款,迦太基失去了北非以外的所有領土,海軍解散,只剩下十艘防海盜的船隻,並不得在未經羅馬許可下建立軍隊。

平心而論,漢尼拔的作戰非常精彩,但戰爭畢竟不是個人所能夠決定的。無論漢尼拔取得多少次勝利,迦太基人都會發現羅馬的兵源好像源源不斷,而漢尼拔畢竟還是會有不可避免的損失,於是羅馬人越打越多,迦太基人越打越少,而且補給也是問題,迦太基人面臨的不僅僅是戰術或者戰略的問題,從北非進攻歐洲在後世的無數次戰役中都被證明是極其困難的,即使取得一定戰果也不可以當做主戰場,比如二戰時期的北非軍團在法國南部登陸,僅僅只能起到一個小規模的牽制作用,而阿拉伯人繼承迦太基人的地位後再度經過西班牙進軍歐洲,最終也折戟法國南部,這是雙方的地理態勢所決定的,人力很難改變。

於是,漢尼拔可以取得很多次勝利,甚至不僅僅是戰術勝利,可以取得部分戰略勝利,但是卻連一次都輸不起,羅馬人只要找準機會,在不斷消耗對方之後給迦太基決定性的一擊,想不取勝都難。

之後的漢尼拔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並證明他在內政上的能力不亞於他的軍事才華,戰後他先低調了一陣子,不久之後出面整治迦太基的腐敗,恢復了威信,並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得迦太基可望在不大幅增加稅收的情況下分期付清對羅馬的戰爭賠款。

但七年後,羅馬人開始顧慮迦太基人復甦的經濟會對他們再次造成威脅,要求迦太基交出漢尼拔,漢尼拔為此自願流放離開迦太基,他拜訪了腓尼基人的故鄉推羅城,隨之到達了塞琉古帝國,並被該國奉為座上賓準備向羅馬開戰,但塞琉古人沒有與羅馬作戰的實力,後戰敗,漢尼拔再次逃亡到小亞細亞的比提尼亞王國,並與羅馬再次交戰,這次他取得了勝利,但也因此再次讓羅馬人決心徹底免除他的威脅,羅馬威脅比提尼亞人交出漢尼拔,決心不落入羅馬人手下的漢尼拔至此服毒自盡,結束了悲劇的一生。

布匿戰爭中迦太基為什麼戰敗?戰爭的過程和結局說明了什麼問題?

迦太基取得了不少戰役的勝利,但整體卻三戰皆敗,最終被羅馬滅族,極其慘烈,羅馬取得了地中海的霸權

漢尼拔離開後,迦太基很快又恢復了繁榮,此時的迦太基軍事實力已經不行了,但是他們會做生意,貿易和經濟讓他們漸漸恢復了一定實力,羅馬人害怕迦太基的再次崛起,於是一直試圖尋找藉口徹底將其消滅,以絕後患。

公元前150年,努米底亞進犯迦太基,後者被迫向其宣戰,羅馬人以迦太基違反了未經羅馬同意不得宣戰為由,藉口迦太基違反了和約,於公元前149年蠻橫地向迦太基宣戰,第三次布匿戰爭開始。此時的迦太基已經沒有海外領地,於是羅馬軍團直接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試圖求和,但羅馬人提出了極其苛刻的條件,而且出爾反爾,擺明了要趕盡殺絕,迦太基人痛恨羅馬人的不義,盡全部的力量抵抗,他們解放了奴隸,武裝了包括婦女兒童在內的全部人口,羅馬人花了很大力氣,圍城持續兩年都沒有什麼進展,在公元前146年的春天,迦太基發生饑荒和瘟疫,羅馬軍團發起總攻,血戰六天六夜,進行了大肆屠城,約四十四萬五千人被屠殺,殘存居民約六萬人被賣為奴隸,羅馬人摧毀了迦太基城,大火連燒三天三夜,據說羅馬人為了斬草除根,在迦太基城的田野裡撒了鹽,並被其多神教祭司施以詛咒,以求斬草除根,使其變為沙漠,不再有任何生命生存,迦太基從此灰飛煙滅,直到後來阿拉伯人到來之後在其廢墟上建立了突尼西亞城,其人口才漸漸恢復。而古迦太基人,已經消失在羅馬的奴隸大海之中了。

布匿戰爭前後三次,歷時百餘年,最終羅馬取得了勝利,迦太基遭到了種族滅絕式的打擊,至此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而羅馬人前後也損失幾十萬人,極其慘烈,最終羅馬人藉此取得了地中海的霸權,在迦太基之後,努米底亞、安條克、埃及和帕爾米拉等近東北非國家被羅馬人一一征服,閃米特人的古代文明終結了,直到阿拉伯人崛起之前,他們不會再在政治上佔有任何優勢了。

