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投資兵法之四:未曾行兵 先看退路

導語:有句阿拉伯諺語說“未曾行兵,先看退路。”

一、夷陵之戰 劉備輸掉了底褲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以為關羽復仇的名義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當時,蜀漢大軍順江而下勢不可擋,一路過關斬將,連勝東吳大小戰役數十場。

其實,東吳早已定下了誘敵深入的積極防禦政策,一系列敗仗中的實際損失並不大。但是劉備卻因此將戰線拉得很長,從白帝城到猇亭綿延700裡,更為重要的是順江而下容易,一旦遭遇失敗想要回頭就難了。

投資兵法之四:未曾行兵 先看退路

當時跟隨劉備的參謀、偏將軍黃權看出了問題,就向劉備建議說:“江東的水軍勇猛善戰,我軍前進地太快,後路被切斷再想撤回來就難了。”

但是,劉備自持縱橫疆場多年,沒把年輕的陸遜放在眼裡,聽不進去意見。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700裡。這一仗蜀漢軍隊接近全軍覆滅,是蜀國繼關羽失荊州之後,又一次重大失敗。後來有句話說“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前鋒” 描述三國後期蜀漢政權人才嚴重缺失的景象,而導致這一現象最重要原因就是夷陵一戰蜀國損失了趙融、張南、馮習、傅彤、程畿、馬良、沙摩柯、杜路、劉寧、黃權……等一大批後起之秀。

二、江陵之戰夏侯尚僥倖逃生

夷陵之戰之後,孫權借大勝之威與曹丕翻臉。曹丕盛怒之下,發動了規模遠超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南征。

但是沒想到一開始就遇到了一個硬骨頭,公元223年曹真率領數萬大軍,用盡各種手段狂攻江陵半年之外,但遲遲拿不下來。 魏軍大將夏侯尚率3萬大軍奪取江陵城上游的江心小島,並修建浮橋連線南北兩岸,準備順流而下直搗江陵。

投資兵法之四:未曾行兵 先看退路

訊息傳到魏國朝廷,朝中的大臣們普遍認為這次江陵勢在必得了,曹丕也滿心歡喜地等待前線的捷報。

但是董昭卻不這樣認為,他對曹丕說,“武皇帝(曹操)用兵,如果不得以孤軍深入,一定要預留好退路。夏侯尚在島上駐軍並分兵南岸,全軍上下只依賴一座小小的浮橋進退。現在,雨季臨近,一旦江水暴漲,或者浮橋被斷,夏侯尚還撤得回來嗎?……存亡只怕在旦夕之間,望陛下詳查!”

曹丕聽完如夢初醒,急忙下旨,嚴令夏侯尚撤回江北。

而事情的發展正如董昭所預料,東吳大將潘璋看見魏軍搭建浮橋,隨即率軍到上游50裡處砍伐了近百萬捆蘆葦綁在木筏上,打算趁江山一上漲就點燃蘆葦讓其順江而下,到時候魏軍的浮橋瞬間就會被焚燬,那裡島上的魏軍孤立無授,必然全軍覆滅。

但還沒等到吳軍進攻,曹丕的聖旨就已經趕到,夏侯尚接到聖旨當即下令撤軍,潘璋見狀只好提前進攻。即使這樣,三萬魏軍依然兵敗如山倒,像潮水一下湧向浮橋,大量士兵不是被殺就是掉入江水溺死,夏侯尚僅僅帶著少量士兵僥倖逃脫。

而僅僅幾天之後,江水突然暴漲。夏侯尚大呼僥倖,如果吳軍發動火攻,浮橋上一片火海,他只怕要戰死沙場了。遠在大後方的曹丕聽到戰報也嚇出一身冷汗,稱讚董昭說“您的謀略和眼光是多麼精準神奇啊!”。

經過夷陵之戰和曹丕南征,孫權鞏固了自己的疆土,此後幾十年魏蜀吳三國的地盤基本上沒有發生變化,可以說這兩場大仗最終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而回顧這兩次大戰,相同的是一開始都是進攻方所向披靡,然後孤軍深入,最後慘敗;不同的是劉備沒聽黃權的建議,最後全軍覆滅,夏侯尚聽到董昭的建議,減少了一點損失。

我們在投資兵法的第一篇中講過,打仗就得以多打少、以大欺小、恃強凌弱,沒有必勝的把握不要輕易開戰。但是,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這種情況幾乎不存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勢均力敵,成功的機率五五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即要做最好的準備,也要最壞的打算。如果你的實力不能保證自己100%取勝,千萬不要孤注一擲,一定要為自己留一條後路。

寫到這裡,我想到一位投資大師保羅·都鐸·瓊斯。在中國都鐸·瓊斯似乎不像巴菲特、索羅斯那樣人盡皆知,但他其實是歷史上最成功的投資大師之一。他好像完全違反了重力法則,創造過連續25年盈利紀錄 ,更是創造過連續5年盈利超過100%的神蹟。

但是大師的成功之路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1979年他逞一時之勇,結果遭遇大敗,損失高達三分之二。從此以後他開始嚴控風險,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每

一天我都在假設我所有的持倉都是錯誤的

”,所以買入之前先要想好後路。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