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東漢末年,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 ,這場戰役的發生和意義

東漢末年,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 ,這場戰役的發生和意義

在東漢末年,儘管劇烈的黃巾起義被制服,但對漢代地主階級的統治造成了沉重打擊,並導致了腐爛敗壞的東漢政權的瓦解。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全國各地縣縣官把持軍事權力,地主豪強先後結集“私人勢力”佔領土地,構成了大小不一的分裂軍事力量。他們轉向了長時間的權力與利益之爭和相互吞併的鬥爭,招致了中原漢區“白骨裸露在野外,千里之內沒有雞叫”的悲慘場面。

東漢末年,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 ,這場戰役的發生和意義

那時的分裂勢力有袁紹,張楊,曹操,呂布,袁術,孫策,劉表,公孫瓚,張繡等,在這些分裂勢力的連續戰鬥中,袁紹和曹操逐步強大。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接漢獻帝,並將都城遷至許縣。從那時起,所謂的“受命皇帝,向四方征討”,這大大增強了他的權力。他先後打敗了呂布和袁術,並佔領了兗州、徐州一些豫州和司隸。

東漢末年,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 ,這場戰役的發生和意義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的十月,河內縣知事張楊想出去營救呂布,但被他的下屬楊醜殺死。曹操免除了他進軍徐州盧布的後患。 11月,曹操摧毀呂布;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張楊的以前下屬眭固殺死了楊醜,想向北走去投奔袁紹。曹操派遣史渙和曹仁擊敗眭固,並獲得河內縣,將其控制區域擴大到黃河以北。六月,袁術逝世。

東漢末年,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 ,這場戰役的發生和意義

建安四年(199年),最後袁紹擊敗了公孫瓚。佔幽州、冀州、青州、和幷州,他擁有河北的土地,想向南去爭取世界。因此,華北兩個政權之間的決戰是不可避免的。最初,袁紹的情況比較好,曹操的情況比較差,所以無黃雀在後的憂慮。他土地廣闊人口眾多,可以動兵10萬多人。尤其是在袁紹管轄中心冀州,在漢末三國期,“冀州的居民最多,耕地很多,桑葚和棗豐饒,人口繁榮,士兵和食物豐富。

東漢末年,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 ,這場戰役的發生和意義

曹操在四戰狀態,北部袁紹,關中的將軍們還在觀看。南方的劉表和張繡不願意投降。東南的孫策躍躍欲試。片刻隨附在他身邊的劉備,看起來也很融洽但勢合形離。不過,那時曹操的參謀荀彧,郭嘉,張繡率領的賈詡,涼州的楊阜等有見識的人,全面剖釋了曹操和袁紹的好壞處,覺得袁紹寬容外表,內心機智謹慎,猶豫不決。對曹操持樂觀態度,並覺得情況會發生變動。

東漢末年,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 ,這場戰役的發生和意義

建安五年(200年),兩軍在官渡陷入僵局,在那裡展開了謀略性決戰。 曹操突擊搜查了的袁紹軍隊烏巢糧倉,然後擊敗了袁紹的主力軍而獲勝。

官渡之戰是袁紹與曹操之間權力更迭的重要戰役,讓北方從分裂轉向統一,對三國史的演變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曹軍在這場戰爭中的獲勝並非巧合。袁紹與曹操的吞併戰役,儘管是分裂勢力當中的征戰,但實現了區域統一,實際上滿足了百姓的意願。官渡戰役是東漢末年,甚至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戰役之一。曹操這也是曹操和袁紹爭取北方霸權的新起點。官渡戰爭結束後,曹操一改之前的弱勢,為統一中國北方確立了根基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