在今天,人們很難感受到那個年代戰爭的慘烈程度。其實在古代地中海世界,被滅國和屠族是極其平常的事情,遠比今天所謂的地區衝突慘烈,在瞭解到這些歷史之後,你會明白把今天的衝突歸結為教派衝突是多麼不負責任的事情,除了最後羅馬人的詛咒之外,你可以在整個百年布匿戰爭的過程中看到任何宗教的影響嗎?但是迦太基人遭到了今天任何民族都沒有遭受到的命運:徹底消失。今天的突尼西亞人可以自稱柏柏爾人,但不再能自稱迦太基人,在今天的北非,無論你看到多少衝突,比起當年都是小巫見大巫。

布匿戰爭中迦太基為什麼戰敗?戰爭的過程和結局說明了什麼問題?

迦太基大量依靠兄弟會僱傭兵作戰是導致失敗的根本原因,圖為迦太基軍隊,典型北非風格,行事作風也一樣

而迦太基的戰敗也並不意外,它為什麼會戰敗呢?因為二者的邏輯根本不同。羅馬人是公民奴隸制共和國,有奴隸,也有公民,而迦太基只是一個城邦聯盟,其內部的商業奴隸主和農業奴隸主還有矛盾,迦太基帶有中東閃族人兄弟會政治的典型特徵,嚴格來講,它根本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披著國家外衣的兄弟會商業組織,就像現在的阿拉伯各國一樣,閃族人的國家建構是有問題的,不是什麼貝都因部落的原因,迦太基人很發達,不是部落,但是國家建構仍然很鬆散,包括以色列在內,這些所謂的“國家”都是一些商業或宗教兄弟會的聯盟,閃族人的認同在下靠血緣部族維持,在上靠宗教維繫,中間沒有國家,這應該是個常識了。可是他們的中間是什麼組織呢?就是這種兄弟會聯盟性質的東西。

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個模式,強大的西方普世帝國主義對西亞北非的所謂“國家”發起進攻,這些“國家”沒有什麼抵抗能力,於是現代人想當然的把大肆販賣黑奴的閃米特人當做黑人的“同胞”,這一點恐怕黑人也是不樂意的。黑非洲確實是部落組織,但是閃族地區不是部落組織,而是兄弟會組織,當地的教團兄弟會和商業聯盟組織是數千年流傳下來的,想想一個擁有七千年以上文明的地區,它不可能只停留在部落時期,但是該地沙漠廣佈,地形存在隔閡,於是兄弟會這種東西崛起於沙海之間,成為了閃族人維繫認同的主要依靠,而現代人礙於歐洲民族國家的建構模式,很難看懂這種東西能夠提供的認同和組織能力。

當地的國家不是披著國家外衣的部落組織,而是披著國家外衣的兄弟會組織,現代有一個詞,叫非國家行為體,中近東地區就到處都是這種非國家行為體,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中東的各種衝突中,各種武裝組織和跨國僱傭兵等組織可以獲得和國家幾乎對等的實力和外交能力,各種組合的聯盟中往往存在大量的武裝組織和民兵組織、宗教兄弟會和僱傭兵公司一類的東西,讓人眼花繚亂,無法理解。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它仍然是從迦太基那個時期留下來的邏輯。

那麼這種組織模式它的好處是比較靈活,跨境活動能力很強,商業能力也很出色,因此你可以看到迦太基驚人的經濟恢復能力,反正農業產出也就勉強自給都達不到,不做生意吃什麼?但是其劣勢在於國家組織能力不強,國家政治非常弱化,各種各樣的組織充斥其中,打仗沒有什麼國家軍隊,基本上靠僱傭兵來維持,戰爭為了什麼?為了錢。迦太基僅有的國家兵力就是那支所謂的聖隊,由貴族子弟組成,結果被羅馬人全殲,後來重建後不敢出國門作戰了,完全成了擺設。

布匿戰爭中迦太基為什麼戰敗?戰爭的過程和結局說明了什麼問題?

