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讀書:王保捷、侯一平《法醫學》書評

讀書:王保捷、侯一平《法醫學》書評

當年看《名偵探柯南》時有個梗:“別惹我,我可是看了700多集柯南的人,會600多種殺人方法,精通200多種密室圈套,認識上百種毒藥,製造各種不在場證明……”而且數字隨著柯南集數的增長與日俱增。也許就是為了應對身邊這些潛在的“危險分子”,於是看動漫之餘,我還閱讀了《犯罪心理學》《刑事偵查學》《痕跡檢驗》以及這本《法醫學》。說笑歸說笑,從購買這書到今天讀完足足隔了差不多七年,畢竟本書與我的專業隔了十萬八千里,若說作為通俗讀物,那這書未免太硬核;要說拿來娛樂身心,那這人未免太硬核。

平常我所寫的一些書籍短評,基本都屬於嚴肅讀物一類,換句話說,就是看起來還比較“正經”的;除了這些“正經”的以外,更多時候我還閱讀了大量“不正經”的讀物——包括但不限於各種網路小說、流行小說、期刊雜誌、地攤讀物、心靈雞湯、青春文學以及封面上動不動就有一個人西裝革履雙手交叉放在胸前那種稀奇古怪的書。這其中包括了《法醫秦明》《納妾記》等不少與法醫相關的小說,這大抵是對法醫職業和專業技能產生興趣的源頭——當然,還有像《我有一座恐怖屋》裡邊法醫學院學生“為死者言,捍生者權”的中二之魂作怪的因素。

不過隨著年齡增長,我發現這種興趣後面可能還有著別的因素。我怕死,畏懼死亡這種現象本身,各種生命消逝後的呈現,死後未知的狀態以及因為死亡而帶來的別離。林欣浩在《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裡邊講加繆的那一章說:“我死亡”這件事本身更為荒誕。因為理性無法表達“自己不存在”的概念……一旦我們試圖想象“我的理性、我的意識永遠消失”這種感覺,我們就會感到極大的恐慌和無所適從;或者,在多年前,我父親做過腫瘤手術後,我曾哭著對他說“我太害怕了,我不知道以後沒有你會怎麼辦,我連想都沒有想過”。閱讀本書,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為了消解這種恐慌和無所適從。

感想就抒發到這裡,迴歸到書籍本身,對普通讀者來講,這本書的特點大體是這樣的:

1。本書更適合叫《法醫學基礎》或者《法醫學概論》,樣樣涉及,樣樣不精。本書十四章,除了第一章緒論外,前八章基本都是在闡述“死亡”相關的問題,就是各種概念、方式、形態、機制、過程、徵象以及鑑定。後面五章講的則是活體損傷鑑定、精神疾病的司法鑑定、醫療糾紛、親子鑑定、生物性檢材的個人識別以及法醫學鑑定。要做更深入的研究,你去看看人民衛生出版社的那一系列的法醫學教材,什麼《法醫病理學》《法醫毒理學》《法醫臨床學》《法醫物證學》《法醫精神病學》《法醫現場學》……我想你應該打消這個念頭;

2。閱讀本書需要一定的醫學基礎知識,此外,高等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知識都有所涉及,比如第十二章的《親子鑑定》,或者各種生物性檢材的檢測技術,又或者影響電流損傷的因素。哪怕這些東西都不涉及,隨便翻個醫學名詞,什麼“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什麼“彌散性軸索損傷”,這一般就不是非專業讀者的知識儲備內容了。所以,我個人認為,讀本書非要參照別的書籍,那最好應該是醫學基礎或生物學基礎讀物,輔以《痕跡檢驗》這種書,讀起來不至於興趣喪失,聞風喪膽;

3。由於採用黑白圖片,因此部分圖例的區別度或者明顯度不友好,就是非專業讀者難以觀察區分所講解的現象,而有些現象估計應該在醫學基礎裡學過,所以就連圖例也沒有了,比如對生物性檢材的各種鑑別,而多采取表的方式呈現區別特徵;當然也有非常詳盡的,比如第八章的“處女膜型別模式圖”,這個詳略取捨與安排有點讓人費解;不過,如果要是像《法醫學彩色圖譜》那種配圖,那就真是太兇殘了;

4。黑體著重的使用有點隨心。比如第十四章中講鑑定的四項客觀性原則,為什麼一三項要著重,二四項不著重,為什麼合法性原則的五個方面就不著重;在第九章第四節《詐病與造作病(傷)》,為什麼括號內外字型和著重不統一,看起來有點奇怪。

讀了本書後,就會發現看了700多集柯南還是沒意識到什麼。人在死亡後,理性與意識消失是什麼狀態我們並不知道,但是起碼會知道自己的屍體現象是什麼樣子,這是一種很真實、客觀的表述,沒有人會超越這種現象。“花開了,然後會凋零,星星是璀璨的,可那光芒也會消失。這個地球,太陽,整個銀河系,甚至宇宙,也會有死亡的時候。人的一生,和這些東西相比,簡直就是剎那間的事情。在這樣一個瞬間,人降生了,笑著,哭著,戰鬥,傷害,喜悅,悲傷,憎恨,愛,一切都只是剎那間的邂逅,而最後都要歸入永久的長眠中。”——沙加·《聖鬥士星矢》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