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說漢:歷史符號與文化符號

公元前206年,取得反秦戰爭勝利的各路武裝,站在這個龐大帝國的屍體上,開始瓜分戰後果實。實力最為雄厚的項羽主持了這場分封大宴,與眾多“祖上曾經闊過”的原戰國貴族後裔不同,一個出身很不起眼的年過半百的老頭子,卻成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強大勢力,這個人,名叫劉邦(劉邦的年齡有兩種說法,此處採用的是年齡較大的那種說法)。

項羽捏著鼻子把這老傢伙封為“漢王”,封地在漢中地區(不完全等於今天的漢中市)。在那個異常重視出身血統的時代,一個小吏出身的草根混成漢王按說已經是走向人生巔峰了,可就這樣,時人仍覺得項羽的分封不公平,沒有給予劉邦應得的獎勵。

這是因為,劉邦才是法理意義上真正滅亡秦朝的那個人。按照當初出兵時各路諸侯在楚懷王那裡的約定,是先入關中者為王。古史所謂“關中”地區,廣義上指函谷關以西,狹義上就是今天陝西中部的西安、咸陽等地,為秦國的核心區域。劉邦不僅先打進關中地區滅亡秦朝,而且還迅速穩定住了秦朝核心地區的政治局面,使秦地民眾接受了秦政權已亡的現實,並認可了新政治集團的統治。這個功勞,按理說應該得到關中地區的統治權,這裡是秦始皇滅六國所依靠的基業,是當時天下數得著的富庶之地。而項羽出於私心,把秦國故地封給了更為服從他的三個秦國降將,而把劉邦趕到了更為偏遠的漢中。畢竟廣義上漢中之地也屬於關中。

這時的漢中郡所轄地區,大概相當於今天秦嶺以南的陝西省部分地區以及湖北省西部部分地區。從地圖上看,這裡正是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水(也稱漢江)流經的地區,因此古人就將此地區稱為“漢中”。而且,古人看天上的銀河,與地上漢水的走勢相同,因此也把漢水和銀河對應起來,銀河在古代也被稱為“天漢”、“星漢”,如曹操有詩:“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天上的“星漢”與地上的“漢水”,誰是詞源誰是衍生,這個難以考證。不過有這樣一層寓意在,無疑給“漢”這個字也帶來了強烈的浪漫色彩。

項羽封劉邦於漢中,本意是藉此限制住劉邦,但是結果卻事與願違。劉邦不僅沒有乖乖地待在漢中,反而在進入漢中之後不久,就重新打回關中。隨後,用了四年時間,劉邦徹底擊敗項羽並稱帝。稱帝后,劉邦就以自己曾經為“漢王”這個原因,將國號定為“漢”,一個延續了四百餘年的強大王朝自此建立。

說漢:歷史符號與文化符號

在我們今天人看來,中國歷史綿遠流長,朝代更替不計其數,漢朝似乎也不過是眾多王朝中的一個,可是這個王朝的國號,卻成為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的名字,那這就說明,這絕不是一個普通的朝代。

在秦朝以前,中國也有名義上是天下一體的朝代,但是在性質上各有不同。商朝是部落方國之間形成的類似邦聯制的鬆散同盟,商王是盟主而不是領導者。周朝的分封則更接近於聯邦制,周王是各諸侯國名義上的領導者,而各諸侯國獨自具有內政外交的權力。而秦朝,則是取消了分封制度,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然而秦國是靠強勢的武力掃平天下統一的,屬於那種為統一而統一。秦朝統一之後,仍然採取戰爭時期的嚴酷統治手段,沒有注重文化建設,尤其是沒有建立一個支援政權合理性的意識形態,這就導致全社會對這一政權的普遍敵視,甚至不承認其法理。

漢朝建立之後,從多個角度反思秦朝滅亡的教訓,也做過各種嘗試,甚至包括恢復分封制。最終,漢朝作為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政權,不僅站穩了腳跟,還從理論到實踐上,將“大一統”的國家形態塑造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政治訴求,成為法理上的“政治正確”。所以說,秦朝儘管是開創者,而漢朝才是第一個得到真正認可的中央集權制統一政權。