兄弟會是近東北非真正的共同體,本質是沒有固定國土的國家,圖為中東刺客兄弟會,戰場上無法獲勝戰場外獲得

而羅馬公民參軍是為了榮譽,是為了征服的渴望,不錯它非常暴力,但是它有戰鬥力,有組織能力,有國家構建能力,也有治理能力,這些都是迦太基不具備或者很弱化的。至少與羅馬的共和國相比是如此。這就是迦太基戰敗的原因。

迦太基人一旦在沒有商業利益的情況下,很難讓他們的貴族和有錢人出錢為了什麼“國家”而戰,抱歉我們兄弟會的錢要花給我們自己的兄弟,連家人都沒有兄弟們親,迦太基國家是個什麼意思?不知道。打仗是要讓我們兄弟會賺錢的,沒錢賺打什麼仗?基本上西亞北非人都是這個樣子的,包括以色列、阿拉伯各國和土耳其,以及古埃及、古腓尼基和努米底亞等國,無一不是如此。

而羅馬人,包括後來的日耳曼人,後來的各種歐洲民族國家,西方列強,打仗就是為了國家和民族而戰,雖然它是侵略性質為主,但是它確實有戰鬥力,它知道自己為了什麼打仗,不僅僅是為了金錢利益。

你要說誰先進一點呢?這不好說。在歐洲人看來閃族人這種弱化國家構建的行為很落後,即使不是部落組織也是國家構建上的“幼稚群體”。而在閃族人看來,歐洲人這種行為和野蠻人差不多,放著大量的經濟利益不去獲取僅僅為了嗜血的快感而戰鬥,難以讓人理解和信服。在這裡不好評價,日耳曼人是歐洲的代表,閃米特人則是中東的代表,拉丁人介於兩者之間。

後來的歷史很清楚了,歐洲人征服了西亞北非,建立了羅馬帝國,而閃族人發展出了發達的宗教,讓歐洲人信奉了這些宗教,直到今天,歐洲人依然住在閃族人為他們量身定製的這套緊身衣裡,避免再次出現被滅族的命運。

布匿戰爭中迦太基為什麼戰敗?戰爭的過程和結局說明了什麼問題?

因此他們沒有什麼國家認同,迦太基也一樣。與羅馬的國家構建與戰爭潛力都是不可比擬的,堅持百年已是奇蹟

當然,邪乎事兒還是有的,比如納粹,納粹後來要復興北歐多神教,希姆來弄的那些什麼地球軸心之類的玩意兒,就是印歐人的東西。納粹在德國取締基督教,屠殺猶太人,而且因為和閃族的隔閡到底也沒有成功喚起阿拉伯人起義,最後戰敗。

基本上,現在的地中海世界北部信奉著歐洲化的閃族宗教基督教,南部信奉著閃族人自己的伊斯蘭教,其實文化上比古羅馬時期要融合得多,如果你認為歐洲-中東衝突是基督教對伊斯蘭教的衝突,看看布匿戰爭吧,它會告訴你不是。而是歐羅巴-閃米特衝突。如果拋棄基督教,歐洲有極大的可能納粹化或者推行什麼“種族聖戰”之類的東西,奉奧丁的名義去殺戮有色人種。

這種衝突也產生了自己標準的正規化,印歐人比較野蠻,但是戰鬥力高,技術性強,他們在政治和軍事上往往能征服閃族人,而後者依靠其文化和宗教對其進行同化,就像二者之前最終形成了一個羅馬帝國一樣,現在的西方也在遵循同樣的邏輯,獲勝無望的中東各種兄弟會開始臣服西方,共同對付俄國。最後很大可能還是會產生中東各國在政治上依附西方,然後西方人日漸伊斯蘭/閃米特化,重新完成一次歷史的迴圈。

布匿戰爭中迦太基為什麼戰敗?戰爭的過程和結局說明了什麼問題?

羅馬征服了閃族,也接受了它的文化,直到今天,這片土地依然上演著類似的故事,但迦太基的悲劇不再重複

布匿戰爭僅僅是地中海南北衝突的一個縮影,它說明了什麼問題呢?地中海的南北存在兩支不同的民族,他們的文化邏輯是不一樣的,矛盾很大,但是最終還是結合到了一起,越來越難分彼此,基督教在歐洲弄出的那些騎士團、耶穌會、各種商會和僱傭兵組織等等,其實都是依照閃族的邏輯建立的,而歐洲人在宗教改革擺脫了基督教的神權統治之後,建立的這些民族國家則都是依據歐洲人自己的傳統,不過基督教的影響還是保留下來了,好處就是不會恢復維京人那種到處滅族的傳統。有人說它偽裝,偽裝一下也比變成迦太基的命運要好。因此在這種正規化之下,諂媚或者看不起他們中的任何一方都是不明智的,歐洲人愛好戰爭,閃族人愛好金錢,他們有他們的歷史,我們有我們的歷史,還是慶幸自己生在華夏吧,這裡是愛好和平的。

本文圖片來自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我是@藍海動能A,會經常與大家分享中外歷史知識,歡迎 關注 並留言討論。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