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清朝前期可以出海經商,後期卻為何閉關鎖國?只因這一件小事…

康熙做為清朝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在他長達六十餘年的權力生涯中穩定了社會統一了全國,讓當時的百姓不再處於戰火之中,雖然他也有文字獄的弊政,然而他的功績是無法磨滅的。

清朝前期可以出海經商,後期卻為何閉關鎖國?只因這一件小事…

康熙戎裝像

不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晚年的康熙也是犯了年老之人不該有的通病—過於仁慈,不想多事兒,晚年的康熙實行的都是仁政,康熙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晚年就沒有太過於實行苛政,甚至縱容貪官汙吏。禍不單行,有這麼一件事情,康熙帝的決策失誤,給乾隆朝埋下了一個禍根。要知道,乾隆是奉自己的爺爺為偶像的,乾隆朝的很多政策都源於康熙。

在康熙皇帝平定了三藩叛亂、收復了臺灣,徹底消滅了抗清勢力,就把當年的遷界禁海令給廢除,開放了四個港口讓人們出去做生意,這個生意一做就是幾十年。到了康熙晚年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而正是這個事情的錯誤處理,導致康熙頒佈了閉關鎖國的國策,將中華大地陷入了孤島。

清朝前期可以出海經商,後期卻為何閉關鎖國?只因這一件小事…

當時西方的港口情景

開放港口的時候,商人張元隆透過跟官府勾結,用官船運送大米,往海外走私,這個情況被在江南做官的張伯行發現,懷疑他們有資助海外反清勢力的嫌疑,一紙奏摺就把這個情況報告給了康熙,當時康熙沒有太在意(此時的康熙正在為立褚的事情頭疼),張伯行就擅自抓了張元隆等人,進行嚴刑逼供,結果沒問出來,十幾個人還被他審死了,這事兒就鬧到了康熙那裡。

康熙最後做出的結果是判張伯行斬監侯(緩期執行死刑),我們前面提到康熙晚年實行仁政,考慮到張伯行是被他欽點的天下第一清官,所以不能殺他,一來是百姓不同意,二來是這樣做以後誰還敢給自己辦事,康熙決定把張伯行調到自己身邊。這件事結束之後,康熙覺得大米走私問題,是應該好好管控一下了。

清朝前期可以出海經商,後期卻為何閉關鎖國?只因這一件小事…

於是康熙就採納了張伯行關於大米走私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大米出口給外國人導致大量白銀流入中國,導致通貨膨脹,米價上漲,百姓吃飯的成本就貴了,萬一以後吃不起飯造反怎麼辦(簡直是荒謬),於是康熙在他五十五年的時候決定關閉了南洋貿易,禁止人們出海做生意,但是外國人還可以來中國做生意,而且還針對走私大米給出了非常嚴格的刑罰。後來乾隆的做法更加的過分。

到了乾隆時期,如果誰膽敢走私大米,立即處死,等到乾隆中期,乾隆直接就把康熙禁止中國人出國做生意但外國人任然可以來中國做生意改為了:禁止中外貿易,關閉了所有的通商口岸,只授權給廣州十三行代表政府做生意。

清朝前期可以出海經商,後期卻為何閉關鎖國?只因這一件小事…

廣州十三行

清王朝的閉關鎖國正式就開始,這個決定嚴重影響了華夏的發展,一直到英國人開始用鴉片毒害中國人,發動了鴉片戰爭,清政府才被迫又打開了通商大門,康熙帝當年的一個錯誤舉動,讓乾隆學了過去,直接就導致了清朝的沒落。三人行自有我師,乾隆沒有正確吸收前朝的政策,而是以不理性的崇敬去全盤接受,不得不讓我們深思。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