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古代女子和奴隸被迫為男子殉葬,古代女子殉葬的過程到底是怎樣的?

人殉,指的是用活人為死者殉葬,源於原始社會人們“靈魂不滅”的思想,又因階級產生後,人與人之間越加不平等,導致地位更低的女子或者奴隸被迫為男子和奴隸主殉葬。

古代女子和奴隸被迫為男子殉葬,古代女子殉葬的過程到底是怎樣的?

值得注意的是,人殉跟人牲不同,後者是把人當作祭品獻給祖先,一般是戰俘;前者純粹是為了侍奉死者,多見於死者的妻妾、近侍、近臣、奴隸等。

到商朝時期,商朝貴族相信人死後靈魂仍然生活在另一個世界中,所以墓葬完全按照生前規模辦,生前有多少人伺候,死後就要用多少人殉葬,讓他們的靈魂繼續伺候主人。現今發現的商朝墓葬中,絕大多數都發現了殉葬痕跡。

周朝也不遑多讓,人殉在西周時期仍很盛行,且有分佈擴散的趨勢。

《墨子·節葬》載:天子殺殉,多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多者數十,寡者數人。

說明到周朝,人殉已成制度,具有鮮明的等級特徵,殉葬人數的多少已經跟死者的身份掛鉤。

殉葬制度的廢除與零星出現

古代女子和奴隸被迫為男子殉葬,古代女子殉葬的過程到底是怎樣的?

進入戰火紛飛的春秋戰國時期,人殉之風緩緩剎住。從史料記載來看,這種風氣大概興起於中原地區,並緩緩向四周圍擴散。

春秋時期,居於四周的列國貴族則仍有人殉之風,齊桓公、晉景公、楚靈王、秦穆公、吳王闔閭死後都曾用人殉葬,其中最為有名的當屬秦國,秦國一直到戰國中期秦獻公時期才廢除殉葬制度。

這種風氣是因為人們對禮制的理解發生了變化,認為殘忍的人殉不合禮制,轉而改用木俑、陶俑等陪葬,人殉越來越少見。

少見不代表沒有,此後歷朝歷代都可見人殉的影蹤。

比如湖北隨州發現的曾侯乙墓葬,時間為戰國早期,墓葬內有彩繪陪棺21具,陪葬者均為13-25歲女性,應是墓主人生前的姬妾,被拿來殉葬了。

還有大名鼎鼎的秦二世表孝心,下令將秦始皇后宮中無子的宮人全部殉葬,不久又將修陵墓的工匠也殉葬了。同時秦二世還將殉葬當作清除異己的工具,把自己的兄弟姐妹一塊送去見父皇。其行為之殘暴,比先祖獻公不知倒退了多少年。

古代女子和奴隸被迫為男子殉葬,古代女子殉葬的過程到底是怎樣的?

秦朝滅亡後的漫長時間內,法律嚴禁人殉,別說大規模人殉難得一見,就是小規模人殉也很少了,但還是那句話,少不代表沒有。

漢宣帝時期,平幹穆王劉元在病重將死之際,想讓宮中能歌善舞的奴婢殉葬,因此被逼迫自殺者多達十六人。不久這事被刺史舉報給中央,漢宣帝直接廢除平幹王國,可見違揹人殉的處罰還是很嚴格的。

可有的時候,犯法的就是統治者。

比如三國時期的東吳將領陳武戰死,孫權下令破例讓陳武的小妾為之殉葬,有人以此指責孫權不仁,以生從死,活該國祚短暫。

在這種法不敵權的情況下,歷朝歷代都有零星的人殉出現,但總算沒有釀成制度化的惡劣後果。

殉葬制度死灰復燃

古代女子和奴隸被迫為男子殉葬,古代女子殉葬的過程到底是怎樣的?

直到明朝,人殉再一次以制度化的面貌重回世間,單從這一點講,明太祖朱元璋開了歷史倒車,而且是一倒一千多年。

明朝恢復殉葬制度,也有當時理學興盛的因素,漢朝以後的諸朝多會將無子宮人放出宮去,但宋朝時理學出現,到明初已經頗為流行,整個社會對改嫁的包容度遠不如曾經,對寡婦守節乃至殉節的追求度日漸增高。

從生命無價的角度看,寡婦殉節是絕對不值得提倡甚至還要禁止的行為,但如果寡婦真的是因為感情而隨亡夫而去的話,即便是現代人,恐怕也會報以同情惋惜。可這種人是很少的,理學的變態在於想把世間所有女子都變成這種人,尊奉理學的明朝官方,竟然提倡起殉節行為來了。

這種提倡並不是口頭說說,還有減免徭役(夫家)、貞節牌坊等“獎勵”措施。這類措施的最大受益者無疑是夫家,所以一旦丈夫去世,女子可能被夫家逼迫殉節,一來有好處,二來少了財產外流的風險。

古代女子和奴隸被迫為男子殉葬,古代女子殉葬的過程到底是怎樣的?

自明朝起,貞節烈婦的數量暴漲,這其中有多少人是被逼死的,根本無法計數。

帝制時代,官府的老大就是皇帝,官府能出臺鼓勵措施,源頭就是皇帝覺得這樣是對的,寡婦是不應改嫁的,這樣一來,無子宮人的下場別想太好。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太祖的次子秦王朱樉去世,明太祖下旨讓秦王的兩個妃子殉葬,開明朝人殉之先例。

《明史·后妃傳》記載,明太祖去世後,“宮人多從死者”,沒說具體人數,《萬曆野獲編》記載有三十八人,這個數字是明朝歷代皇帝人殉最多的。

此後,除惠帝下落不明,成祖、仁宗、宣宗死時均有人殉,而且人殉之風不侷限於皇帝,親王重臣亦有效仿者,尤以宗室為多,甚至形成定製。

殉葬制度的最後時光

古代女子和奴隸被迫為男子殉葬,古代女子殉葬的過程到底是怎樣的?

正統初年,周憲王朱有燉去世後,明英宗有意免除其妃殉葬,可命令還未下達,已有七名女子命喪黃泉,可見人殉在明朝根深蒂固到什麼程度。

天順八年(1464年),明英宗去世,遺詔禁止人殉,此後明朝皇帝再無人殉之事。但在各大王府,仍有人拿此說事,比如明憲宗時期,遼王朱宸墭上書請求讓無子的王妃殉葬,被明憲宗下詔斥責,不過接下來就沒了下文,隱晦逼迫妃子自殺殉葬的行為仍然存在,而明朝官府對此仍是表彰態度,如此,人殉斷斷續續陪明朝走完了全程。

隨後的清朝本身就是個有人殉傳統的國家,有子大妃都能被逼死(多爾袞生母被逼殉葬)。不過隨著清朝漢化的加劇,統治者也意識到這種風俗跟時代格格不入,到康熙年間,康熙帝下詔廢除人殉,轉而用剪髮來代替對逝者的哀思,殉葬制度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