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在廣西三年留下兩百餘首詩作,這位北宋著名諫臣、學者影響至今

900多年前,在湖南永州,一位被朝廷貶謫的中年人作別家人,踏上了湘漓古道去往昭州(今桂林平樂)的路途。

前路迷惘,他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怎樣的命運,也不會想到,往後三年,他會與這裡的一切結下深厚的情誼,他的詩作為這片土地留下許多寶貴的資料。這位官員,就是北宋後期的著名諫臣、學者鄒浩。

在廣西三年留下兩百餘首詩作,這位北宋著名諫臣、學者影響至今

鄒浩(1060年—1111年),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字志完,自號道鄉居士,人稱道鄉先生。22歲中進士,歷任揚州潁昌府教授、太常博士、襄州教授。為人性格耿直,敢於直言,他曾與蘇軾、黃庭堅、秦觀、張耒交遊,世稱“五君子”。宋哲宗賞識他的才華,親自提升他為右正言(右正言:宋代官職名,中書省的屬官,為諫官之一。)

在廣西三年留下兩百餘首詩作,這位北宋著名諫臣、學者影響至今

因為直言敢說,鄒浩屢受權臣打壓,貶謫嶺南。第一次是上疏反對哲宗立劉妃為後,被章惇趁隙陷害,除名勒停,羈管新州(今廣東新興縣)。

在廣西三年留下兩百餘首詩作,這位北宋著名諫臣、學者影響至今

宋徽宗即位後,鄒浩被召回,一度受重用。為此遭到宰相蔡京忌憚嫉恨,並被其納入元祐黨籍加以迫害。

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鄒浩被除名,編管昭州。(編管:朝廷不發工資,要他待在昭州,且戶籍要遷往昭州,家屬不能隨同。)

鄒浩冷靜地面對殘酷的現實,走向陌生的異鄉。當時的昭州,一片荒蕪,是南方瘴氣最重的地方,對此,鄒浩心存畏懼。

在廣西三年留下兩百餘首詩作,這位北宋著名諫臣、學者影響至今

昭州瘴疫大行。由於水土不服,鄒浩和僕人們都染上了時疫,而一個跟隨鄒家19年的僕人救治無效去世。

昭(州)於廣西最為惡地,桂(林)之城門號昭州,門者不敢開,開則瘴大作,以故南人日畏之。

——鄒浩《銘張明墓》

從人煙稠密、物阜民豐的大宋都城來到荒涼淒冷、物質貧乏的邊遠小鎮,鄒浩在編管期間,幸運地遇到了一位對他很敬重的主官——昭州太守王藻。

王藻安排給鄒浩的居所,是進士王文輔的房子,原名“拾青閣”。因為鄒浩的到來,王藻親自為居所改名為“來仙閣”,以表達對這位已經名滿天下的人物的敬重。

鄒浩對住所也非常滿意。他在《來仙閣》一詩中寫道:“

偶向人間作謫仙, 翛然來此住經年

。”全詩沒有一字怨尤,只有對未來的殷切期盼。

在廣西三年留下兩百餘首詩作,這位北宋著名諫臣、學者影響至今

不僅得到長官的愛護,當地士紳對鄒浩也十分友好,時常接濟他食物與酒。漸漸地,他心中的苦悶得到排解。在昭州的日子也被他當成修行正氣的機會。

和友人一起飲酒賦詩、品茗清談、訪古探幽,在廣西的三年,鄒浩的生活看似過得舒心。他把所見所聞、所想所思都記錄下來,留下了二百餘首詩作,是北宋旅桂詩人中留下作品最多的一位。

當時的昭州,州治所在地平樂,是灕江、荔江、茶江三江匯流地。鄒浩的詩作中,記述了昭州的秀美山水、風土人情。

在廣西三年留下兩百餘首詩作,這位北宋著名諫臣、學者影響至今

坊村一處一龍船

劈浪飛橈鬥欲先

要識晚來誰勝捷

但聽歌吹鼓聲喧

這首《昭州競渡》,栩栩如生地展現端午時節,昭州賽龍舟的熱鬧場景,直到900多年後的今天,當地的賽龍舟習俗依舊。

在廣西三年留下兩百餘首詩作,這位北宋著名諫臣、學者影響至今

紅柿鳥殘無此意 前三三與後三三

”鄒浩還用幽默風趣、富有哲理的詩句記錄了平樂悠久的柿子種植的歷史。

在廣西三年留下兩百餘首詩作,這位北宋著名諫臣、學者影響至今

古昭州轄管的金秀聖堂山,是北宋聞名遐邇的修仁茶產地。鄒浩的詩作中,記述了這一嶺南名茶的味道如橄欖,先苦後甜,有袪瘴功效並指出飲茶的實用功能,因地域和生活習性而有所區別。

修仁茶

味如橄欖久方回

初苦終甘要得知

不但炎荒能已疾

攜歸北地亦相宜

在廣西三年留下兩百餘首詩作,這位北宋著名諫臣、學者影響至今

北宋初期,昭州轄管的恭城縣(今桂林恭城瑤族自治縣)出了一位名臣叫周渭。太宗初為廣南諸州轉運副使,定田賦、興學校、造福一方,名流千古。鄒浩將對方引以為楷模,寫詩緬懷。

