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千年謬誤!真正的漢文帝霸陵確認!

昨日上午,一個延續了近千年的錯誤被指正,國家文物局公佈陝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為

漢文帝霸陵

千年謬誤!真正的漢文帝霸陵確認!

“鳳凰嘴”一直被認為是霸陵所在地,這個錯誤為什麼這麼多年都沒被發現?

白鹿原畔鳳凰嘴:對霸陵千年來的誤認

史書中對漢文帝的評價往往是勤儉、寬厚和愛民,大家都知道,漢初因多年戰亂導致社會凋敝,文帝奉行修生養息的政策,在位二十多年裡他自身一直力行勤儉,司馬遷《史記·孝文字紀》中記載“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意思是說文帝在位期間,沒有像通常君王那樣修築宮殿建築和花園景緻,也未曾增配服飾車輛或者豢養狗馬等寵物,對於君王來說,能做到這種地步已不容易。

千年謬誤!真正的漢文帝霸陵確認!

漢文帝畫像

對於自己的墓葬,奉行節儉的文帝也有自己的想法。他痛斥厚葬的陋俗,要求為自己從簡辦喪事,對待自己的歸宿“霸陵”提倡“薄葬”,《漢書·文帝紀》記:“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七年夏,六月己亥,帝崩於未央宮……遺詔曰: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葬霸陵。”即按照山川原來的樣子因地制宜修墓,不要因修墓大興土木,改變山川原來的樣子。

江村大墓外葬坑考古現場(攝於2020年11月)

陵墓建造不會大改動,勢必文帝陵將非常隱蔽,可能不會“封土”,即不會像其他漢代帝陵一樣,擁有肉眼可見的巨大“土包”。

由此也讓後人對其墓葬之地有了兩個推論:一是“崖墓論”,認為霸陵是在山崖選址,而“鳳凰嘴”的高崖正好驗證了此說法;二是“山藏論”,認為霸陵是修在山中,與地勢有關,不用另封土,《三輔黃圖》中就有提到“文帝霸陵,在長安城東七十里,因山為藏,不復起墳。”鳳凰嘴正是一個突出來的山頭,其北坡呈三角狀,整個山形很像帝陵封土的樣子。

千年謬誤!真正的漢文帝霸陵確認!

長期以來被誤認為是霸陵的鳳凰嘴

在沒有先進技術手段和完善考古條件下,人們透過這一系列文字、地理等相關資訊推斷,最終得出了鳳凰嘴就是漢文帝霸陵所在址的結論,元代《類編長安志》中就有記載漢文帝陵位於鳳凰嘴。在地勢加持以及史書“因山為墓”記載的多重影響下,“鳳凰嘴”前立滿碑石,而其中比較重要的則有“康熙二十七年御製碑”“雍正元年祭祀碑”“嘉慶二十四年御祭碑”。正中最高最大的那塊,則為清乾隆四十一年時任陝西巡撫畢沅所書的“漢文帝霸陵”碑。

千年謬誤!真正的漢文帝霸陵確認!

事實上,現在被確認為漢文帝陵墓的江村大墓,地表確實無封土,沒有明顯帝王陵墓特徵,也導致了這個延續千年的錯誤。

江村大墓

“霸陵”考古成果豐碩

江村大墓地處西安東郊白鹿原的西端,東北約800米處為竇皇后陵,西南約2000米處為薄太后南陵,北部約2100米處為原國保單位霸陵所在“鳳凰嘴”地點。

千年謬誤!真正的漢文帝霸陵確認!

2016年江村大墓外藏坑受到盜擾,為確認墓葬儲存狀態及周邊文物分佈情況,考古工作者對江村大墓及其附近的竇皇后陵、薄太后南陵和相傳為漢文帝霸陵的“鳳凰嘴”地點,進行了系統的考古調查、勘探,並對陵園外藏坑進行了考古發掘,才逐漸確認了江村大墓為西漢早期漢文帝劉恆的霸陵。

江村大墓被盜文物(圖自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江村大墓平面為“亞”字形,地表無封土,墓室邊長約72米、深30餘米,墓室四周發現110多座外藏坑,外藏坑外圍有卵石鋪砌的陵園設施(暫定名“石圍界”),邊長約390米,石圍界四面正中外側有門址,推測可能為獨立的帝陵陵園(竇皇后陵也有獨立的後陵陵園)。在江村大墓與竇皇后陵外圍,發現陵園園牆遺存,推測共處同一座大陵園內。

千年謬誤!真正的漢文帝霸陵確認!

考古發掘了江村大墓的8座外藏坑,出土陶俑、銅印、銅車馬器及鐵器、陶器等1500餘件,銅印印文有“車府”“器府”“中騎千人”“府印”“倉印”“中司空印”等,表明江村大墓周圍外藏坑應為模仿現實官署、府庫建造。

千年謬誤!真正的漢文帝霸陵確認!

千年謬誤!真正的漢文帝霸陵確認!

千年謬誤!真正的漢文帝霸陵確認!

千年謬誤!真正的漢文帝霸陵確認!

千年謬誤!真正的漢文帝霸陵確認!

千年謬誤!真正的漢文帝霸陵確認!

江村大墓部分考古發現 攝影 鄭重

江村大墓的形制、規模均符合西漢最高等級墓葬規格,加之其周邊分佈竇皇后陵、薄太后陵,專家確認江村大墓為漢文帝霸陵。

本次考古工作確定了漢文帝霸陵的準確位置,解決了西漢十一座帝陵的名位問題。霸陵雙重陵園、帝陵居中、外藏坑環繞的結構佈局,與漢高祖長陵、漢惠帝安陵顯示出明顯的差異,奠定了西漢中晚期帝王陵墓制度的基礎,對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千年謬誤!真正的漢文帝霸陵確認!

千年謬誤!真正的漢文帝霸陵確認!

千年謬誤!真正的漢文帝霸陵確認!

千年謬誤!真正的漢文帝霸陵確認!

千年謬誤!真正的漢文帝霸陵確認!

參考資料:央視新聞;陝西文物局;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