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半生明君的孫權,為何晚年性情大變?君臣、家庭以及對死亡的恐懼

孫權晚年性情大變,主要是連續發生的幾件大事,對他的打擊實在太大。具體說就是朝臣關係、家庭關係,晚年孫權都處理得一塌糊塗。而且,這些事情都不是孤立的,其中存在著密切的聯絡。不好的事情接連發生,而且期間還有連鎖關係。所以,孫權就被搞得精疲力盡,到最後只能“丟下江山含恨去,金陵王氣黯然收”。

半生明君的孫權,為何晚年性情大變?君臣、家庭以及對死亡的恐懼

01。半世明君的孫權,真得很厲害

孫權前半生,可以說一直是在做正確的事情,而且做得非常漂亮。赤壁之戰前不說,單看對魏蜀關係的荊州捭闔。

趁著關羽北伐,孫權派呂蒙一戰下荊州。可以說,這是在博弈均衡態下,最大的一次兼併戰爭。

半生明君的孫權,為何晚年性情大變?君臣、家庭以及對死亡的恐懼

什麼叫博弈均衡態?

漢末亂世的大混戰,就是一種不均衡。諸侯之間的實力不一樣、地盤不一樣,關鍵是採取的策略也不一樣。所以,這裡面到處都是低垂的果實。

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徵,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

你還在小確幸的時候,人家卻在苦練武功,就是要消滅你。而在這種局面下,就一定是弱肉強食而適者生存。所以,曹操這個郡級諸侯兼併了北方的一眾州級諸侯;孫策、孫權兩兄弟從袁術的小弟打成了江東大哥;而劉備則更厲害,白手起家竟然跨荊、益二州而治。

半生明君的孫權,為何晚年性情大變?君臣、家庭以及對死亡的恐懼

但是,到了三國,天下就進入到了一種均衡態。而且在這個均衡態下,已經沒了傻子,大家都採取了最強策略,那就是整軍備戰。在博弈均衡態下,根本就沒有低垂的果實可摘。你這時候再想兼併一州、一郡,甚至一縣,都是不可能的。一個原因是你面對的對手都是強者,除了魏蜀吳沒有小諸侯;另一個原因是你面對的對手都不是傻子,你敢下死手、人家也是拼命三郎。

但是,就是在這個局面下,孫權硬是把荊州從劉備手中搶了過來。自此之後,三國均衡態下就再也沒有發生過這種大事情。諸葛亮窮其一生搞北伐,不僅佔不了關中,甚至連隴右也拿不下。諸葛亮是如此,曹魏和東吳也是如此。不是因為自己的能力變差了,也不是因為敵人突然聰明瞭,而是博弈在這裡靜止了,再怎麼努力也無濟於事。

拿到荊州之後呢?拿到荊州之後,孫權透過夷陵之戰讓劉備集團徹底接受了失荊州這個既成事實。然後,繼續修好蜀漢、對抗曹魏。所以,不看別的,單就荊州一事而論,孫權就絕對是個捭闔高手。

02。三國捭闔外的幾件大事,真得很糟糕

除了魏蜀吳三國,這個天下還有別的故事。三國是博弈均衡,所以即便付出百倍的努力也無濟於事。那就在均衡之外尋找不均衡的地方。於是,孫權的目光鎖定在了一南一北兩個地方。

一個是南端的夷州,即今天的寶島臺灣。孫權派出萬人船隊出訪夷州,說是出訪但實際就是軍事殖民。雖然看似很風光,但成本和收益完全不成比例,勞民傷財出訪夷洲,除了掠奪了幾千人口,真得沒啥收穫。原因是夷州這地方太窮。

半生明君的孫權,為何晚年性情大變?君臣、家庭以及對死亡的恐懼

另一個是北端的遼東,這裡有個大軍閥公孫淵。孫權也是派了萬人船隊,又是派出使節又是冊封公孫淵為王,當然還送了不少禮物。結果公孫淵卻是徹底地把孫權給玩了,禮物收下、使節斬首,然後還把首級送給曹魏買好。

公孫淵之事對孫權打擊很大,東吳甚至都準備出兵十萬,北伐遼東了。但後來因為群臣堅決反對,所以出兵遼東沒能成行。

半生明君的孫權,為何晚年性情大變?君臣、家庭以及對死亡的恐懼

這是對外捭闔,極為失敗。但還有對內的問題,主要是設定中書校事而引發的群臣不滿。所謂中書,就是皇帝秘書機構;所謂校事,就是監察國事。所以,合在一起就是皇帝派出監察百官的眼睛兼打手,頗有一點兒錦衣衛的意思。但是,這個職位上的人幹活太賣力,直接導致群臣和皇帝的對立,朝堂風氣也迅速惡化。

但是,朝堂的事情還沒弄明白,孫權的家務事又起了大風波。太子孫登死後,三子孫和被立為太子,而四子孫霸也被立為魯王。然後,這兩個兒子就圍繞皇位開始了明爭暗鬥。而群臣也立即各自站隊,一夥是太子黨、一夥是魯王黨。二宮相鬥,即將出現的結果就是太子完敗而魯王獲勝。但是在小媳婦潘皇后的挑唆下,魯王獲勝也只是曇花一現。最後的結果竟是太子被廢、魯王賜死。

