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王化貞欲聯合林丹汗攻打後金,但林丹汗欺軟怕硬反使明朝邊患嚴重

明朝末年天災人禍不斷,各地的地方勢力反叛和農民起義不斷,最後的贏家自然是努爾哈赤的愛新覺羅家族。萬曆十一年(1583

),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鎧甲起兵,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國,國號為金,史稱後金,改元天命。後金興起後,明朝方面想盡千方百計要將其扼殺,但是最終均以失敗告終。王化貞就曾想聯合林丹汗一起攻打後金,結果因為林丹汗的欺軟怕硬,不僅沒有扼殺後金,反而還給明朝增加了許多邊患,連皇太極都看不下去,直接諷刺起了明朝使臣。

事實上王化貞的求助物件不僅僅限於察哈爾部,還有內喀爾喀部,範圍遍及整個左翼蒙古,所謂

“巡撫王化貞以二萬金撫炒花五大營、虎墩八大營、歹青二千人,許助兵功建州”

,只是林丹汗是名義上的蒙古共主,實力又是漠南蒙古之冠,所以吃的撫賞金最多,明朝也儼然把他當作了蒙古內部的抗金主力軍。

《三朝遼事實錄》記載:“西虜以憨為主,憨之順逆西虜所視為向背,亦東夷所視為重輕。故講賞惟憨之費巨,而主款惟憨之撫難。

但說實話,從馬後炮的角度來看,明朝居然指望著和林丹汗合作抗對抗後金,找這種盟友簡直就是明朝的不幸。

林丹汗這人完全是個眼高手低、色厲膽薄、欺軟怕硬、背信棄義的貨色,明金之間的夾縫霸主

,找這種人當合作夥伴還有好果子吃?

偏偏王化貞還著了林丹汗的道,覺得林丹汗是個有實力、有決心的人,足以搞死努爾哈赤,上來就是

“虎墩兔助兵四十萬,遂欲以不戰取全勝”

,《明史》說的比較簡略,熊廷弼的奏摺裡面還稍微提了一下王化貞的“招撫”林丹汗的過程,實在是比較侮辱大明的國格,王化貞派去的使者居然叩頭跪求林丹汗出兵

試問其專因西人,不肯操練自家兵馬,至費金錢數十萬。遣指揮都司張定、盧伸等,經年鎮月往憨營叩頭求兵,說八、九月來而不來,說有四十萬、三十萬來而不來。

王化貞是一沒摸透林丹汗的實力,二沒摸清楚林丹汗這人的品行,哪來的自信敢把寶壓在林丹汗身上,真是急病亂投醫。事實上,察哈爾部林丹汗根本沒有攻擊努爾哈赤的實力和膽量。

王化貞欲聯合林丹汗攻打後金,但林丹汗欺軟怕硬反使明朝邊患嚴重

林丹巴圖爾

首先說實力

,這林丹汗雖然名義上號稱全蒙古的共主,吹自己是“四十萬蒙古主”什麼的,但這只是傳統的概念數字,他能掌握的也只有察哈爾直屬的八大部,其他像內喀爾喀五部、土默特、鄂爾多斯、科爾沁、喀喇沁等部,哪部他也使喚不動。更不要說漠北蒙古三大部了,“四十萬”什麼的,也只能騙騙王化貞之流,這麼點實力恐怕還不足以和後金叫板吧?

次說膽量

,所謂林丹汗這人色厲膽薄可不是虛言,有兩個例子足以證明。

後金天命四年(1620

)十月,努爾哈赤得到了來自林丹汗的問候,說是問候,其實是警告信,警告努爾哈赤不要攻打廣寧,否則

“吾將不利於汝”

“四十萬蒙古國之主巴圖魯成吉思汗諭:致問水濱三萬女真之主恭敬英明汗安居無恙耶!明國與我二國昔為讐敵。我聞午年至未年,爾騷擾明國。此未年夏,我親至廣寧,降服其城,收取貢賦。今爾出兵廣寧城,我將鉗制於爾。我二人素無釁端,若我所服之眾為爾所得,則我有何名?若不聽我此言,則我二人之是非,天將鑑之!前時我等遣使往來,後因爾使者捏告我驕慢,遂相斷交。若以我言為是,爾遣前使前來。”

