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敘詭筆記|隆慶二年正月裡的“大恐慌”

正月本是一年當中最喜慶祥和的時間,然而公元1568年的明穆宗隆慶二年正月,南中國突然陷入巨大的恐慌之中。

這一年“開局”的天象就有些不祥。大年初一那天,平地突然颳起大風,“走石飛沙、天昏地暗”,停泊在浙江湖州新碼頭的官船不知怎麼的起火了,風助火力,火借風勢,“沿燒民居二千餘家,官民船舫焚者三四百隻”,事後統計的死亡數字,遇難者竟多達四十餘人。

然而就在烈火尚未全熄之際,一場更加可怕的“烈火”即將從湖州點燃,成為一場席捲江南各省的熊熊大火。

一、聖駕到,“一夕殆盡”單身漢

敘詭筆記|隆慶二年正月裡的“大恐慌”

《留青日札》

明代學者田藝蘅在筆記《留青日札》中,以這樣一句話,記錄這場大恐慌事件的起始:“初八、九日,民間訛言朝廷點選秀女,自湖州而來。”

中國古代王朝以“點選秀女”為名義,採用劫掠的方式公然搶奪婦女,是有悠久的歷史傳統的。元末學者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一書中,記載了元惠宗後至元(元世祖忽必烈已經使用過“至元”年號,所以元惠宗再用“至元”為年號時,史家便稱之為“後至元”)丁丑年夏六月發生的一件事。當時民間突然傳來訊息,說朝廷將大肆抓捕童男童女充為奴婢,由父母護送至北上交割。這一下,“中原至於江之南,府縣村落,凡品官庶人家,但有男女年十二三以上,便為婚嫁”,這個時候也顧不上什麼講究了,片言即合,只求速配,“以故婚嫁不問長幼而亂倫者多矣”。尤其是那些平日裡禮數甚多的大戶人家,竟然有“不待車輿親迎,輒徒步以往者,惴惴焉唯恐使命戾止,不可逃也”。這麼折騰了十幾天,才知道乃是謠言導致的一場虛驚!雖然形同“搶購”的婚嫁存在著貴賤、貧富、長幼、妍醜等等諸多方面的匹配之不齊者,但悔之晚矣。接下來的歲月中,各地大量出現夫棄其妻或妻憎其夫的現象,不僅各地官府接到的相關官司沒完沒了,而且還有許多未滿十八歲的少年夫妻因為婚姻不幸而早夭。還有一個棘手的問題,就是生育質量大幅下降,有個名叫蘇達卿的人,時為上海吏,因為聽信謠言,把年僅十二歲的女兒嫁給了鄰居浦仲明之子,第二年產下了一個孩子,創造了低齡產子的記錄,做母親的血氣未全,孩子的先天豈能飽滿?這場耽誤了整整一代人的大悲劇,雖然起自謠言,但是可想而知,倘若元朝統治者以往沒有類似行徑,百姓又何以聽風是雨,驚慌失措呢!

敘詭筆記|隆慶二年正月裡的“大恐慌”

《南村輟耕錄》

到了大明王朝,官方“收購”和搶劫婦女更是載入了史冊。祝允明的《野記》載:洪武壬子年,朱元璋就曾經遣宦官“往蘇、杭選民間婦女通曉書數者入宮給事”,一共找了四十四個人,經過測試,最後留下了十四人,“餘悉遣歸”;永樂癸卯年,朱棣又讓有司選擇那些無子而守節的寡婦“籍送內廷”,教宮女刺繡縫紉。不過,早期這一政策在執行上尚算溫和,多少還對入選的婦女“賜金以贍其家”,而到了明武宗朱厚照時代,就成了公然的劫掠了。

