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假設歷史:如果主導德意志統一是奧地利,德意志會是什麼樣子?

超越歷史故事表面,從宏觀的社會視野來討論事件發生的深層原因

更多文章盡在“啟蒙時代的餘孽”,喜歡就點個贊、加個關注吧!

德意志曾經是個統一國家,自奧托一世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后,皇帝威望與全國各邦凝聚力經歷了相當長的一段黃金期。但是,隨著皇帝與貴族與教會的鬥爭,以及數次試圖征服義大利的失敗,皇帝的威望與中央集權力量不斷降低。自13世紀霍亨施陶芬王朝結束對神聖羅馬帝國王位的壟斷之後,帝國進入了20餘年的王位空位時期。

假設歷史:如果主導德意志統一是奧地利,德意志會是什麼樣子?

1273年,哈布斯堡王朝獲得王位,大空位時期結束,但是,在這段混亂之中,神聖羅馬帝國幾乎永久地陷入了分裂之中。建國初期皇帝的光輝威望不復存在,皇帝很難繼續透過正常手段控制諸侯,他不過是相當於一個大一點的諸侯而已。各邦諸侯控制了皇帝的選舉,整個帝國體制彷彿被顛倒了一樣,因為皇帝難以控制諸侯,但諸侯卻左右著皇帝的命運。各邦諸侯透過他們在帝國中的優勢地位,獲得了大量主權,雖然他們仍屬於帝國一員,但在實質上,他們已經變成了主權國家了。

假設歷史:如果主導德意志統一是奧地利,德意志會是什麼樣子?

但是,在進入近代以來,德意志的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在帝國之中,哈布斯堡王朝長期壟斷王位,帝國的威望與集權能力有所回升。哈布斯堡也透過聯姻不斷擴大自己的領土,在16世紀,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五世甚至繼承了西班牙領土,兩個歐洲大國實現了短暫的合併。哈布斯堡王朝也積極與皇權的老對手——教皇進行合作,因此在意識形態上佔據了優勢。雖然德意志仍然沒有形成一個高度統一的國家,但是在帝國內部,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奧地利很明顯已經成為一個可能作為統一者的強大邦國了。

假設歷史:如果主導德意志統一是奧地利,德意志會是什麼樣子?

18世紀,另一個邦國——普魯士在數代明君的統治之下,也迅速崛起。普魯士實行先軍政策,軍事貴族容克地主在國內佔據相當重要的地位,維持一支強大的軍隊是普魯士的重要國策,其軍隊以規模龐大、訓練嚴格著稱。腓特烈大帝統治時期(18世紀中葉),普魯士不但獲得了西里西亞,而且進行了一系列工商業與教育改革,國力大大增強。毫無疑問,在18世紀末,普魯士在帝國之內,已經成為一個可以與奧地利相抗衡的強大邦國。

假設歷史:如果主導德意志統一是奧地利,德意志會是什麼樣子?

進入19世紀後,隨著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廢除,德意志各邦陷入了政治上的真空。雖然長期以來神聖羅馬帝國處於分裂狀態,但是畢竟各國也有900多年在同一個帝國中生活、在同一個帝國會議中商議問題的經歷,更何況各邦之間相互進行經濟交流對大家都有好處,而且在拿破崙戰爭後,德意志的民族主義也不斷興起。在以上多重因素的作用之下,各邦開始尋找新的結合形式。

假設歷史:如果主導德意志統一是奧地利,德意志會是什麼樣子?

1848年,德意志民族主義者在很多邦國國君都沒有作出明確支援的情況下,自發在1848年於法蘭克福召開了德意志國民會議。此國會代表了資產階級與自由主義者的觀點,與德意志邦國的君主與貴族利益相沖突,因為國會成員由民主選舉產生,這在專制主義根深蒂固的德意志,自然會讓統治者們感到不舒服;而且,國會主張建立統一的國家,這必然會削弱各邦君主的力量。在1849年,由於國會損害君主的利益,這次國民會議被強制解散,但是,其中討論的重要問題成為長期受到德意志人討論的議題。

假設歷史:如果主導德意志統一是奧地利,德意志會是什麼樣子?

