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秦戰國為何能打遍六國:天時、地利與人和

秦戰國為何能打遍六國:天時、地利與人和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一同品味歷史、感悟思辨。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這是亞聖孟子關於攻城戰鬥的經驗總結,後世竟成了論述天下大勢的戰略根據。

天時、地利、人和,成了一種解釋框架。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使用了這個解釋框架。

秦戰國為何能打遍六國:天時、地利與人和

那麼,這個解釋框架靠譜嗎?

可以說,沒有絕對靠譜的解釋框架或分析模型。

世界是複雜的,任何一臺計算機都不能窮盡所有資料來解釋和預測世界。

所以,必須把複雜的世界框架化和模型化,這樣才能認識得了、解釋得了,也預測得了複雜世界。

至於存在多大程度的切合,僅是一個洞穴隱喻套著另一個洞穴隱喻而已。

這裡就用“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分析模型,來解釋一下秦戰國為何能夠一統天下。

地利

這個優勢很重要,可以算作統一天下的必要條件,缺之不可。

七大戰國,最可能統一天下的,分別是:最強的秦國、最大的楚國以及最富的齊國。

為什麼是這三個?

秦戰國為何能打遍六國:天時、地利與人和

因為除了最強、最大以及最富的獨特性外,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地利。

最大的楚國有足夠的戰略縱深,楚戰國橫行了整個春秋時代,原因無他:我就是地方大,即便你能打敗我、也滅不了我,接著就是我來耗死你。

最富的齊國背靠大海,作擁魚鹽之利,人口眾多、商業發達、文化繁榮,所以在齊桓公時代能稱霸、在齊威王時代能稱雄,無論春秋還是戰國,齊國都是第一流的強國。

這就是地利。

同樣是變法強國,魏國最早、韓國次之,為什麼他們的強盛僅是曇花一現,為什麼就不能持續下去?

除了自身因素外,還有一個關鍵的外部因素:那就是別的國家不能讓你太強大。

所以,魏國打殘了變法漸強的韓國、齊國打殘了變法已強的魏國,變法圖強是你的選擇,而別人的選擇是不讓你太強。

秦戰國為何能打遍六國:天時、地利與人和

秦國就不一樣了,它有著得天獨厚的地利優勢。

一個是控制了交通要道,而且是天下的交通要道。

扼守四大秦關,秦戰國就可以進可攻、退可守。這是韓國和魏國所比不了的。

尤其是函谷關,可謂戰國第一雄關,任憑六國各種合縱來戰,函谷關就是不動如山,六國軍隊始終難以踏入秦國本土。

秦戰國為何能打遍六國:天時、地利與人和

第二個是坐擁千里關中,關起門來搞建設。

關中平原是要糧有糧、要人有人,只要自己不折騰,富庶是輕而易舉的。

最早富庶的是中原地區,次之便是關中地區,再次就是河北地區,而長江中下游領域要富庶起來,得等到五代十國之後。

而關中正式富庶起來,這得說是秦人的功勞。

第三個是掌握戰馬這種重要的戰略資源

打仗得靠戰馬,不管是戰車還是騎兵,都得需要戰馬,一匹馬能頂四個奴隸,可見馬比人還值錢。

即便是步兵,前線衝鋒不用馬匹,但運輸物資也得需要馬匹啊。

在戰國時代,甚至整個冷兵器時代,馬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

秦戰國為何能打遍六國:天時、地利與人和

而關中秦地與西戎、北狄交界,以糧換馬、以器物換馬,甚至直接養馬,都可以,這是一個極大的優勢。

人和

孟子所謂的人和,其繼續往底層挖掘便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夫子要落實到德政王道的層面。

其實,要實現人和,制度會更有力量。

秦戰國為何能打遍六國:天時、地利與人和

秦戰國能夠以最高的效率集中全部的人力和物力資源,與其他戰國進行博弈較量。

而這個最有效率的運作方式,就是商鞅變法之後的集權治國。

與其說是法治,倒不如說是集權,因為法治是為集權、特別是君主集權所服務的。

戰國戰爭,與春秋的貴族戰爭不一樣,與古希臘的城邦戰爭也不一樣,完全是不同性質的戰爭,不是打服為止而是滅國為止,是赤裸裸而又殘酷非常的零和博弈。

秦戰國為何能打遍六國:天時、地利與人和

所以,什麼仁義道德、什麼外互動質,統統沒用。

甚至,兵法韜略都得靠邊站,根本就是用實力、用戰爭資源、用組織戰爭的能力來說話。

而秦戰國恰恰發揚放大了法家思想,把整個秦國打造成了一部戰爭機器。

而且這部戰爭機器是從上到下的完美運作:老百姓,要麼耕地生產糧食,要麼打仗賺取爵位;文官武將,要麼治理郡縣,要麼攻城略地;即便是贏秦貴族,沒有戰功也不能拜授爵位。

秦戰國為何能打遍六國:天時、地利與人和

同樣是一百萬人口,秦國是40萬人種糧食,60萬人去打仗,而別的國家卻是50萬人種糧食,20萬人去經商發財、20萬人坐享其成,也就派出10萬人去打仗。

這個資料是我臆測的,但形有偏差而神卻一致。

所以,秦戰國可以一打六,其他戰國加起來都不是對手。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長平之戰。

