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貢生在科舉時代屬於什麼級別,為何同是貢生又有許多名目?

在明清的科舉史料中,經常會出現“貢生”這一詞彙。貢生的本意,是從各地府、州、縣學選取優秀生員貢入京師,在國子監肄業,以備國家選用。不過,貢生的名目繁多,具體分為五種:歲貢、恩貢、拔貢、優貢、副貢,合稱“五貢”。

貢生在科舉時代屬於什麼級別,為何同是貢生又有許多名目?

歲貢,是靠年頭熬出來的。秀才進入官學學習後,如果十年還沒有中舉,便有資格成為歲貢。只不過各地歲貢的名額十分有限,需要排隊候缺,因此又叫“挨貢”。

《儒林外史》中有位鄉紳叫嚴大位,書中直呼為“嚴貢生”,他便是歲貢出身。他自我介紹說:“去歲宗師(分管一省教育的長官學政)案臨、幸叨歲薦。”然而他的學識和文筆,受到兩位遠親的質疑。王德、王仁也是入學的秀才,王仁問王德:“他家大老(指嚴貢生)那宗筆下,怎麼會補起廩來的?”王德解釋說:“這是三十年前的話,那是宗師都是御史出來,知道什麼文章!”言外之意,就是看不起嚴貢生的文章。

貢生在科舉時代屬於什麼級別,為何同是貢生又有許多名目?

《醒世姻緣傳》中的晁思孝也是“連科不中,剛剛捱得歲貢出門”。一個“挨”字,寫進其間辛酸。此外,狄員外的親家薛教授也是歲貢,“十七歲補了廩,四十四歲出了貢”,竟也捱了二十七年。顯然,歲貢帶有安慰性質,是朝廷的一種榮譽行獎勵。

恩貢,則是國家慶典、皇帝登基之年頒佈恩詔,地方學校因此多了一次推舉貢生的機會。由此出貢者稱恩貢。恩貢生有個特殊待遇:即使本人犯了罪,這個頭銜也是不能剝奪的,因為那是皇帝欽點的。

貢生在科舉時代屬於什麼級別,為何同是貢生又有許多名目?

拔貢、優貢,是從各級學校選拔出類拔萃者,貢入國子監。優貢跟拔貢並無本質區別,也遵循擇優推舉的原則。不同的是,拔貢十二年選拔一次,而優貢則是三年選拔一次,是在學政任滿之前舉行。先由府、州、縣學推薦廩生中的優秀者,經學政統一考核,推為優貢。但名額不多,大省才有五六名,小省只有一二名。《儒林外史》中匡超便是優貢,他在杭州聽說學政案臨,於是趕回老家溫州應歲考,結果被錄取在一等第一。

副貢,是指副榜舉人貢入太學者。副榜舉人也是科舉制中一個名稱概念,鄉試發榜時,中榜舉人為正榜,而那些成績不錯但沒有上榜的,朝廷為了鼓勵他們再接再厲,就給了一個副榜,但他們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舉人,不能參加會試,但有資格到國子監讀書,這些人就稱為副貢。

貢生在科舉時代屬於什麼級別,為何同是貢生又有許多名目?

以上介紹的歲貢、恩貢、拔貢、優貢、副貢在科舉時代屬於正途出生,在清初時期,這些人如果運氣好是可以入仕的,而且從清代的史料中可以發現,貢生出仕者不乏其人。

建立貢生制度的初衷,是解決學校生員的積壓問題,為那些鄉試不第的生員開闢一條入仕之路。貢生入國子監肄業,經考核便可補官,但多半出任教職,當個教諭、訓導之類的學官,當然,有門路的可以當個知縣。

貢生在科舉時代屬於什麼級別,為何同是貢生又有許多名目?

貢生相比較生員(秀才)而言是有不少好處的,一是可以擺脫學校拘束,不用參加歲考;二是可以在門前掛匾,豎旗杆。貢生掛匾、豎旗杆是一種政治特權,可以凸顯與一般民人的地位等級。而且又是斂財的好機會。上面說到《儒林外史》中那個嚴貢生,便藉此大發其財,光是賀禮就收了不少銀子。

科舉時代,能中舉人、進士的畢竟是極少數。一個讀書人入學,由附生補為增生,再補廩生,進而出貢,這也算是不錯的結局。歷史上,一些貢生出身的讀書人,不乏做出成績、名揚後世者。

貢生在科舉時代屬於什麼級別,為何同是貢生又有許多名目?

如《西遊記》作者吳承恩、“三言”的編撰者馮夢龍、《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都是歲貢生。這些秀才出身的出貢者,擺脫了學校的約束,讓他們獲得了大把的空閒時間,可以自由支配,這才成就了他們的文學地位。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