努爾哈赤對林丹汗的要求不屑一顧,又回信奚落了林丹汗一頓

:“察哈爾汗:爾來書內稱:四十萬蒙古之主巴圖魯青吉思汗書致水濱三萬諸申之主恭敬英明汗等語。爾何故恃四十萬蒙古之眾以驕我耶?我聞,大都城被攻克時,四十萬蒙古盡為明人所擄,逃出者僅六萬人。且此六萬蒙古亦不盡屬於爾也矣!屬鄂爾多斯者一萬,屬十二土默特者一萬,屬阿索特永謝布者一萬。此右翼三萬之眾,與爾無涉,乃自由駐牧之眾也!其左翼三萬之眾又豈盡屬於爾耶?三萬之眾尚且不足,仍引昔日之陳詞,自詡四十萬,而輕我人少,僅三萬人。天地豈不知乎?因我人少且弱,無似爾四十萬之眾,不知爾勇強,遂蒙天地眷佑,以哈達國、輝發國、烏拉國、葉赫國及撫順、清河及開原、鐵嶺等八大地方畀我矣。爾又稱:廣寧為我徵賦之地,爾勿征討,爾若徵之,我將鉗制於爾等語。若我二人,向有讐隙,爾如此言之是也!然我二人並無嫌隙,爾因何為異姓明國之廣寧城,而蔑視天地眷佑之汗,出此惡言?何以抗佛皇天,而倒行逆施耶?我存公誠之心,仰蒙天地嘉許,賜我福祿勇智,爾等豈未聞乎?爾將如何鉗制於我?爾親往廣寧得其微薄之財,即以為因畏爾興兵轉戰,多克城池,故而與之耶?或因親戚憐愛而與之耶?若因憐愛而與之,爾為何納其微薄之財耶?爾若能收復所失之大都及三十萬蒙古之眾,而出此言,乃極是也!我徵明之前,爾巴圖魯青吉思汗曾興師往徵,盡棄盔甲、駝只一應器械,空身得脫矣。後又進兵,格根代青貝勒之侍衛被殺

水中,致十餘人被俘,徒勞而返。爾親率兵徵明二次,俘獲何人眾?克何大都名城?敗何處勁旅?明國何時授爾似此重賞耶?豈乃因我徵明,殺其男、留其女,明畏我威勢,為誘爾而與之財乎焉?明國、朝鮮二國語言雖異,然其服發雷同,故二國相交如同一國也!我二國語言相異,然服發亦雷同。爾誠繫有識之士,來書當言:我素與明有讐,汗兄徵明,願天地眷佑,多克其城,敗其勁旅。並願與天地眷佑之汗兄共同征討與我有讐之明國等語,豈不善哉!乃爾不祈福

天地,不求令名,不務大業,惟利是圖,為得他人所與有限之財,竟蔑視中傷與爾無嫌隙、語言相異國之汗。天地豈不鑑之耶?”

當然,這信不是關鍵,重點是林丹汗看了這封信之後把努爾哈赤的使者碩色、烏巴什囚禁了起來,然後這事傳到努爾哈赤耳朵裡就變味了,努爾哈赤誤信了自己派去的使者被斬殺的傳聞,勃然大怒,將林丹汗的使者康喀爾拜虎誅殺以示強硬,但事後碩色、烏巴什逃了回來,才打破這個流言。

這件事最奇怪的是,針對自己的使者被努爾哈赤斬殺這事,林丹汗居然啥反應都沒有,這蒙古霸主的顏面往哪擱啊!

天啟五年

(1625

)十一月,林丹汗眼見著科爾沁部投靠了後金,氣急敗壞,率兵攻打科爾沁部。科爾沁奧巴臺吉向努爾哈赤求救,努爾哈赤出於對盟友的義務,命莽古爾泰、皇太極等貝勒率兵5000前往救援,詭異的一幕出現了,正在攻打科爾沁的察哈爾部面對八旗軍居然直接撤退了,根本就不敢動手。

這兩件事清晰地表明瞭林丹汗面對後金的一個心態:

就是慫

。所以一到廣寧會戰這種要拼命的環節,包括察哈爾部在內的左翼蒙古集體玩起了失蹤,

“西人卒不至,河西盡沒,化貞論死”

,不僅沒去支援,還趁火打劫搶了明朝一把,作用基本為負。

王化貞欲聯合林丹汗攻打後金,但林丹汗欺軟怕硬反使明朝邊患嚴重

熊廷弼

當然,在明廷內部也有部分人認為左翼蒙古根本靠不住,像熊廷弼鎮遼那麼多年對林丹汗的情況還是非常清楚的,他就直言林丹汗雖然口稱幫忙,實際上就是來敲詐勒索的,而且其實力根本就很差,內部矛盾重重,完全靠不住,還是加強兵備要緊,

“虎憨雖有成言,復以炒花納其叛部,兩相構難,則虜難遽恃,戰難遽圖,不得不與固守處決策”

。而在天啟三年

(1623

,巡按彭鯤化也表達了相當不滿:“

撫西虜所以御東夷,使不為夷用,為我用也。乃我方借虜以御夷,而虜反借夷以挾我。

“而虜反借夷以挾我”