別把趙國戰敗全歸罪給紙上談兵的趙括,趙括擔不起這個大罪名。

秦戰國為何能打遍六國:天時、地利與人和

先不說國土面積、人口數量,秦國能碾壓趙國。

就說戰場較量:秦軍戰力也是碾壓趙軍,原因很簡單,人家是追打到你們趙國家門口了,這肯定是碾壓了;秦軍越國征戰,趙國以逸待勞,人數和戰力勉強對等,但是後勤物資呢?

趙國必須得決戰,因為趙國已經無法繼續供養幾十萬大軍連年持久了。

而秦國呢?

秦昭襄王親赴河內郡,然後釋出詔令:河內郡全郡百姓,賜爵一級;15歲以上的年輕人全動員起來,幫著輸送糧食物資。

秦戰國為何能打遍六國:天時、地利與人和

一個是制度效率:賜爵一級,整個郡的百姓,這個制度,趙國能運作起來嗎?

另一個是動員能力:河內郡15歲以上的,幾乎是一個郡的人全動員起來了,去幹啥?

不是去打仗,打仗用關中秦兵或其他郡縣的部隊;也不是去種糧食、造弓箭,糧食和弓箭自有其他郡縣提供。

你們河內郡只管搞運輸:運糧食、運物資。

這種強大戰爭組織能力,不要說趙國,就是其他戰國,哪個敢與爭鋒?

天時

孟子的天時,要理解為形勢,佔得了先機和強勢。

這裡把天時理解為運氣,打仗得看天氣、成功得看運氣。

所以,天時就是運氣,但運氣太抽象和籠統,需要具體到某個落腳點。

秦戰國為何能打遍六國:天時、地利與人和

而秦國的運氣就是朝堂穩定。

集權制,能夠發揮威力,有一個最要命的關鍵就是朝堂得穩定。

所謂如身使臂、如臂使指,你得先有一個穩定的中央。

而恰恰就是戰國征伐的這上百年的時間,秦國朝堂就是出奇的穩定,雖然有波折,但沒有大波折。

楚國也很有實力,但是就看楚國那幾個君主吧,說他們沒腦子都不過分,首都都遷了好幾次,這種朝堂政局,自保尚且不能,就別說出來逐鹿中原了。

我們可以說這是秦戰國的幸運。

但是要成功、要勝利,誰又能拒絕幸運呢?

秦戰國為何能打遍六國:天時、地利與人和

沒有幸運女神的關注,其他一切全都白扯。

秦孝公商鞅變法,秦惠文王定巴蜀而始連橫,秦昭襄王打殘了除齊燕之外的全部戰國,連楚國都打得遷都。

秦孝公24年,秦惠文王27年,最可怕的親昭襄王是56年,加起來基本上有100多年,秦戰國都是強君雄主主政。

還有始皇帝的36年,就是在這期間實現了滅國統一。

秦戰國為何能打遍六國:天時、地利與人和

這個優勢是其他六國沒法比的。

非但秦王很牛,秦國丞相也牛,而且更迭的很有效率,名相輩出。

商鞅、樗裡子、張儀、魏冉、呂不韋、李斯,這些人都是響噹噹、有作為的英雄。

非但名相,還有名將,司馬錯、白起,以及後來的蒙氏家族和王氏家族,隨便拉出一個將軍,都讓六國羨慕不已。

同時,名將名相的更迭非常有效率,能盡顯才華的時候就大放異彩,一旦走下坡路就立馬換人。這是集權體制的效率優勢。

像張良他們家那種五世相韓的,基本沒有。

秦戰國為何能打遍六國:天時、地利與人和

五世相韓,顯得家族很牛,但對國家一點兒都不好,這說明官僚系統的新陳代謝基本就停滯了。

有強君、有名相、有名將,而且新城代謝極快,這便是幸運。

還有更幸運的,那就是:秦國非但沒出什麼昏君,也沒有出什麼奸相和庸將,即便有,他們的危害也極其小。

秦國已經幸運到這種程度了,再不不統一,當真對不起老天。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