在國會內,代表們最熱衷的話題之一便是德國統一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代表們分為兩派:一派支援統一由普魯士主導,對北德各個國家進行統一,同時不排斥與奧地利商議國事,稱“小德意志方案”,另一派支援以奧地利為主導,包括、奧地利等所有德意志邦國,稱“大德意志方案”。但是隨著奧地利皇帝對於大德意志方案的拒絕、普魯士實力的不斷擴張,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趨勢:民族主義思潮的不斷傳播,大德意志方案漸漸被德國人所放棄,德國最終按照小德意志方案統一。

雖然大德意志方案在歷史上失敗了,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歷史假設,來暢想一下,如果這個在歷史上沒有實現的統一方案真的實現了,那麼德意志帝國將是什麼樣子。

如果大德意志帝國真的出現,那麼它與真實的德意志帝國最明顯的差異必然是大德意志帝國是個文化多元化的帝國,而真實的德意志帝國則是德意志的民族國家。奧地利的核心民族是德意志人,核心領土也在德意志境內,但是,其人口數量與國土面積的大多數則在德意志之外。除了德意志地區,奧地利皇帝還統治著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一部分波蘭等大量異族地區與人口。實際上,在真實歷史上,奧地利確實因為民族過於多元化而遇到了很多問題。

假設歷史:如果主導德意志統一是奧地利,德意志會是什麼樣子?

如果大德意志方案實現了,那麼德意志人首先要面對的狀況便是有很多非德意志人與自己一樣,都是德意志帝國的國民。他們有與自己不同的語言、生活習俗、歷史記憶甚至議會。這種文化多樣性在真實的德意志帝國中從未出現。這一點都是大德意志方案不受國會中民族主義者喜愛的重要原因。

此外,在外交上,大德意志帝國面對的困境可能更大。在19世紀後半葉,德法矛盾、奧俄矛盾分別因為普法戰爭與巴爾幹問題加劇,德、奧兩國都需要面對一個註定無法和平相處的敵人。如果大德意志方案形成,這個龐大的國家便需要同時面對法、俄兩國分別從西、東方向的夾擊。

這種受到夾擊的局面正是俾斯麥極力避免的,在俾斯麥擔當首相時,他極力促成俄國與德國的防禦性同盟與外交中立,其目的便是讓沙俄帝國保證德法發生戰爭時,不與法國聯合夾擊。俾斯麥確實在任期上很好地保持了這個目的。但是,如果大德意志方案完成,另一組不可調和的矛盾——奧地利與俄羅斯對巴爾幹地區的爭奪便會成為一個嚴重的干擾項。俄羅斯很可能因此對這個新生的大帝國有一種不可消弭的敵視,比真實歷史更早地與法國結締同盟,共同夾擊大德意志帝國。於是,大德意志帝國面對的外交壓力要遠遠高於真實的德意志帝國。

假設歷史:如果主導德意志統一是奧地利,德意志會是什麼樣子?

雖然歷史假設看起來不那麼正規,但在某種程度上,這是我們對歷史加深理解的優秀方式之一。我們可以透過假設情況與真實情況的對比,來發現真實發生的歷史有什麼我們沒注意到的特點。從大德意志與真實德意志帝國的對比之中,我們更能體會到德意志帝國作為一個統一文化、統一民族的民族國家這一面,而不僅僅將其視作一個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經濟與軍事力量增長的必然產物。

在這個國家的形成之中,不僅僅只有強大的普魯士軍隊、要求經濟一體化的大資產階級以及征服欲極強的容克貴族起到了推進作用。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教科書中忽略的那些“小人物們”:那些對於民族統一以及單一民族國家有著強烈期待的民族主義者們、那些要求專制的德意志邦國們接受民主選舉的國民議會的自由主義者們。與達官貴人相比,這些人看似微不足道,但是,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人的選擇與奮鬥,修正了高高在上的邦君與貴族們的想法,才讓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我們看到的這個樣子。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啟蒙時代的餘孽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