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清朝一無賴,為了霸佔兒媳,僱人嫁禍兒子,乾隆:把無賴兒子閹了

導讀:清朝乾隆年間,在陝西山陽縣城(今陝西省商洛市山陽縣),有一個叫做趙成的無賴,此人素來作惡多端,年老之後,更是變本加厲。趙成一次醉酒後,趁著酒勁兒調戲自己兒媳婦王氏,王氏自然不從,趙成居然拔出刀來威脅兒媳,最終兒媳王氏“不得已從之”。

但是在王氏的內心,是很討厭趙成的,為了遠離這個有悖人倫的混賬公爹,她和丈夫,也就是趙成的兒子趙友諒商量了一下,兩人決定離開家,搬到遠方親戚家去住。

王氏有個親戚名叫牛廷輝,住在離趙成家三十里外的一個村子裡面。王氏和丈夫趙友諒收拾了行李,來到牛廷輝家所在的村子。夫妻倆為了不打擾牛家人,自己在牛廷輝家對面山上修建了一所房子,這樣彼此能有個照應,而且互不影響。

清朝一無賴,為了霸佔兒媳,僱人嫁禍兒子,乾隆:把無賴兒子閹了

兩口子在新家才住了一個多月,這邊趙成就追過來了。趙成這次來自然不是思念兒子,而是依然對王氏有企圖,他帶著一些糕點食物,來到牛廷輝家,說是要拜訪牛廷輝,牛廷輝不知就裡,盛情款待了趙成。趙成吃飽喝足,又去看了兒子兒媳的新家,他本想再次非禮王氏,可是礙著兒子趙友諒在身邊,不敢妄動,於是悻悻地離開了。

趙成離開之後,思前想後,決定設計把兒子趙友諒殺掉,然後獨自霸佔王氏。於是他找到了鄰居孫四。書中暗表,孫四是個身材魁梧,滿臉橫肉的兇惡之人,很多人都怕他,他和趙成是臭味相投。趙成對孫四說:“兄弟,哥哥找你辦個事,你幫我把牛廷輝殺了,然後嫁禍給我兒子趙友諒,我先給你十兩銀子做定金。”

清朝一無賴,為了霸佔兒媳,僱人嫁禍兒子,乾隆:把無賴兒子閹了

孫四聽了,眉頭一皺,拒絕說:“這種昧良心的事我不幹,牛廷輝與我無冤無仇,我何必殺他?再說趙友諒可是你親兒子,虎毒還不食子呢。”趙成見孫四這樣說,就湊近孫四說:“兄弟,我兒媳王氏貌美如花,事成之後,我兒子蹲了死囚牢,我把兒媳婦許配給你受用;還有殺了牛廷輝之後,牛家的財產都歸你,你得到的可不只十兩銀子啊,你意下如何?”孫四聽了,眉開眼笑,說:“包在我身上!”

當天晚上,孫四和趙成手持利刃,來到牛廷輝家,將牛廷輝一家老小五口人殺了個乾淨,然後把牛家財物擄掠一空。第二天,兩人前去縣衙報官,說是趙友諒殺了牛廷輝一家。當時的縣令名叫路學宏,他接案後,派人去捉拿趙友諒;趙友諒得知牛廷輝一家被殺,又從鄰居處得知父親誣告自己,驚慌之下,逃到了山裡躲藏了起來。但是最終趙友諒還是被捕快給捕獲了。

清朝一無賴,為了霸佔兒媳,僱人嫁禍兒子,乾隆:把無賴兒子閹了

縣令當即對趙友諒用刑,趙友諒心知牛廷輝是父親所殺,但是他是個孝子,不忍心舉報父親,但是他又熬不過酷刑,就招認牛廷輝是自己所殺。不過,孫四殺害牛廷輝之後,把刀帶了回家,因此現場沒有遺留兇器。

縣令為了結案,就讓趙友諒交待兇器下落,趙友諒本來就沒有殺人,只能胡亂說個地方,衙役們自然是找不到兇器。因此,趙友諒雖然被押入大牢並且自己招供殺人,但是由於證據不足,只能暫時押在大牢裡。

得知兒子趙友諒被抓入死囚牢之後,趙成心花怒放,居然在家裡唱起了小曲兒,王氏聽見公公謀害丈夫還唱歌,不由得怒氣勃發,對趙成破口大罵:“俗話說虎毒不食子,你自己殺了人,卻嫁禍給兒子,現在你兒子即將被問斬,你卻快活唱曲兒,老天爺也不會饒過你!”

清朝一無賴,為了霸佔兒媳,僱人嫁禍兒子,乾隆:把無賴兒子閹了

興高采烈的趙成,被兒媳婦一頓臭罵,頓時面紅耳赤。說來也巧,此時一個捕快正要來趙家問詢趙友諒的情況,無意中聽到了王氏的話,於是立刻回去稟告給縣令。縣令馬上將趙成抓捕到案,趙成死鴨子嘴硬,就是不肯招供,縣令見狀,派人用毒煙燻趙成的鼻孔,趙成忍受不了,只好老實交待了為了霸佔王氏,夥同孫四,殺害牛廷輝一家五口的事情。

根據《大清律例》相關條款規定:殺死一家五人者,亦須一家五人抵償。也就是說殺了五個人,需要用自己家五個人來償命。不過趙成家就三口人,除了他就是兒子趙友諒和兒媳王氏,這兩人都是無辜的。於是陝西巡撫和按察使將此事詳細上奏給乾隆皇帝,說趙友諒是個大孝子,希望皇上可以網開一面,法外開恩。

清朝一無賴,為了霸佔兒媳,僱人嫁禍兒子,乾隆:把無賴兒子閹了

乾隆看過奏章之後,給了回覆,乾隆的上諭說:“趙友諒情似可憫,然趙成兇惡已極,此等豈可使之有後。趙成著凌遲處死,其子友諒可加宮刑,百日滿後,充發黑龍江。”乾隆的意思是,趙友諒的確無辜,但是他父親趙成太不是東西,不配有後代。所以要把趙成凌遲處死,再把趙友諒給閹割了,讓趙成絕後,等趙友諒傷勢恢復後,把他發配到黑龍江充軍吧。

依據現在的法律來看,趙成殺人自然是死有餘辜,但是趙友諒絕對是無辜的,他妻子被趙成羞辱,為了孝順父親,他寧願背下死罪,如今真相大白了,他卻被施加宮刑,還要被髮配到黑龍江,他比竇娥都冤啊,乾隆皇帝這個案子判決的真是太奇葩了。對此案大家有何看法,不妨說來聽聽!

參考資料:《子不語》《清人說薈》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