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災民買不起糧食,范仲淹卻下令繼續漲米價,災民:不愧是好官

災民買不起糧食,范仲淹卻下令繼續漲米價,災民:不愧是好官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些流傳千年的詞,正是天下人民對當權者最好的期望,也是所有有志之士對自己最高的要求。

在北宋時就有這樣一位心繫天下的人才,在留下了名垂千古的《岳陽樓記》外,還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展現出了自己的經濟頭腦。

民遇饑荒,反漲米價

天下清官,求之難得,這背後的原因除了歷朝歷代的選拔機制外,更多還是因為這些官員們會形成自己的集團維護利益和權力狼狽為奸。對於那些不願意同流合汙的官員,他們的仕途往往飽受挫折,范仲淹也是其中之一。

雖然范仲淹心懷天下,但在他的政治生涯裡,更多的還是被當成救火隊長到處調任,做好了是應該的,做不好反而還要背鍋。

災民買不起糧食,范仲淹卻下令繼續漲米價,災民:不愧是好官

《夢溪筆談》中提及:“皇祐二年,吳中大飢,殍殣枕路。是時範文正領浙西,發粟及募民存餉,為術甚備”。此時的范仲淹雖然已經六十多歲了,但依然被朝廷安排了杭州做官,理所當然的,賑災和救助百姓的事情就落到了早已年邁的他的頭上。

物以稀為貴,饑荒年間最值錢的自然就是糧食這種硬通貨。在饑荒的早期,百姓們還能夠拿出家中的陳米將就,但撐得住一時,撐不住一世,隨著饑荒的擴大加重,杭州及周邊地區的米價開始瘋狂暴漲。

無利不起早,雖然杭州受了災,但是其他省份依然有所收穫,而且官府中此前收集的儲備糧也不少,杭州的饑荒讓不少商人都見到了牟利的機會,他們開始大肆採購市面上的糧食壓在手裡不賣,米價轉眼就提高到了120文錢都有價無市的地步。

災民買不起糧食,范仲淹卻下令繼續漲米價,災民:不愧是好官

對於大戶人家而言,這點錢哪裡頂得過自己的性命?但對面朝黃土靠力氣吃飯的饑民們,這點錢真的能頂得上自己的命。不少人口多的家庭已經餓到了要啃樹皮和觀音土充飢才能勉強活得下去。

見到如此情形,年邁的范仲淹知道如果不解決這個糧價問題,那麼一切賑災方法都是泡影。日夜思索,不久他就真的想出了一個辦法。

正常情況下,當地的官員往往都會一邊開門放出儲備糧食賑災,一邊和朝廷報告在周邊的省份籌集糧食及時救援。然而在官商勾結之下,周邊區域的糧食早就被富商買走轉手高價賣給了杭州。

面對這種情況,范仲淹非但沒有用權力制止糧價上漲,反而是緊急下令讓官員提高糧食的收購價格,以至於讓杭州糧價上升至了180文每鬥,讓一眾官員和百姓就驚掉了下巴。

災民買不起糧食,范仲淹卻下令繼續漲米價,災民:不愧是好官

以退為進、恢復糧價

對於范仲淹這種奇怪的操作,不僅饑民們破口大罵,就連在朝堂裡的官員們也無法理解,以至於不少人紛紛上奏給皇上,痛斥范仲淹年老糊塗魚肉百姓。好在皇帝最終還是相信了范仲淹的解釋並讓他找機會證明自己,這才讓范仲淹的智慧有了用武之地。

見到杭州糧價暴漲,除了那些專門做糧食生意的商人之外,不少其他行業、其他地方的商人都覺得自己能來分一杯羹,趕緊趁著饑荒沒結束便排程糧食趕來,而這正好就中了范仲淹的計。

十個人的米沒法解決饑荒問題,一百個人的米也沒法解決,那一千一萬個呢?當無數商人帶著糧食接踵而至的時候,范仲淹的計劃開啟了第二階段。

災民買不起糧食,范仲淹卻下令繼續漲米價,災民:不愧是好官

等到時機成熟,他公開宣佈自己馬上開啟庫房放糧讓饑民領取,待饑民填飽肚子後又馬上讓人下命令恢復糧價到100文每鬥。

這下子可把商人們惹惱了,原來你這個范仲淹是故意耍我們玩啊?他們聯合起來按糧不賣,企圖讓范仲淹知難而退。但等著等著,就有人發現等不起了。

要知道古代是沒有現代這樣的儲藏技術和運輸技術的,糧食來回的運輸費、儲存場地的租費、還要算上杭州天氣導致糧食的折舊,如果不趁著現在價格合理的時候賣出去,那最後肯定是血虧的。

在發現這個事實後,不少商人為了避免虧本,只好把米價恢復到正常水平賣出去。

災民買不起糧食,范仲淹卻下令繼續漲米價,災民:不愧是好官

真相大白、安然渡災

就這樣,一場水面下的經濟戰爭就此落幕,這場糧食戰可以說范仲淹用超前的智慧打了企圖賺國難財的商人們一個措手不及。在米價平穩後,范仲淹更是用低價補足了救濟糧的庫存以防萬一,同時又向朝廷申請排程其他省份的儲備糧,做好了萬全的準備。

等到糧食到位,他又想出了以勞代賑的方法,主動出擊說服了當地不少地主和寺廟,暗示他們主動一點,按照各家的能力適當招募饑民勞作。同時自己以身作則,主動招攬饑民來修繕年老失修的城內建築,將救濟糧和金錢作為他們的工資發放。

就這樣,短短數個月內就盤活了杭州的經濟,還緩解了饑荒的影響。

災民買不起糧食,范仲淹卻下令繼續漲米價,災民:不愧是好官

此時的官員和百姓們這才發現,原來此前要求糧食漲價的命令不是要斷了他們的生路,而是吸引商人們過來救命的。一傳十、十傳百,瞭解到了真實情況的百姓們無一不對范仲淹感到尊敬。

根據《西湖志》記載,此年的浙江大饑荒各地均損失慘重,更有甚者因糧價過高而發生了暴動,唯有杭州一帶的百姓們因為這件事安然渡過了災難。

小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以身作則的范仲淹雖然解決了饑荒,但也因為年老了還在為人民鞠躬盡瘁而早早透支了自己的生命。

三年後,年老病重的范仲淹因風寒去世,憑藉著一生的功績被封為“文正公”。雖然一生政治生涯忐忑,但是他的奉獻依然被人民和官員看在了眼中。

災民買不起糧食,范仲淹卻下令繼續漲米價,災民:不愧是好官

千年之中清廉之人無數,但能貫徹一生之人極少,范仲淹便是其中一人,或許他生前也有同流合汙並功成名就或清正廉潔但無法高升的選擇,但對他來說,選擇永遠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人民而奮鬥。

倘若北宋能再多一些像范仲淹這樣的官員,恐怕也不會落得最後被取而代之的下場了。

參考文獻:

1、《夢溪筆談》

2、《西湖志》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