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戊戌變法失敗的最根本原因是什麼?其中原因並沒有那麼簡單

戊戌變法是中國封建史上最後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雖然歷時短暫只有百天,但從中可以看出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是與現代思想相接軌的“啟蒙”運動。我們都知道戊戌變法以失敗而告終,卻沒有人知道失敗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今天讓我們來說一下其中存在很微妙的內情。

我們先了解一下戊戌變法的背景。十九世紀末期的時候,清政府已經遠遠落後於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其中就包含了英、美、法、德、俄、奧、意、日等國家的入侵,當時的清政府就像一塊肥肉一樣,等待各個國家的瓜分。

戊戌變法失敗的最根本原因是什麼?其中原因並沒有那麼簡單

尤其在“甲午戰爭”失敗後,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使清政府失去了海上的戰鬥力,同時也宣佈著洋務運動的終止。但隨著國外勢力的入侵,一些先進的思想也隨之進入中國,面對各個帝國的侵略,維新思想逐漸在一些政治人物的頭腦中產生。

1895年,當代表著中國恥辱的《馬關條約》簽訂後,一些學子與政治人物,便發動起了維新的宣傳與活動,以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代表的維新派逐漸走入了當時的皇帝——光緒的視線之內。

戊戌變法失敗的最根本原因是什麼?其中原因並沒有那麼簡單

《康有為全集》記載:康有為這份上書中所詳細陳述的“富國”、“養民”、“教民”、“練兵”等實施變法的具體內容,所申明的必須“及時變法”,“求人材而慎左右,通下情而圖自強,以雪國恥,而保疆圉”的剴切之言,引起了光緒皇帝的共鳴,對上書“覽而喜之”。

但從此也是慈禧與光緒這對“母子”的關係惡化的開端。光緒與慈禧之間的關係很微妙,從孃家論,光緒是慈禧的外甥;從婆家論,光緒是慈禧的侄子,這對雖然沒有直接血統關係的“母子”,在親戚關係上可謂是“親上加親”。

戊戌變法失敗的最根本原因是什麼?其中原因並沒有那麼簡單

光緒十二年,也就是1886年,光緒皇帝才開始親政,但這時候的慈禧並沒有捨得放開手中的權利,仍然以“訓政”的身份把持朝政,甚至與光緒皇帝抗衡。

光緒皇帝勢單力孤,當維新派說出變法一事時,慈禧採取的是以退為進的方法,看光緒皇帝實施變法。如果變法成功,不涉及自己的利益,慈禧是樂享其成的;但如果失敗,或者是牽扯到慈禧的利益,慈禧自然會從中干涉。

而變法的發展進度完全是“傾向”了慈禧的一方,畢竟變法涉及到當時清政府當中諸多朝廷顯貴的利益,他們聚集起來,竭力反對變法。保守派攻擊該會“名為保國,勢必亂國”,甚至要追究入會之人。光緒帝則指出:“會為保國,豈不甚善!”?有力打擊了頑固勢力的氣焰,支援了維新派。見《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失敗的最根本原因是什麼?其中原因並沒有那麼簡單

當慈禧聽說光緒帝企圖讓袁世凱派兵圍園殺後,殺死榮祿時,慈禧等人發動戊戌政變,拘禁光緒皇帝,並處死了譚嗣同等六人。見《戊戌變法》。

歸根結底,戊戌變法的失敗主要原因,一是以慈禧為首的保守派實力過於強大。光緒雖然想努力擺脫傀儡皇帝的命運,但無奈自己根基尚淺,根本無法與老謀深算的慈禧抗衡。再加上變法觸動這些人的利益,必定會讓這些保守派聯合起來打壓。

戊戌變法失敗的最根本原因是什麼?其中原因並沒有那麼簡單

二是過於相信皇權的力度。由於先進思想的加入,使變法只侷限於“上層”社會的變動,缺乏群眾基礎,沒有形成有組織、有規模的領導,過於相信皇權的力度,其主要還是受到封建皇權集中的影響,所以光緒帝導致自己的勢單力孤,最後變法只能以失敗而告終。

慈禧為了繼續掌握自己手中的權力,完全沒有念及“親情”,最後把光緒皇帝囚禁至死。戊戌變法雖然以失敗結束,但是在為以後的中國史發展上,奠定了初級的思想基礎,讓人們的思想意識開始逐漸接受“新”思想的變革。

參考資料:《康有為全集》《戊戌變法》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