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鹽池·關公·晉商

《遊山西,讀課文》之三

鹽池·關公·晉商

到運城,必來鹽湖。這是一個縱橫30多公里的鹹水湖,號稱“中國死海”。山西之所以成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且經濟文化長期繁榮發達,秘密就在這兒。在古代社會,鹽勝過黃金,是生民之所繫,是國家命脈之所在。河東鹽池,孕育出了山西乃至中國輝煌燦爛的文明。

四千多年前,黃帝大戰蚩尤,就是為了爭奪河東鹽池。堯都平陽(臨汾),舜都蒲坂(永濟),禹都安邑(夏縣),都在鹽池附近。舜帝曾巡遊此地,寫下《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說文解字》“盬”(gǔ)的釋文:“河東鹽池也。”盬,專指河東鹽池。元代,河東鹽運使在此建城,作為鹽運司所在地,這就是“運城”之名的來由。有一篇課文《伯樂相馬》,文中寫到,“馬正拉著鹽車掙扎在山坡上”。這匹千里馬,正是在河東鹽池拉鹽。韓愈《馬說》也入選課文。“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一聲長嘆,千古如斯!

鹽池,繁育出山西早期的商人。戰國初期,魯人猗頓因鹽運發家,埒富王侯。傳說關羽早期販賣私鹽,將鹽藏於竹槓之中,被稅吏發現。關羽在鬥毆中失手,殺死稅吏,只能“亡命奔涿郡”。看來,關羽也算是商人出身,只不過是後來棄商從武,以武揚名。明清時期,晉商奉關公為財神爺,既因是老鄉,必然多有關照;也可能是因為同行的關係,本是一家,理當庇護。當然,這是玩笑話。晉商對關公的崇拜,其核心在“義”。關公之義,塑造出了晉商的精神核心。“以義制利”,“義、信、利”結合,這是晉商成功的關鍵。

鹽池·關公·晉商

自漢代以來,鹽實行政府專賣制度,鹽商的活動受到限制。明建國初期,為防禦蒙元殘部入侵,設立了九個邊防重鎮,史稱“九邊”。為解決軍需物資運輸問題,政府鼓勵商人向北部邊疆運糧,以糧食換取“鹽引”。商人可憑鹽引支取鹽,到指定地區販賣。山西在運糧及販鹽兩個方面,都有優勢。這樣,以蒲州為中心,以鹽為主業,形成商幫(參見梁小民《遊山西,話晉商》)。

我們到達鹽池時,天完全黑了。進入湖心島,有一個鹽湖溫泉。原計劃泡泡溫泉,然而一時興致闌然,便離開了。第二天早晨,車沿鹽湖行駛,略有惆悵。“溝塍畔畹,交錯輪群,若稼若圃,漁兮鱗鱗”(《晉問》),柳宗元所描述的這般景象,當然沒有了。河東鹽池,已經不是鹽的主要生產地了。“解梁城下解鹽池,萬寶騰光奪日輝……日融池面爛生紅,更有南山障碧空”(王惲《鹽池》),“翠屏倒浸山光淨,銀河橫鋪月影新”(王翰《鹽池曉望》),這樣的景緻,晴好天氣,應該還是有的吧。曾去過茶卡鹽湖,面積不過這兒的三分之一,地理位置也有些偏遠。至於人文內涵,兩者沒法相比。不知為什麼,那兒成為網紅景點,遊客趨之若鶩;這兒卻少為人知,遊人稀少。

來運城,必去解(hài)州。《三國演義》寫關羽與劉備、張飛第一次見面,自報家門:“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山河表裡。山西賢臣良將如雲,三國時期為一時之盛。文臣有王允、賈充、郭淮,武將有關羽、張遼、徐晃。《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其籍貫也有“太原人”之說。解州有關帝廟,始建於隋,歷經宋、明、清擴建或重修,是中國最大的關帝廟。解州關帝廟離運城不過20多公里,因行程緊促,未能成行。建國飯店旁邊有一處關王廟。廟宇不大,古色古香,修建於明代。巡遊一週,算是參見關王爺了吧。

解州還有一位著名的文人——元代戲劇家關漢卿。這個河東大漢,自稱“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地位卑下,卻是“梨園領袖”,“雜劇班頭”,創造了元雜劇這一新的戲劇表現形式,開創了中國戲曲的新時代。他的代表作《竇娥冤》,現在也選入語文教材。

鹽池·關公·晉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