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為什麼古代人要行“跪拜禮”

在一些反映古代歷史的戲劇和電影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古代人行跪拜禮。特別是大臣們向皇帝行跪拜禮時,當場面大時,黑壓壓的一片跪倒在地的畫面,震撼過後,總有一種怪怪的味道。跪拜禮是怎麼形成的呢!古人認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禮的意思。

為什麼古代人要行“跪拜禮”

按照周代禮儀的規定,當時對跪拜的動作和物件,作出了嚴格的規範,共分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行稽首禮時,拜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緩緩叩首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重的禮節。頓首與稽相同,只是拜時叩頭時間短而快一些。行空首禮時,雙膝著地,雙手拱合,俯頭到手,與心口平齊,也叫“拜手”。“九拜”除此之外,還有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

為什麼古代人要行“跪拜禮”

在西漢時期,還沒有正式的凳子和椅子。人們在議事、看書時,只是在地上鋪一條席子,人都坐在席子上,故稱“席地而坐”,就連朝廷的最高統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過,他所坐的東西比普通老百姓要好一些,上面有五彩蒲席和桃枝竹蓆,左右擺設玉幾讓其倚靠。古人“坐”的姿勢,與現代人的跪著差不多。坐時,要兩膝著地,然後將臀部坐於後腳跟之上,腳掌向後向外。在接待賓客時,每當“坐”著向客人致謝時,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變成了跪,然後俯身向下,這樣,使逐漸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禮。

為什麼古代人要行“跪拜禮”

到了東漢,西北民族將凳子帶入中原,人們不再“席地而坐”,改變了原來生活中的“跪坐”姿勢。但跪拜禮仍然存在,成為了嚴格的等級差別的標誌,主要廣泛運用於官場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民間只保留在重大禮儀慶典之中,如祝壽、祭祀、拜神等風俗中。由此可見,跪拜禮的形成與古人的物質條件和生活習慣密切相關。

歷朝歷代臣子見皇帝都要行“下跪叩頭”大禮嗎?公元1792年,早已崛起的大英帝國派專使馬甘尼出使大清帝國,乾隆皇帝卻拒絕馬甘尼晉見。原因很簡單,英使馬甘尼不肯中國式跪拜禮。在乾隆皇帝心目中,上下幾千年,哪有臣見君王不下跪叩頭的道理!其實,在歷史長河中,並不是如此的。從確切的文字記載的歷史中,東周到秦漢上千年的時間,並沒有發現臣子見君王的“下跪叩頭”記載。

為什麼古代人要行“跪拜禮”

據學者研究,官場跪拜禮起源於西漢,漢王劉邦統一天下後,下令廢除秦的儀法。但劉邦手下的大臣們是三教九流、各式各樣的人都有,行為自然缺乏修養和規矩。叔孫通看透了劉邦的心理,並自薦為朝廷制定了一整套的禮儀。其中,就有大臣見皇帝要行跪拜禮。不過這時候的跪只是把屁股坐在小腿肚上,只要稍稍挺身就完成了,並不像滿清時期,跪下來,雙手甩出馬蹄袖,整個人再趴下去叩頭。

直到辛亥革命勝利後,在臨時大總統大會上,孫中山提請廢止跪拜禮,大家以普通相見為一鞠躬,最高階敬禮為三鞠躬。得到全體代表一致透過。從此結束了這種官場上的跪拜禮。(文/蔡駟讀歷史 圖/源於網路)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