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V”字形手勢的來歷,你知道嗎!

“V”字形手勢,英國首相丘吉爾打的,最為著名而經典並具有代表性。這個手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著深刻而豐富的內涵。在戰時,“V”字手勢作為勝利的象徵,家喻戶曉,而納粹德國佔領區的“V”字運動則像撲不滅的火焰,相互傳遞信心,互相鼓勁、問候等,影響深遠。但在二戰時它的運用發起人並不是丘吉爾,而是比利時反法西斯戰士維克多 德拉維利。至於這個“V”字形手勢來歷,還有兩種說法。

“V”字形手勢的來歷,你知道嗎!

1940年5月,英國陷入了三面被圍的困境。在最艱難的時刻,丘吉爾對勝利依然充滿信心,他擲地有聲地說:“無論處境多麼可怕,也要贏得勝利;無論道路多麼遙遠和艱難,也要贏得勝利。因為沒有勝利,就不能生存”。在德國空軍轟炸倫敦期間,有一次,丘吉爾在地下掩體舉行記者招待會,地面突然傳來敵機來襲的警報聲。就在這個時候,丘吉爾將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分開,同時按在作戰地圖上的兩個德國城市,然後鏗鏘有力地說:“請相信,我們會反擊的!”一名記者當場問道:“首相先生,你有把握嗎?”

丘吉爾被激怒了,望著那位記者,旋即將按在地圖上的指頭指向天花板,大聲回答說:“勝利必將到來!”他的這一動作被記者抓拍下來,刊登在第二天的報紙上。丘吉爾用食指和中指打著“V”字形手勢的照片,成為他面對困境而不低頭屈服的經典性形象。從此,這一“V”字形手勢便象徵著勝利,也代表著必勝的信念,很快在英國乃至全世界流行開來。同盟國各界人士紛紛效仿,親朋好友見面,日常集會活動,大家往往相互打個“V”字手勢,以心照不宣地鼓舞鬥志,堅定信心。

德國以閃電戰術,攻佔了許多西歐國家。這些國家的人民不甘心當亡國奴,他們以各種形式進行反抗。“V”字元號的出現和廣泛使用,這是一種反抗侵略者的形式。在一個時期裡,反法西斯戰士相互高舉單臂,張開拇指與食指形成“V”字形,以鼓舞鬥志,同志見了則信心倍增,敵人見了則精神沮喪。“V”字是英文“勝利”的第一個字母。在二戰中,它的運用發起人是比利時反法西斯戰士維克多 德拉維利。

“V”字形手勢的來歷,你知道嗎!

德拉維利在倫敦電臺以“不列顛上校”的名義號召敵佔區的人民使用“V”字元號來對抗德軍,於是“V”字元號不脛而走。在比利時大街小巷到處可見“V”字元號,人們在公共場所或是私下會面,都作出“V”字手勢,接著“V”字浪潮擴散到歐洲和亞洲各國所有的戰佔區。後來,廣播電臺播出“V”字訊號,在音樂節目中頻頻傳出貝多芬第五交響樂即勝利交響樂的音符。因為“五”的羅馬字正是個“V”字,在“V”字浪潮的推動下,敵佔區的人民紛紛組織起了“V”字軍進行反法西斯鬥爭。

德國法西斯在極度恐慌之中,嚴令對佔領區“V”字運動的參加者大肆捕殺,特務頭子殺人魔王海特里希親自出馬來鎮壓“V"字運動。可悲的是,海特里希不僅沒有將“V”字反法西斯運動鎮壓下去,自己卻橫死於“V”字反法西斯戰土的槍口之下。

“V”字手勢的來歷,還有兩種說法,最早的出自於1415年的阿金庫爾戰役。英法兩國由於諾曼底領土糾紛及王位繼承等問題,在1337年拉開戰幕,史稱“百年戰爭”。兩國打打和和,到1415年前在法軍的蠶食下,英軍節節敗退,僅保留法國西部沿海5個港口。但當時英軍的最高統帥換成了英王亨利五世,他12歲就成為騎士,此後東征西戰,在一次戰役中面部中箭,親自體驗了長弓的威力,從此大力加強英軍的弓箭手部隊。

“V”字形手勢的來歷,你知道嗎!

在1415年9月的哈福婁圍攻戰中,英軍傷亡4000人,使亨利五世不得不率領剩下的 5000長弓手和900騎士撤退。一星期後,亨利五世陷入絕境,部隊被傷病和飢餓折磨著,並在阿金庫爾被3倍以上的法軍合圍。他曾想和法國人談判,但遭到拒絕。高傲的法國貴族放出話來:“我們要把這些英國農民的食指和中指切下來,讓他們永遠沒法用弓箭!”

10月25日清早,戰鬥打響。在戰前,亨利將法國人的狂言說給手下聽,告訴他們:“跑不掉了,要想保住食指和中指,就要拼命!”英軍率先推進到長弓有效射程內,把木樁固定好以攔阻法軍騎兵,開始把一陣陣箭雨“潑”向法國人。法軍如夢初醒,第一線重騎兵開始衝擊,但厚重的盔甲在英格蘭長弓下不堪一擊。法軍好不容易到了近處卻發現還有木樁擋路。第二線的重步兵上來了,但潰逃的己方騎兵把陣形衝得七零八落,頻繁射來的箭雨不停吞噬他們的生命。好不容易衝到英軍面前,自己的長戟卻發揮不了作用。當英國長弓手們放下弓箭,操起匕首斧頭加入戰鬥後,法國人終於敗了。

此戰法軍損失過萬,僅大大小小的貴族就戰死了5000多,皇室總管陣亡,大元帥則被俘。亨利五世下令處死了幾乎所有法國戰俘,面對昨天還不可一世,今天卻成為俘虜的法國人,英國弓箭手們得意洋洋地伸出右手兩根手指,向法國的貴族們炫耀:“不是想砍我手指麼,看到沒?我們的食指和中指完好無缺。”此後,代表勝利的 “V”字形手勢開始流傳開來。

“V”字形手勢的來歷,你知道嗎!

再一個出處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聞名全球的奧地利猶太醫藥家族——伯恩·維克特。該家族在長期的研發過程中,在取得一次次突破性成果時,伯恩·維克特科研人員為了不打破那種特有的靜謐氛圍,彼此之間只用手勢“V”來傳達祝賀。自此,在歷史的長河中,維特家族每一次度過危機或者獲得成果,在慶賀時都會高高舉起2個“V”字。

多年的習慣性手勢在納粹統治時期,在排猶驅猶的惡劣環境下,伯恩·維克特實驗室科研人員打著V的手勢,則多了更深的寓意——勝利在望。在1938年7月納粹德國,包圍了羅斯柴爾德醫院。作為主治醫生的維特高高舉起雙“V ”給予所有躲避在醫院的猶太人和病人信心。這一刻,全醫院所有人高高舉起手中“V”字,不久便傳遍奧地利乃至整個歐洲。

“V”字形手勢寓意內涵豐富,但出處的多種說法都是來自人類唾棄的戰爭。我們祝願世界和平,人們打出的“V”字手勢永遠是在戰勝困難的時候,是在走向和平發展的道路上,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追求和平與發展的道路上,“V”字形手勢新的內涵是幸福和快樂。(文/蔡駟 圖/網路) (文/圖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