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廣西曆史人物■明朝■(一)

廣西曆史人物■明朝■(一)

陶成

(1390—1450)

字孔思。鬱林(今玉林)人。有智謀,遇事敢任。明永樂十二年(1414)中舉,除交阯鳳山典史。尚書黃福知其賢,命署諒江府教授,施以教化。遷山東按察司檢校,擢大理寺評事。正統中(1436-1449)以劉中敷薦,超擢浙江按察司僉事。正統七年(1442)倭寇犯浙江大窩桃渚,奉命迎擊。其預先密佈釘板於沿海沙沼中,並於海邊埋伏精兵。倭寇乘船而至,伏兵齊發,並用火箭引船燃燒,倭寇被鐵釘刺穿腳背,人船盡被殲。倭寇畏懼,再不敢犯桃渚。又奏請加強沿海守備以消除倭患。進按察司副使。處州葉宗留、陳鑑胡等義軍犯蘭溪,奉命進擊,斬數百人。進屯武義,植木為城堅守。誘義軍為內應,前後斬首數百,生擒百餘人。還深入義軍營地招撫降者3000餘人。義軍勢漸衰,久之勢復熾,又擁眾進犯。景泰六年(1450)義軍扮作鄉民避亂混入武義城,趁其率軍出戰,持薪縱火焚木城。官軍驚潰,其與都指揮僉事崔源戰死。天順六年(1462)朝廷追贈浙江布政司左參政,詔令建忠烈祠以紀。

岑瑛

(1398—1478)

壯族。思恩州(治今平果)人。有謀略,善治兵。明永樂十八年(1420)襲兄岑瓛任思恩土州知州。正統三年(1438)升為田州土府(治今田陽)知府,仍掌思恩土州事。時該府已有土官岑紹掌管,一府而有二位土知府,相互交惡、控告。遂升思恩土州為土府,以其為土知府。自此其與岑紹各守疆土,侵爭杜絕。又以宜山八仙諸峒660戶改屬思恩土府。六年改府治於橋利,隨之又把思恩土府改為思恩軍民府。十二年請設儒學,置教授1人,訓導4人。此為廣西土官辦學之始。景泰四年(1453)思恩土兵調守桂林省城,其率本部俍兵赴省城操練,協壯軍威,敕授奉議大夫,賜綵緞。五年請建廟學,造祭禮樂器。因征戰有功,免土兵當年應交田糧一半,升為二品散官。因屢帶兵征戰在外,兒子岑鑌代為知府,招集無賴,多為不法,其舉報,經總兵官同意,回府懲治。兒岑鑌自縊死。朝廷嘉獎其割愛孝忠,降敕慰諭,免思恩軍民府呼叫土兵1500人,免糧2300餘石。天順三年(1459)以累有軍功,授都指揮同知。委其子岑鐩為知府。成化元年(1465)獎諭其父子,賜銀幣。十四年80歲,卒于軍中。

候大苟

(?—1465)

瑤族。潯州(今桂平)人。家境貧寒,靠打獵、燒炭、幫工為生。明正統七年(1442)加入藍受貳領導的瑤民起義。藍受貳犧牲後,率領餘部轉戰於大藤峽地區。聲東擊西,攻取州縣城池,殺官吏,濟貧民。十一年先後佔領柳州、潯州、梧州3府10餘州縣。出兵廣東、湖南,陷化州、瀧水,破電白、德慶。天順五年(1461),明王朝命顏彪佩徵南將軍印,充任兩廣總兵,調湖廣、貴州、南京、浙江、江西、直隸、九江等地官兵進攻義軍,義軍退回大藤峽地區。七年十一月,率700義軍襲擊梧州,殺布政使宋欽和訓導任璩,活捉按察副使周王壽,奪庫銀,將糧食、食鹽發給民眾。明英宗大為震怒,下令懸賞千金追捕。次年義軍又兩次攻破梧州,並揮師廣東高、雷、廉等州,聲勢浩大。成化元年(1465)朝廷命韓雍為僉都御史,率北京、南京、江西、湖廣官軍16萬人,分4面、13路“進剿”。其派兵把守四周險要,退守大藤峽。由於力量對比懸殊,各險要路口和10多個山寨先後被官軍佔領。其率眾退守九層樓山,利用險峻陡峭的地形,以巨石、滾木和毒箭為武器,打退了官軍一次又一次進攻。官軍改用火攻,發射火炮和火箭,引燃山上的草木,燒燬義軍的防禦設施和天然屏障,然後從後山小路偷襲義軍的最後陣地。其身先士卒,率近800義軍鏖戰,終因寡不敵眾而全部殉難。在大藤峽地區活躍了近30年的瑤族農民起義歸於失敗。之後,韓雍砍斷橫跨於黔江兩岸的巨藤,並把大藤峽改名為斷藤峽。

