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我真的是太難了:一名古代書生考中狀元的機率到底有多大

縱觀整個科舉時代,從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年)開始到清光緒三十一年結束(1905年),一千三百多年間一共產生了狀元551人(包括遼、金、大西國及太平天國時期狀元共計48人)。

我真的是太難了:一名古代書生考中狀元的機率到底有多大

明清科舉考試的主要流程

明朝時期科舉制度已經進入了成熟階段,以明代科舉流程為例,假如你穿越到這時候成為一名普普通通的書生,那麼需要經歷哪些艱難險阻才能考中狀元呢?粗略算下來,至少要透過6場考試,你才有機會成狀元。

童試

我真的是太難了:一名古代書生考中狀元的機率到底有多大

第一場考試就是童試,又可以分為縣試、府試、院試三道小考。通過了這場考試,才能夠進入地方學校繼續學習,取得生員的資格,就是俗話說的“秀才”。

每一個讀書人最初的身份都是童生。童生想要參加童試必須要有五個人聯名為其擔保,且其中還需要包括一名生員。有了這份擔保就可以參加童試考試了,縣試由知縣支援,府試由知府主持。通過了這兩場考試,就可以參加由各省學政支援的院試。院試的最終成績決定了你能否成為生員。

能否成為生員對於普通人來說差別巨大。生員擁有免除差役,見知縣可以不用下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是進入士大夫階層的前提。生員之中按照成績也有區分,成績最好的生員稱為“廩生”,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其次稱為“增生”,不供應糧食,這兩類生員有一定的比例;餘下的就是普通生員,也成為“附生”。成績特別好的生員還有機會被選為“貢生”,成為國子監的學生,屬於正途所出,是一種榮譽象徵。

童試考試的主要內容為四書和《孝經》,考試的錄取率在10%以下。很多人終其一生還是童生身份,白髮老頭參加童試的比比皆是。

鄉試

成功通過了童試,那麼你就有機會去省城參加鄉試了。鄉試一般在農曆八月舉行,也被稱為秋試、秋闈,正常是每三年舉行一次,假如朝廷有喜事,會特別加開恩科。鄉試考試一共分為三場,每場考試需要進行三天,三場考試都需要提前一天進入考場,即在初八、初十、初十四日進場,考試後一日出場,全部考試結束便是中秋節。

我真的是太難了:一名古代書生考中狀元的機率到底有多大

科舉考場內的考棚

鄉試由朝廷選派翰林或者內閣學士到各省任正副考官,主持鄉試。省城舉行鄉試的地方被稱為貢院。所有考生進入貢院的考場前,都必須經過嚴格的搜身檢查,以確保沒有夾帶。經過這道程式,考生就要住進考棚中進行考試。考棚是一間一間相連,每人單間,作為考生在貢院內答卷、吃飯、住宿的場所。考生在進入考棚後,便要鎖門,在考生期間吃喝拉撒睡都在棚內,直到考試結束前都不允許出來。

第一場考四書五經,由考生可在五經中任選一經;第二場檢測公文寫作及對《大明律》;第三場以時務策問結合經學理論發表看法。

我真的是太難了:一名古代書生考中狀元的機率到底有多大

位於江蘇南京的江南貢院

鄉試考中的成為“舉人”,其中第一名為“解元”。鄉試中舉又叫乙榜或乙科,放榜之時正值秋天桂花飄香,也稱為桂榜。放榜之後,還要由巡撫主持鹿鳴宴。

鄉試競爭極為殘酷,淘汰人數比例極高,全國每科透過鄉試錄取的舉人總人數大致都是固定的。成化至嘉靖年間鄉試錄取的總人數大約在1160~1190之間;隆慶之後這一總數有所增加,在1190~1415之間。通常錄取率低於4%。透過鄉試考中舉人,就可以成為候補官員,有資格做官了。例如名臣海瑞只考中舉人,最後官至南京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相當於首都檢察院最高檢察長),官階二品。

會試

考中舉人之後,接下來就可以準備在京城舉行的會試了。非首都地區的考生也不用太擔心,舉人進京赴考,相關的食宿費用和交通工具均由官府提供。

會試考試時間一般在鄉試後第二年的農曆二月,因為在春天,故也稱為春試或者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由進士出身的大學士、尚書以下副都御史以上官員出任主考官。會試時間在二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一共考試三場。考試的內容與鄉試相同。每場考試的試卷收上來以後,首先要由謄錄官謄錄一遍,防止考官辨認出筆跡,在這過程中一些不符合規範的試卷會被淘汰;之後餘下的試卷再經由考官評閱,挑選出優卷寫下評語;最後這些留下的優卷由主考官定奪的名次,於二十九日放榜。

會試錄取數人一直穩定維持在300~400人之間,並且伴隨著時間呈現出參考人數增加、錄取率下降的趨勢。等到放榜當日,如果榜單上有你的名字,那麼你基本上就屬於人中龍鳳,因為會試的平均錄取率約為8%。凡是在榜單上的考生就稱為“貢士”,這時候第一名就稱為“會元”。