這個小媳婦潘皇后,原本是罪臣之女,後被髮配到織室服苦役。在織室被孫權看上了,而且還被立為皇后。步夫人死後被追贈為皇后,在這之後,孫權的皇后一直就空置著。即便三子孫和被立為太子,其母王夫人也沒有母憑子貴、當上皇后。

半生明君的孫權,為何晚年性情大變?君臣、家庭以及對死亡的恐懼

潘氏,這個織室女竟能當上皇后。自然是因為長得風華絕代、魅得無與倫比。所以,晚年的孫權就在潘皇后身上拼命釋放精力。但是,能夠讓六宮粉黛無顏色,光靠臉蛋和身材肯定不行,工於心計是難免的。而潘皇后不僅工於心計而且待人極為狠辣,尤其是對待宮女們,當真是要多狠辣有多狠辣。所以,後來竟然引發宮女“造反”,把這個東吳第一美女給弄死了。這件事對孫權的打擊就更大了。

03。最要命的是這幾件事相互關聯,孫權被徹底搞到崩潰

求訪夷州以及遼東公孫淵一事,群臣都是極力反對的,為首的就是名將陸遜。但是,反對沒用,因為老大是孫權,而孫權就要這麼幹。但是,乾的結果卻是夷州得不償失、遼東受辱公孫。

明清才是皇權專制,而明清之前,皇帝的權力和威望根本就不能達到專制的程度。尤其是三國這樣的時代,皇帝一定要看群臣的臉色、照顧百官的情緒。因為群臣都是世代豪族,這些人沒有一個是好欺負的。孫權不聽勸諫、一意孤行,結果把國家搞成這個樣子,所以捱罵是肯定的。

半生明君的孫權,為何晚年性情大變?君臣、家庭以及對死亡的恐懼

但是,大半生一帆風順的孫權,不僅受不了這種挫折,也受不了群臣的各種含沙射影。於是,才設立了中書校事這麼個職位,說是監督百官和政務,實際就是對這些不聽話的大臣進行打壓。在中書校事呂夷被處死後,孫權打壓群臣的努力也算是白廢了,反倒自己被打壓了。所以,即便呂夷被處死,君臣之間的關係不僅沒有和睦起來,反而越來越不好。

國事還沒處理好,家事就又鬧騰了起來。二宮相爭,直接導致朝堂黨爭。而潘皇后這個美若天仙、心如蛇蠍的女人,也摻和了進來。同時,還有一個堅定站隊魯王的長公主孫魯班。多方勢力攪和在一起,就把二宮相爭變成了一幕人間悲劇:太子孫和的母親王夫人被孫權痛斥一番後,憂燜而死;沒了母親的支援,太子孫和也就難逃被廢的命運;但是魯王也沒能得償所願,被孫權直接賜死了。

一個兒子被廢、一個兒子賜死,還順帶死了一個陪伴半生的媳婦,這對孫權的打擊實在太大了。但是,接下來潘皇后被宮女勒死,這件事的打擊就更大了。老皇帝好不容易喜歡上一個女人,結果竟被宮女給弄死了。

這些事接連發生而且還關聯在一起,任憑誰也扛不住了,孫權徹底被搞崩潰了。但最讓孫權恐懼的還是與日俱增的死亡恐懼。

半生明君的孫權,為何晚年性情大變?君臣、家庭以及對死亡的恐懼

同為三國英雄和蓋世雄主,曹操和劉備在面對死亡這件事上,要遠比孫權豁達得多。曹操臨死之前就留下了遺囑,把身後之事安排得極為妥當,朝中事、家務事一樣不落。劉備則更是豁達,“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

但是,孫權卻與這兩個對手“英雄所見”不同。垂暮之年,竟然搞起了求仙,學習秦始皇和漢武帝。但是,仙人畢竟救不了他,因為所謂的神仙都是假神仙。公元252年4月25日,垂死之際,孫權突然迴光返照,急匆匆地召來諸葛恪、孫弘、滕胤、呂據、孫峻等五位大臣託付身後事。

但是,這個託孤之事因為太匆忙,所以在孫權死後,五位輔政大臣率先幹了起來。等這五個人殺得一個不剩,小兒子孫亮也長大了,又再接著殺。所以,孫權之後的東吳,就是臣相殺、君殺臣、臣廢君,刀光劍影、腥風血雨。而這一切可能都是孫權後半生種下的惡果。

孫權晚年性情大變,主要原因是兩個關係始終處理不好。一個是君臣關係、一個是家庭關係。君臣關係源自於對公孫淵的捭闔失敗,臣疑君而君疑臣。家庭關係主要是二宮相鬥引發的宮廷悲劇。如果再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對死亡的恐懼,導致孫權無法妥善安排好身後之事情。

身後之事安排得如此不堪,也跟君臣關係和家庭關係導致的惡果關聯甚大。君臣關係惡化,孫權選不出可信任的名臣名將;家庭關係悲劇,導致孫和與孫霸這兩個成年子嗣不能繼位。這些都為輔政相殺埋下了種子。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