陶魯

(1434—1498)

字自強。鬱林(今玉林)人。陶成長子,明景泰元年(1450)蔭授廣東新會丞。當時廣西瑤民義軍劫高、廉、惠、肇諸府,破城殺吏無虛月。香山、順德間義軍蜂起,新會民亦群聚響應。其築堡寨,繕甲兵,練技勇,建郭掘濠,布鐵蒺藜刺竹於外,城守大固,來犯者被擊破。天順七年(1463)遷知縣。尋以功進廣州府同知,仍知縣事。成化二年(1466)從僉都御史韓雍徵大藤峽,用其策,因功擢僉事,專治新會、陽江、陽春、瀧水、新興諸縣兵。先後鎮壓廖婆保等於欽、化二州,剿黃公漢等於思恩、潯州,敗義軍於六菊山。兩廣自韓雍離去,罷總督不設,帥臣觀望相推諉,其乃奏請重臣駐梧州,遂為永制。遷廣西按察司副使。其於兩粵所向奏捷。義軍懼且憎,劫其鬱林故居,焚誥命,掘祖墳,戕族黨。詔徙籍廣東,補給封誥,慰勞有加。二十年以徵荔浦瑤民義軍有功,獲增俸1級。又九載,以勞績顯著進湖廣按察使,仍治兵兩廣。分5路進討黃公定、胡公明等,毀營寨130座。弘治四年(1491)進湖廣左布政使兼廣東按察副使,治廣西兵備。人稱之為“三廣公”。為官45年,始終不離兵事,但不專尚武,每下一城,必置縣建學以興教化。

周琦

(?—?)

字廷璽,別號東溪。馬平(今柳州)人。明天順六年(1462)中舉,復居林下,讀書19年,至成化十七年(1481)進士及第,曾任南京戶部員外郎等職。弘治六年(1493)閏五月上《條陳地方利病疏》,直陳官兵濫殺無辜而激化民族矛盾等情況,並提出治桂之策。為人以端直謹厚見重鄉里。曾師從理學家閻禹錫,深究於理學,開創柳州一代學風。主張躬行深造,以明道淑人為務,提倡向外求知,篤實踐履。著有《東溪日談錄》18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其說“一本濂洛(周敦頤、程顥、程頤)之說,不失醇正”。另著有《自齋行要》、《史異》等,久佚。吳廷舉(1459—1525)字獻臣,號東湖。

計宗道

(1461—1519)

字惟中。馬平(今柳州)人。明成化十六年(1480)鄉試第一,為柳州歷史上第一位解元。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十五年任常熟知縣。為政英果有為,闊達持大體,臨事有定見,時遇災歉之年,力爭減免賦稅,以蘇民困。從政之暇,時常邀集詩文名流,觴詠於虞山尚湖間。十七年秋與楊循吉、蔣欽、錢仁夫等詩酒酬酢,極盡賓主之歡,事後將唱和詩作刻石於所築雅集亭內,並作《雅集亭記》。主持修築常熟塘壩,重刻天文圖、地理圖2碑。今存天文碑,為天文科學史上公認星名、星數齊全且正確的優良古星圖。正德三年(1508)升任福建延平府同知,籌募資金修建十三墩廊橋。七年任南京戶部郎中。十二年任湖廣衡州知府。平生對自然科學興趣濃厚,收藏有“銅鑄字”(銅活字),並親自設計自動吸水機械桌。校訂宋人著作《諸史偶論》,編刊桑悅《思玄集》行世。撰有《過後湖記》、《石鼓書院作》等詩文。蔣曙(?—1527)字景明。全州人。明弘治九年(1496)進士。始任贛縣知縣,政尚清簡,務與休息。轉南京戶部主事,改浙江道監察御史,未幾任保定知府。保定任上,不畏權貴,迫使豪強稍稍斂跡。升山東按察司副使,兼天津兵備。居官天津,對軍民困苦頗加詳悉,針對天津三衛的弊症,作《興革利弊疏·天津事宜》,提出8條建議。該疏成為研究明代天津軍事、時政、賦役、農事、漕運等的重要資料。任滿調廣東按察司副使,曾帶兵鎮壓廣西農民起義。升江西右布政使,轉湖廣左轄,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嘉靖五年(1526)以工部右侍郎兼僉都御史採木。著有《竹塘文集》,已佚。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