漢朝以平秦滅楚作為建國的法理基礎,在建立之後又將儒家塑造為主流意識形態,在對內治理上一改秦朝的嚴苛,注重減輕賦稅、與民休息,在對外政策上因時而變、手腕靈活,對周邊民族或以武力或以懷柔,基本都做到了壓制或控制。漢武帝時期,漢軍大戰匈奴,衛青、霍去病率軍追亡逐北、封狼居胥。張騫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國視漢為共主。陳湯一句“犯強漢天威者,雖遠必誅”霸氣十足。文化上雖“獨尊儒術”,但其實對其他學說也並不禁絕,仍任其發展;在科技領域則有造紙術、渾天儀等標誌性成就;書法藝術中的楷、隸、行、草等字型也都是在漢代出現。雖然在建立二百餘年後遇到了統治危機,被王莽篡取政權,但隨著“光武中興”,漢朝如打不死的小強一般又廢土重生,國祚又續延近二百年。儘管這些事件可以從方方面面的角度去解讀,但在當時人看來,“漢”就是一個得到了天命眷顧的朝代,在這四百多年裡,它已經從法理上的合規,昇華到了文化上的神聖。我們站在後人的視角,將漢朝與其他朝代簡單比較,也會發現,兩漢四百年的成就,基本是全方位無死角的。無論是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外交成就、軍事成就,不說每一項都是歷代翹楚,但至少都能說得上優秀。

說漢:歷史符號與文化符號

於是,這個國度裡的人,叫做“漢人”,服裝叫做“漢服”,語言稱作“漢語”,文字稱作“漢字”,主要居住地稱為“漢地”,而與之相關的一系列文化,就成了外人眼中的“漢學”。不僅如此,由於漢朝在與匈奴等民族的作戰中取得了顯著勝利,漢軍士兵作戰勇敢,在敵人眼中都成了可畏的存在,匈奴人直接用“漢”來指代那些英勇無畏、孔武有力的兵士,由此產生了“漢子”、“好漢”、“男子漢”等詞語。

哪怕到了東漢末年的亂世,各地烽煙四起,似乎已經到了“人心厭漢”的程度,但是一眾軍閥還是要將“扶保漢室江山”掛在嘴邊。自以為是的袁術搶先稱帝,瞬間就成為了周邊所有軍閥集火的目標,混了個兵敗人亡不說,還成為了漢末三國軍閥中的笑柄。曹操雖然留下了“託名漢相、實為漢賊”的風評,但終其一生也沒敢僭越那一步,至死都是大漢丞相的身份。曹丕的“篡漢”,也是以接受漢獻帝禪讓的方式,就是說法統還是來自於“漢”。劉備更不用說,自己是貨真價實的漢室宗親(當然以血緣來說,像劉備這種漢室宗親,少說也有幾萬人),又是在大漢正統已被篡奪的情況下,自然以正統繼承人的身份,重開大漢,所以我們俗稱的三國“蜀”政權,其實人家本身的稱呼是“漢”。這也就是蜀漢最後沒能反攻成功,假如劉備和諸葛亮真的實現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理想,那就是在西漢(前漢)和東漢(後漢)之後的“季漢”朝了。

三國一統歸於晉之後,漢朝的國祚似已完全消失,然而“漢”這個名號,依然在人們心中有著強大的影響力。由於司馬家族的拙劣統治,晉朝統一不久之後就發生了混亂,其後那些被壓制的周邊民族紛紛起來造反,史稱“五胡亂華”。但即便是周邊少數民族,也還有人不忘大漢,如第一個稱帝的匈奴首領劉淵,就以自己姓劉、與漢室有親緣關係為名,立國號為“漢”。十六國中也有一個建立在四川的“成漢”政權。後世還有有“五代”之一的後漢,還有“十國”之中的南漢、北漢,這都是正式建立了政權的,至於割據勢力,以漢為名者更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一直到元末,在各路反元軍閥中,江南最強的一支割據勢力陳友諒,還將國號定為了漢。

正是由於如此強大的影響力,漢才從一個朝代名變成為一個民族的稱呼,並吸引周邊民族不斷地加入、融合。我們今天的漢族,也是一個在歷史上融會眾多民族所構成的族群。而作為文化概念的漢,也已超出漢族這個範圍,在很多場合、領域,成為了整個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