殿試

經過會試的篩選還能留下來的精英,就剩下最後的挑戰了——殿試。參加殿試只排名次,不淘汰,這時候你的才學很可能不如你的長相、名字是否好聽這樣的玄學相關的東西起得作用大了,總之一句話,這時候是真的看運氣。

我真的是太難了:一名古代書生考中狀元的機率到底有多大

明奉天殿與清太和殿對比圖

明朝殿試一般於農歷二月十五日在紫禁城的奉天殿(今太和殿)由皇帝本人親自支援。殿試是由武則天創制於神都(洛陽)紫微宮洛城殿。殿試第一名就為平時我們所熟知的“狀元”。

殿試開始時要先經過複試,之後考生先進殿拜見皇帝,再到殿前露天答題。如果天氣惡劣則改到奉天殿東西廊廡下答題。殿試的考試內容只有時政策問。試卷先由讀卷官輪流傳閱,篩選出佳卷若干。最後再由皇帝從這些佳卷之中欽定御批名次,這時候皇帝的個人喜好對於結果的影響就非常大了。

明成祖永樂二十二年殿試時,初擬孫曰恭為狀元,明成祖覺得“曰恭”二字豎行寫在一起像“暴”字,心中不悅。在別卷中看見有個人名叫“邢寬”,甚喜,便道“孫暴不如刑寬”,於是定邢寬為狀元。

我真的是太難了:一名古代書生考中狀元的機率到底有多大

萬曆二十六年狀元趙秉忠的試卷

一甲賜“進士及第”,只有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

二甲稱“進士出身”,約為錄取者的三分之一;

三甲為“同進士出身”,約為錄取者的三分之二。三甲都可以稱為進士。

我真的是太難了:一名古代書生考中狀元的機率到底有多大

一甲三人可以立刻授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二、三甲進士想要授職入官還要再考一次,綜合前後成績,擇優入翰林院為庶吉士,俗稱“點翰林”;其餘分發到各部任主事或者外地任職。

特殊的庶吉士考試

大家可千萬別小看了這個庶吉士考試。庶吉士是明朝出現的一個位於二甲進士地位之上的高階政治和社會群體,是明朝閣臣等高階和重要官員的主要來源之一,明英宗後更是有慣例: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因此庶吉士也被稱為“儲相”,例如萬曆初年內閣首輔張居正在嘉靖二十六年科舉中就以二甲第九名進士授庶吉士。

我真的是太難了:一名古代書生考中狀元的機率到底有多大

《嘉靖二十六年進士登科錄》

想要入閣拜相,實現讀書人“治國平天下”終極理想,進入翰林院成為庶吉士在這個時期是不二的選擇。從永樂二年(1404)到崇禎十六年(1643),明朝一共在51科14938名二、三甲進士中考選出1277名庶吉士,錄取率為8。55%。這一結果相比於之前鄉試、會試的資料而言,其公平性不能與二者相比。表面上庶吉士依然是透過考試的方式選拔,但是這個過程中很容易受到朝廷的控制,朝廷對於合適人才的判定會有很強的傾向性,不完全是自由競爭的結果。

想要成為“狀元”,不但需要極高的天賦,讓自己能夠從茫茫學子中間脫穎而出,在最後一道關時還需要那麼一些運氣。

我真的是太難了:一名古代書生考中狀元的機率到底有多大

整個明朝一共誕生了89位狀元,一共錄取進士則有24599名,舉人大約102390餘名。成化至嘉靖年間(1465-1566)全國生員大約在25萬至35萬左右,在隆慶(1567-1572)以後的中後期生員數量大約在35萬至50萬左右,沒有考上生員資格的讀書人數量更是數不勝數。不要說考取狀元,能夠考上進士,甚至舉人就已經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了。

在這樣可以稱為“地獄”模式的考試下,仍然還有人能夠“三元及第”,甚至是“連中三元”。

“三元及第”,即解元、會元、狀元,需要考試在鄉試、會試、殿試中同時取得第一名;

“連中三元”,在三元及第的基礎上,在同一屆恩科的鄉試、會試、殿試均獲得第一名。

我真的是太難了:一名古代書生考中狀元的機率到底有多大

整個科舉時代,僅有18人達成了“三元及第”的成就(不同的記錄版本數字略有出入),平均需要將近八十年才有一人能夠三元及第,可謂鳳毛麟角,機率極低。

當然也是存在著天選之子、“文曲星下凡”的神人。明朝初年的黃觀(1364-1402),他在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均考取第一名,一口氣全部考完,年僅27歲,是明朝第一位“連中三元”者。當時縣試、府試、院試第一名通稱為“案首”,所以黃觀也被叫作“六首狀元”,古往今來僅此一人,可謂是“狀元中的狀元”。

參考資料

文中相關統計資料來自:《明代科舉各級考試的規模及其錄取率》,郭培貴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