,反而左翼蒙古利用後金來向大明要挾,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這倒也代表了朝堂一些輿論的看法。

但是主張拉攏左翼蒙古,尤其是察哈爾的人更多,所謂

““用夷攻夷”之說章滿公車”

,不僅僅是王化貞,當時的重臣王象乾也主張招撫蒙古以制後金。他在廣寧之戰後,還做了一個102萬兩白銀的撫賞預算,希望察哈爾、喀爾喀、喀喇沁對後金用兵奪取廣寧,但是全成泡影。好在這次虧本比較小,實際撫賞用銀只有76000多兩。除了王象乾,主張招撫蒙古的還有王在晉和袁崇煥。

隨著時間的推移,明廷已經對林丹汗的軍事實力差不多失去信心了,但仍然給林丹汗相當多的撫賞,只求保持邊境穩定,如果能夾攻後金固然好,至少不能讓後金和林丹汗同時發難,所謂

“今日之計,我方有事於東,不得不修好西虜,即未必可用,然不為我害,即已為我用矣”

但林丹汗實在是欺軟怕硬,在

天啟七年

1627年

)後,眼瞅著打不過後金,居然搞起了西進運動,驅逐了原右翼蒙古土默特、鄂爾多斯等部,佔據了河套、宣大邊外一帶,開始索取明朝對原來右翼蒙古的撫賞。彼時明廷那邊崇禎剛上位,對蒙政策改變,革除了對蒙古的一切撫賞。於是和明朝的衝突一觸即發。

王化貞欲聯合林丹汗攻打後金,但林丹汗欺軟怕硬反使明朝邊患嚴重

林丹巴圖爾

崇禎元年(1629

)五月林丹汗的女婿貴英恰前來新平堡脅賞,明廷不肯,貴英恰被參將方諮昆將其誘入甕城圍殲身亡。林丹汗大怒,遂入犯搶邊,

“流掠渾源、懷仁、桑乾河、玉龍洞二百餘里”

,六月,又至得勝堡脅賞,明廷不許,遂入犯大同,

“殺軍民數萬,大同幾不守”

由於林丹汗接連攻擊宣、大,明廷為了改變兩面受敵的窘境,不得已只能和林丹汗講款,

“虎不款,而東西並急”

,遂定察哈爾部每年歲賞為八萬一千兩。但在崇禎二年

(1630

,皇太極率領滿、蒙聯軍繞開寧、錦防線,從喜峰口攻入塞內,直逼北京,明廷怕察哈爾部於宣、大發難,將以前給喀喇沁、喀爾喀、土默特、鄂爾多斯各部的撫賞和馬價銀70多萬兩統一付給了林丹汗,王象乾又增加了8萬兩,光是這一波林丹汗就收了80萬兩銀子。

明廷指望著破財消災,但結果卻適得其反,勾起了林丹汗的貪慾之心,至此之後,林丹汗對後金瑟瑟發抖,但是儼然是把明廷當作了提款機。

崇禎三年

(1631

,皇太極兵圍北京,貪得無厭的林丹汗率部眾10餘萬來宣府脅賞,明廷不得已又蒐羅白銀18萬兩平息事態。

崇禎五年

1632年

)3月,皇太極聯合漠南蒙古諸部大規模進攻察哈爾部,

“林丹汗聞之,大懼,偏諭部眾棄本土西奔”

,滿、蒙聯軍一路勢如破竹,後金俘獲人口、牲畜10萬有餘,林丹汗的察哈爾部被後金打得可謂是狼狽不堪。

被皇太極暴擊後,林丹汗對後金完全失去了還手之力,但是對明朝卻仍然是重拳出擊,在之後的崇禎六年

1633年

崇禎

七年

1634年

連續入犯西北邊境,

“連營數十里,殺戮甚慘”

,然後明廷就怒了,俗話說收人錢財,替人消災,我也不指望你消災,你不給我添麻煩就行,收了我這麼多銀子居然還來打我。於是明廷也開始反擊,雙方一直在互毆,直到林丹汗走死於大草灘才結束恩怨。

所以,明廷和察哈爾部的盟約根本就是苟且之盟,林丹汗沒膽子對後金動手,卻喜歡對盟友重拳出擊,明廷花大把銀子反而養了一個白眼狼,這事還被皇太極譏諷過:“

今春往徵察哈爾,見爾一年之內,與彼銀百萬有餘。與其費有用之金錢,費於無用之察哈爾,何如遣一解事人來,早決和事,俾兩國共享太平也。

這諷刺真是有點尖刻啊!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