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中國古代對絲綢茶葉陶器的壟斷權是於何時及如何丟失的?

中國又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考古發掘證明,距今四五千年,我國已養蠶並有了絲織品。商朝時已有了織機,能織出多種絲織品。西周時能生產斜紋提花織物。西漢政府設在長安的東西織室有數千工人。唐朝絲織技術高,以輕盈精湛著稱,還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宋朝絲織品品種繁多,織錦吸收了花鳥畫中的寫實風格,圖案生動活潑。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設在蘇杭等地的織造局生產的絲織品超過前代,特別是細密精緻的緞,成為清朝絲織品的代表。

中國絲綢,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國曾被外國學者譽為“絲綢之源”。絲的發明和絲綢的製作,是中華文明的見證。而西方,卻是到很晚時候才學會養蠶繅絲的。有一個為人們所常說的笑話:大約到公元3世紀時,古羅馬一位叫保薩尼亞斯的學者說,絲是一種好像金龜子一樣但比之大兩倍的小動物體中取出的。賽里斯人(即中國人)把它們養四年,餵它們吃小米,然後從它們的殘骸中獲取絲。這當然是很可笑的,說明西方一直到公元3世紀時(我國已在魏晉時代),還不瞭解絲是怎樣提取的。到學會種桑、養蠶、繅絲,就更需要一段時間。古希臘人把中國叫做“賽里斯”,即“絲綢之國”。在古羅馬,愷撒大帝曾身穿絲綢長袍去看戲,引得在場的貴族羨慕不已,他們甚至不惜用相等重量的黃金去購買絲綢。後來上等絲綢每磅竟值黃金12兩,迫使皇帝下令禁止皇家穿用絲綢。

中國古代對絲綢茶葉陶器的壟斷權是於何時及如何丟失的?

(陸上絲綢之路)

中國最早用茶、種茶的民族,至少已有3000餘年的用茶、種茶的歷史。西漢時期四川一帶已經有飲茶習慣,唐代飲茶之風擴散到民間,都把茶當作家常飲料。宋承唐代飲茶之風,日益普及。

南北朝時,中國茶葉開始銷往國外。自唐宋以來實行茶葉專賣制度,茶葉貿易開始繁榮,並開始出口至朝鮮、日本與南洋等國, 明朝時中國茶大量出口,茶葉也因此成為了中西貿易的一種重要商品。清朝時中國茶葉對外貿易量更是突飛猛進,茶葉被歐洲人們所喜愛。十七世紀的倫敦其茶葉的市值每磅可賣上一百銀幣的天價。

中國古代對絲綢茶葉陶器的壟斷權是於何時及如何丟失的?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這種工藝化學產品,在世界上以我國發明最早。商朝時已燒製出原始瓷器。東漢燒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燒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宋朝時,中國製瓷技術大放異彩,瓷窯遍佈全國各地,並出現了五大名窯。明清時期瓷器種類豐富,青花瓷、彩瓷、琺琅彩爭奇鬥豔。明宣德年間製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們奉為珍品。江西景德鎮是著名的瓷都。古代中國瓷器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作出的又一偉大貢獻。

中國古代的手工業生產長期領先於世界,產品不僅供國內消費,而且很早就遠銷亞、非、歐許多國家,廣受歡迎和讚譽。

西漢開始,中國絲綢遠銷亞洲、歐洲,為中國獲得“絲國”的譽稱。運送絲綢產品的商路被後世稱為“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織品受到亞、非、歐各國人民的喜愛。

china一詞英文中意為“瓷”,後來西方乾脆將瓷器的故鄉稱為China,也就是“中國”的英文名字,可見中國瓷器在世界享有盛譽。唐朝起,中國瓷器大量輸出國外,遠達歐洲、非洲。11世紀,我國制瓷技術傳到波斯,後來又傳到阿拉伯、土耳其和埃及。

明清時透過海上絲綢之路,瓷器對外的銷量更大。為適應國外客戶的需要,明代燒製了帶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裝飾圖案的瓷器。清代還根據歐洲商人的訂單,專門燒製西餐用具和魚缸等。西方國家稱中國為“瓷器大國”。在中國製瓷工藝的影響下,從17世紀開始,歐洲國家陸續生產瓷器。

中世紀以來,歐洲興起一股收藏中國瓷器的熱潮。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威尼斯一位畫家的作品《群神宴》上,畫有盛水果和湯的三件器皿。這三件器皿,都是來自中國明朝的青花瓷。畫家把瓷器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反映出當時歐洲人對中國瓷器格外珍視。

中國古代對絲綢茶葉陶器的壟斷權是於何時及如何丟失的?

(海上絲綢之路)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喪失了大量的國家主權,關稅自主權也不能保障。西方列強透過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掠奪原料,把中國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列強大量收購中國的農副土特產品,其中以絲、茶為大宗。它們操縱著絲、茶市場,使中國絲、茶生產服從於國際市場的需要,日趨商品化。自此,中國一直處於優勢地位的絲綢,茶葉,陶器逐漸喪失在國際上的壟斷地位。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