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上海歷史文化名人|方孝孺遺胤怎樣輾轉至上海隱居與繁衍

上海歷史文化名人|方孝孺遺胤怎樣輾轉至上海隱居與繁衍

2022年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方孝孺殉國620年。方孝孺生於寧海,殉節於南京,其幼子為多位義士所救,輾轉至上海奉賢隱居,至今已繁衍生息20多代。

「忠德傳承隱奉賢」

在上海奉賢周家港小河的北岸,有一個“方家祠堂”。它還有一個更正式的名字,叫“方正學公祠”。方正學即方孝孺,其思想涉及政治、經濟、法學、理學、文學、史學、教育等諸多方面,被黃宗羲稱為“有明之學祖”,甚至比肩朱子,“蓋千載一人也”。

方孝孺的故里在寧海,他的公祠卻坐落於上海奉賢,這與一件驚世慘案有關——因拒絕為朱棣草擬即位詔書,方孝孺被施以極刑,並誅及十族。

方孝孺遇難後,時任寧海縣尉的魏澤決意效仿“程嬰救孤”義舉,冒著生命危險,為方孝孺護住血脈。魏澤曾任刑部尚書,因鐵面無私、秉公執法,得罪了權貴,被貶為寧海縣尉。在方家族人滿門抄斬的密令尚未到達時,魏澤乘夜將方孝孺的幼子方中憲救出匿藏。

當時,台州秀才餘學夔也欲救方孝孺遺孤而假裝瘋癲來到寧海,兩次在街頭攔截魏澤唱歌。魏澤會其意,便將方中憲及事先寫好的託付密信等交給了對方。餘學夔喬裝成漁民,帶著方中憲從海路逃亡,輾轉數月後抵達松江府青村(今上海奉賢區域),請方孝孺的門生俞允收留方中憲。

俞允一口應承,將方中憲留於自己家中,後為掩人耳目改其名為餘德宗,並將養女嫁給其為妻,對外稱入贅女婿。自此,方孝孺後裔在上海隱居。

明神宗朱翊鈞即位後,下令祀建文諸臣,有裔者恤錄,後又革除諸臣罪名。萬曆三十六年,南京提學御史楊廷筠在認定餘德宗為方孝孺嫡系且繁衍至200多人後,允許後裔複姓方。

天啟二年,方孝孺十世孫方忠奕入京參加貢生考試,並上書明熹宗朱由校,請求正式為方孝孺恢復名譽。皇帝因而下旨:“方孝孺忠節持著,既有遺胤,準與練子寧一體恤錄。”

方中憲改名餘德宗後,“為人謙虛謹慎,教書為生。晚年改名憶椿,以示不忘生父”。俞允還為餘德宗題寫堂名“有成堂”,寓意“正道多助乃有後,中道復興必有成”。

從餘德宗開始,方孝孺所秉持的“慨然以經世載物為心”“恆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等積極入世、學究真理的思想,也在上海生根發芽,不斷浸潤這片江南沃土的文化風骨。

方孝孺在上海的後人中,也不乏有志之士:方忠奕在張獻忠進犯四川時,守城而死;二十二世孫方廉佐的大女兒方秀英成為中共地下聯絡員,義無反顧地為革命事業貢獻力量。

「千秋正學鑄初心」

在學術上,方孝孺十分注重對歷史的研究探討。他認為,史學家寫史,不僅要直書,還必須對歷史作出道德判斷,即超越一時已成事實之是非,超越具體的個別時代,以相對恆常的正義之道德標準去裁量歷史,對歷史作出嚴正的道德評判,針砭罪惡,褒揚善行,使後來者有所遵循,引導歷史向善的方向發展。

假若寫史者屈從於既成的歷史事實,以歷史的結果作為道德評判的價值歸依,必然會形成“存在就是合理”“勝者王侯敗者賊”的理論偏頗,史學也必然隨之失去應有的主持正義的立場,而只會隨風飄擺,只知塗脂抹粉。

上海歷史文化名人|方孝孺遺胤怎樣輾轉至上海隱居與繁衍

方孝孺一生主要是在講學、著述中度過。朱元璋在位時,雖三次召見方孝孺,卻並未重用他。只是在群臣的一再推薦下,才授予一個漢中府學教授的職務。

但是,朱元璋託孤之時,居然“遺令先召孝孺”。因此,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後便召方孝孺立刻進京。由此,方孝孺成為建文帝身邊的重臣,儼然“一代帝師”。建文帝不僅在讀書有疑問時召其講解,而且凡國家大事常命方孝孺批答。

方孝孺也積極嘗試以自己的知識、政治理想影響和改造社會。他認為,君主最基本的職責是養民,治國的根本法是“均平”。他推行井田制,藏富於民,重用人才,慎選治國理民之吏,主張仁義為基、輔以法治等。

方孝孺的正氣精神一直鼓舞著後人,其“克己復禮,言傳身教”的家風也得到了後世認可。他的影響遍及江南各地,讓上海文化、江南文化增添了深厚剛烈的底色。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