周御史廟 (節選)

忠言直節動天聰

名在昇平北斗中

陰德久宜家有後

光靈今與國無窮

公元1034年, 北宋清官梅摯擔任昭州刺史時,寫下著名的反腐名篇《瘴說》,痛斥時弊。鄒浩細讀梅摯留下的文章,深有同感。他寫成《讀龍圖梅公瘴說》,“更有奇方公未說,上醫醫國許心傳”認為掃除“五瘴”是治國之上策,同時表明自己不肯同流合汙、不向強權低頭的態度。

讀龍圖梅公瘴說(節選)

直須鏤版人皆與

庶使綿軀病可痊

更有奇方公未說

上醫醫國許心傳

在廣西三年留下兩百餘首詩作,這位北宋著名諫臣、學者影響至今

昭州自古產梅子,梅子樹一到開花時,繁花似雪。梅的高潔清雅贏得了歷代文人墨客的激賞。在鄒浩筆下,也多次記錄了昭州賞梅的趣事。

廣西大學文學院教授 鄭朝暉:他寫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梅園記》。說廣西這個地方梅花非常多,但是廣西這裡的人不懂得欣賞梅花,他們把梅子樹用來當柴燒。他看到覺得很可惜。

在廣西三年留下兩百餘首詩作,這位北宋著名諫臣、學者影響至今

正好,鄒浩的房東家就有梅子樹。一到開花的時候,他就到長滿雜草的梅子樹下溜達。

從此,房東家的這個梅園成為鄒浩主要的消遣地,他甚至還修建了一個拱梅亭,方便賞梅。雖然編管期間手無實權,鄒浩仍做了一些利民的實事。

廣西平樂縣社科聯主席 黃金華:當年鄒浩來平樂的時候,就住在這附近,看到老百姓都到江邊去挑水。江裡面的水一到春天發大水,很渾濁,那麼鄒浩就帶領在這裡挖了口井,他就取名叫感應泉。後來在民國的時候,一個叫劉延年的老先生,就刻了這塊碑,紀念這件事。

在廣西三年留下兩百餘首詩作,這位北宋著名諫臣、學者影響至今

後人從鄒浩留存下的詩中,感受著詩人眼中的異鄉昭州,如何從陌生到熟悉的溫暖人情、秀麗風光、歷史文化,甚至也讀懂了鄒浩漸生的對昭州的喜愛之情。“

莫道嶺邊無好況 吾今春在洛陽城

”在《對牡丹》一詩中,他將昭州比作洛陽城,足見他從心底接納和愛上了這裡。

在廣西三年留下兩百餘首詩作,這位北宋著名諫臣、學者影響至今

公元1105年,鄒浩乘船離開,移漢陽軍居住。臨別之際,他深情揮筆寫下《別昭州》一詩。

別昭州

江山本無情 別去亦何語

向來爽氣中 食息三月許

來非吾所求 去非吾所御

回首謝江山 吾今若輕舉

再次踏上湘漓古道,他在靈川滑石泉小憩,有感作下《滑石泉》詩。

滑石泉

馬頭今日度嚴關

十九年前去復還

惟有流泉聲似舊

憑欄重聽響潺潺

鄒浩只在昭州生活了三年,為什麼他的詩裡卻寫“十九年”呢?專家推測,這可能是引用了蘇武牧羊的典故。因為蘇武去了北海十九年。也有可能引用了《莊子·養生主》(庖丁廨牛)的意境。庖丁的刀有十九年不壞,也是得道的意思。也許是鄒浩覺得自己被貶到一個蠻荒之地,但是他又守住了自己心中的道,然後現在又重新回到中原,路過這個地方,當然是百感交集。

鄒浩對當地影響深遠。有史料記載,他在平樂期間,曾經辦過私塾講學,大概在南宋時,後人為此修建了道鄉書院。明清以來道鄉書院先後四次重修,教學活動一直延續到清末、科舉廢除為止,為昭州培育了大量人才。

南宋淳熙年間(公元1175年—1178年),湖湘學派集大成者張栻知靜江府 (今廣西桂林)兼經略安撫廣南西路。在他的倡議下,昭州建造了一座鄒公祠紀念鄒浩。

方其少時,道學行義。已有稱於世,晚歲益為中外所尊仰。

——張栻《昭州新立吏部侍郎鄒公祠堂碑》

在廣西三年留下兩百餘首詩作,這位北宋著名諫臣、學者影響至今

在鄒浩去世500年後,明萬曆年間(公元1612年),他的同鄉,江蘇常州的蔣一葵到靈川擔任知縣。他將鄒浩曾經題詩三首的“滑石泉”改名為“道鄉泉”,並把撰文刻了《道鄉泉碑記》。

900多年來,鄒浩的才學和人格魅力,在他歌詠過的八桂久遠流傳。他筆下,那個讓他深情懷念的桂北小城,每年初冬都會被如海的柿林染紅。這個因水而興的小城早已在新時代的浪潮中劈波逐浪。

更多精彩請關注

本週六(1月8日)21:20

廣西衛視播出的《廣西故事·名臣鄒浩 文詠八桂》

編輯|駱澤聰

責編丨卿林強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