清初學者毛奇齡在《明武宗外紀》一書中,對朱厚照強搶民女的斑斑劣跡一一點數:正德十二年,他到宣府,“每夜行,見高屋大房即馳入,或索飲,或搜其婦女”;正德十三年,他出遊大同,“凡車駕所至,近侍先掠良家女以充幸御,至數十車”;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造反,朱厚照御駕南征,他派遣太監吳經先到揚州佈置迎駕事宜,吳經打著他的名義到處搜掠當地的處女和寡婦,很多有女孩的家庭都想方設法當街拉郎配,揚州的單身漢竟“一夕殆盡”,剩下還落單的女孩家庭“乘夜奪門出逃匿,門者不能止”。知府蔣瑤找到吳經,懇求他饒過揚州百姓,吳經指著他破口大罵:“你不要腦袋了?”蔣瑤也急了眼,硬懟他道:“百姓都是朝廷的百姓,你這麼幹,一旦激起民變,怕你也要吃不了兜著走!”吳經一想也有道理,便放棄了抓捕處女的計劃,只派人調查當地寡婦及倡優的住址。當天夜裡,揚州城門大開,“傳呼駕至,令通衢燃燭光如晝”,然後吳經親自率領官校,按照地址抓人,如果找不到就拆房子,“必搜得乃已,無一脫者,哭聲震遠近”,然後將這些寡婦和倡優關在尼姑庵中,有些節烈的婦女絕食而死,蔣瑤讓她們的家人將屍體收斂下葬。趁著這個機會,尼姑庵總算打開了一道與外界相通的縫隙,有錢人家想方設法用重金贖回婦女,貧窮人家的女子就成了朱厚照的“戰利品”……

可想而知,當江南百姓再一次聽說朝廷要點選秀女時,會是怎樣的恐慌和絕望。

敘詭筆記|隆慶二年正月裡的“大恐慌”

《明武宗外紀》

二、三聲炮,湖州百姓亂奔逃

整個湖州立刻陷入了爭分奪秒的“新郎爭奪戰”!所有的家庭,只要有七八歲以上,二十歲以下的女孩子,無不奮勇加入這場爭奪戰之中,“不及擇配,東送西迎,街市接踵,勢如抄奪”。由於害怕官府禁止,婚嫁大都在夜色中完成,每個有女兒的家庭都唯恐天明破曉而女兒猶待閨中,一聲雞鳴不知惹得多少父母肝膽俱裂!田藝蘅描述當時湖州一地的情狀是:“歌笑哭泣之聲,喧嚷達旦,千里鼎沸!”而所有的光棍,不論美男壯男病男渣男,“無問大小長幼美惡貧富”,“出貨”即清!哪怕是山谷村落之僻,士夫詩禮之家,不管平日裡怎樣與世無爭或恪守禮教,這時沒有一個沉得住氣的,“以出門得偶,即為大幸”。

當時發生了許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有一富戶家中,臨時僱了一個錫工在家造鑞器(用錫鑄造打製的祭器,如香爐、燭臺等)。這天半夜,富戶家的女兒還沒有嫁出去,又不好意思出門去當街拉郎配,萬般無奈之下,把睡得正香的錫工給叫了起來,喊他成親。錫工迷迷糊糊、一臉茫然地爬將起身,揉著惺忪的睡眼一看,“則堂前燈燭輝煌,主翁之女已豔妝待聘矣”!

還有一家人,總算把女兒許配出去了一戶人家,相約好了趁著黑夜送女兒過去成親,等到了巷子口,發現柵欄的大門還從裡面鎖著,恰好住在巷子裡面的一個賣豆腐的小哥早起磨豆子,於是便請他把門開啟。這小哥因為家貧,一直討不到老婆,這時趁人之危,不但不肯開門,還非讓對方把女兒嫁給自己不可,女孩的父親跟他爭執不下,見天快要亮了,只好同意了。

比這還熱鬧的,是那些家庭條件較好的適齡男青年,突然遭遇到“強行加派”,一人把女兒送過去成親,發現已經有人捷足先登,“一家送女先入門正結花燭矣”,兩家人爭得不可開交,沒奈何,後去那家一咬牙一跺腳“吾女亦當送君為副室也”,於是兩個人成親變成了三個人拜堂……

時有童謠流佈曰:“正月朔起亂頭風,大小女兒嫁老公”。偏偏又有人無意間給本來已經亂糟糟的局面火上澆油:有個將官抵達湖州北關上任,按照規矩,北關放炮三聲,誰知滿城百姓大譁,說是“朝廷使太監至矣”!那些還沒有嫁出女兒的人家頓時開始四散奔逃。官府一看這麼鬧下去非激出民變不可,於是在正月十三日釋出通告,嚴禁傳播謠言,但中國百姓往往是把官話反著聽的,你不抹我還當是白的,你一抹則必黑無疑,結果局勢越來越亂。謠言開始從湖州向江西、福建和兩廣地區擴散,而在這一過程中又被添油加醋,說是這次皇上要的不光是黃花大閨女,“並選寡婦伴送入京”,這一下子,“孀居老少之婦亦皆從人”,很多守節一二十年的老寡婦都匆匆再婚……等到一切終於平靜下來的時候,江南不知多少家庭關係發生了撕裂和改變,“悔恨嗟嘆之聲則又盈於室家”,卻已追悔莫及。

