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司馬懿問:諸葛亮每頓吃幾碗米?答:三碗,司馬懿說:他活不久了

“空城計”是民間有名的故事,出自小說《三國演義》,後被用於三十六計,意指虛虛實實,兵無常勢,故事雖然經過藝術加工,但不可否認這是一次成功的軍事經歷,現實中也是極有可能發生的,畢竟三十六計中的每一計都是根據我國古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諸葛亮利用司馬懿謹慎的心理,面對己弱而敵強,敵軍兵臨城下,但諸葛亮仍然是沉著應對,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硬生生地讓司馬懿不敢再進一步,生怕城中有埋伏,只能是撤兵離去。

但不能說司馬懿不厲害,他能逼至城下,只差一點,就可以打敗諸葛亮,這兩人的才能皆是世間少有,只可惜生而為敵,各護其主。到了三國後期,可惜諸葛亮護的是“扶不起來的阿斗”劉禪,耗盡心血,殫精竭力,也無法挽救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高度讚揚了諸葛亮的一生,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司馬懿問:諸葛亮每頓吃幾碗米?答:三碗,司馬懿說:他活不久了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在此之前,司馬懿已經看出了端倪,知道諸葛亮不久於人世,在《晉書》中記載著:“先是,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許)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司馬懿是知道諸葛亮每天只吃三四升米,二十罰以上的政事都是由他親自處理,由此而得出諸葛亮活不久了。可若是現代人看的話,很難理解這其中的彎彎繞繞,不知道司馬懿是如何做出這個判斷的,比如每天吃上三四升米,按照當時的計量單位,諸葛亮一日三餐,每餐都會吃三碗米飯,這樣的飲食習慣很正常,並無不妥。那麼司馬懿是從第二句話上得出的結論嗎,“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難道是這句話讓司馬懿預測到的嗎?

司馬懿問:諸葛亮每頓吃幾碗米?答:三碗,司馬懿說:他活不久了

司馬懿身為曹魏的重臣,輔佐魏國四代,還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後來正是司馬家的人建立了西晉,這正是得益於司馬懿在曹魏的功績和地位。相比諸葛亮一人擔起整個蜀漢國家,司馬懿則是輕鬆多了,當他知道諸葛亮在處理蜀漢政務一事上,只要是“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看得出來諸葛亮是事必躬親,區區小事尚且親自處理,一個國家的各種大事更是由他親自處理,這對於一個文人來說,沒有一個強健的體魄必然是熬不住的,更何況當時的諸葛亮已經是年過半百了,還親自北伐,他五十四歲去世,這樣看來他早早地就熬壞了身體。

所以司馬懿的預測不是沒有道理的,諸葛亮就是太過忠誠了,對於蜀漢,沒有一點私心,想的都是當年先帝劉備託孤,一定要輔佐劉禪完成蜀漢大業,所以諸葛亮一直著急著要北伐中原,但勢弱的蜀國如何能對付虎視眈眈的東吳和魏國,諸葛亮六出祁山,都未能完成願望,最終病逝五丈原。

司馬懿問:諸葛亮每頓吃幾碗米?答:三碗,司馬懿說:他活不久了

而且諸葛亮不僅是操心對外大業,就連國內也不能讓他省心,劉備死前,不只是向他一人託孤,無論諸葛亮忠心輔佐劉備多年,劉備還是懷疑日後諸葛亮會篡權奪位,所以在朝中還安排了諸葛亮的政敵,李嚴其人,讓他在朝廷上挾制諸葛亮的權力。李嚴沒能夠和諸葛亮同心協力發展蜀漢,不能夠成為諸葛亮的一大助力,反而是一直在拖諸葛亮的後腿,諸葛亮提出北伐中原,而李嚴就帶著自己的勢力反對北伐政策,還在朝堂上批判諸葛亮有不臣之心,他一直在暗中蒐集著諸葛亮的把柄,想要謀害諸葛亮,期望日後能夠一家獨大。

當蜀軍北伐之時,李嚴押運糧草因為下雨道路泥濘延誤時日,可他竟然將過錯全都推在諸葛亮一人身上,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獲罪,最終被廢為平民,如此看來李嚴這個人實在是太過自私了些,只顧著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國家的利益,一直想著要超過諸葛亮的地位,殊不知最後倒黴的只會是自己。可憐諸葛亮本該和司馬懿專心鬥法,卻還需要分出心思對付奸詐小人,稍有不慎,他就會被帝王懲罰,無論他是再厲害的臣子,始終還是臣子,更何況他沒有反帝之心,只想著要為國盡忠。當年過半百的諸葛亮坐在木製輪椅上連夜北伐中原之時,這樣的場面實在是讓人心酸,跟隨諸葛亮的蜀漢軍士紛紛以性命相隨。

司馬懿問:諸葛亮每頓吃幾碗米?答:三碗,司馬懿說:他活不久了

司馬懿做出這樣的預測,另一方面也能給蜀漢造成不小的精神壓力,還能讓魏軍士氣大漲,畢竟對面有一個超神的諸葛亮,實在是讓人壓力不小,一旦傳出諸葛亮命不久矣的訊息,恐怕蜀軍就會恐懼,而魏軍則會振奮,到時雙方大戰的時候,必然是魏軍佔了優勢。不管司馬懿是真的預測到,還是軍事計策,最終魏國成為了最大的贏家,沒有了諸葛亮的蜀漢不堪一擊。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