三、免彩禮,只要一鼓和一笛

在此後的很多年代裡,“選秀”依然不時襲來,動盪著平民百姓那一顆顆脆弱而敏感的心靈。如嘉靖三十四年和三十五年山西地震後在臨晉和沁縣引發災民恐慌的朝廷選秀謠言,還有順治四年“訛傳朝廷採選秀女”,以至於“府縣城鎮,鄉村僻壤,有女在家者俱驚惶無措”,紛紛把女兒出嫁,非但不要彩禮,連婚宴都免了,“不必三杯水酒,只要一鼓一笛”。

記載在《熙朝莆靖小記》中的康熙二十七年一場動亂,亦與此有關:當年春天,康熙納一廣東女子為妃,六月初八,漳州和泉州兩地突然謠言四起,“或雲朝廷要選淑女充掖庭”,一時間,地方上人心惶惶,一會兒說“某大人並內監已到福州矣”,一會兒又說差官已經開始到各家點驗人口情況了。“有女之家,如負重擔,多男之室,居然奇貨,已擬配者,催促討親,未擬配者,急託媒說合”,漳、泉之地,迎親送親的隊伍日夜如織,折騰了十天才結束。而到康熙三十一年,同樣的事件在江南再次發生:有謠言說朝廷要選十二三歲的女子入宮,於是有女之家陷入驚恐,未婚女子爭相出嫁,“不論貧富,不計禮儀,亦不擇門當戶對”,彩禮降至“茶二斤,禮銀四兩”,實在拿不出錢也沒關係,只要嫁得出去,就算謝天謝地!

敘詭筆記|隆慶二年正月裡的“大恐慌”

《聊齋志異》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裡寫過一則跟選秀謠言有關的故事,有個叫南三複的,“遠於百里外聘曹進士女”,婚禮還沒辦呢,“民間訛傳,朝廷將選良家女充掖庭”,地方上但凡女兒已經定親的家庭,顧不得禮數,紛紛送孩子去夫家居住。“一日有嫗導一輿至,自稱曹家送女者”,南三複也不以為奇,老嫗扶女入室後,對南三複說:“選嬪之事已急,倉卒不能如禮,且送小娘子來。”南三複驚訝地問怎麼沒有其他家屬跟來?老嫗推說薄有奩妝,一會兒就到……後來南三複才發現,原來剛剛由老嫗送上門的女子根本不是曹家之女,而是姚孝廉剛死的女兒所化之鬼——連女鬼都急著嫁人,可見時人對選秀謠言已經恐懼到了什麼地步!事實上,這段讀來荒唐的文字,恰恰是蒲松齡對一段親歷的寫照,他的妻子劉氏,就是順治年間“訛傳朝廷將選良家子充掖庭,人情洶動”之時,被其父劉公送到蒲家完婚的,當時的劉氏只有十三歲。

對上述事件,讀者或許以為是資訊不暢時代的大驚小怪,包括田藝蘅在內的文人,亦感慨“愚民無知謠惑,此甚可笑也”,殊不知百姓有此反應,絕不是自找不痛快,就像有些昆蟲遇到觸碰立刻擬死一樣,是純粹的防禦性措施。崇禎十七年,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權之後,就曾經打著“選秀女”的旗號在民間實施流氓行徑。史書記載當時“中使四出搜巷,凡有女之家,黃紙貼額,恃之而去,閭井騷然”,而“棍徒哨兇,擅入人家,不拘長幼,概雲抬去,大者選宮闈,小者教習戲曲”的事件也時有發生,老百姓嚇得抓緊把女兒出嫁。嘉興有個戶姓楊的人家,女兒十六歲,“甚美”,緊趕慢趕,還是晚了一步,居然就在送親的路上被朝廷派出的宦官搶走……誰又能說老百姓面對風吹草動的過激反應,不是基於現實一次又一次慘痛教訓的悟省?

隨著社會開放度的增加和資訊透明化的加強,用科學頭腦和公民意識武裝起來的每個公民不僅要做到不信謠,不傳謠,遇到謠言還應主動以事實澄清和遏止,確保社會的安定與和諧。與此同時,亦應理解古人在資訊閉塞的時代每成驚弓之鳥的苦衷:沒有杯弓,何來蛇影?一朝蛇咬,百年井繩。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