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方孝孺怎麼死的?真的被誅了十族嗎?

文/清歌向暖

方孝孺怎麼死的?真的被誅了十族嗎?

方孝孺像

01

傳說朱元璋曾讓宋濂做一篇《靈芝甘露頌》。

等到第二天上朝的時候,宋濂才猛然想起昨天喝多了:“麻蛋了,麻蛋了,皇帝交代我寫的文章,現在一個字都沒動,我這次死定了。”

這時,一旁的方孝孺說:“學生我已經給您寫了一篇,您看一下,合適您就把這篇文呈給皇上。”

宋濂一看,發現方孝孺的文章竟然已經好到他改不動的地步,就拿著上朝了。

宋濂把文章送給朱元璋,以為自己已經涉險過關的時候,朱元璋忽然問了一句:“我看今天這篇文章不像是你寫的,但文筆確實勝過你。”

宋濂是個老實人:“……這是我的學生方孝孺代筆。”

於是朱元璋傳命召見方孝孺,又讓他寫了五篇策論,方孝孺揮筆立就。

朱元璋大喜,賜方孝孺禮部宴,但細細考察下來,覺得方孝孺的性格不太好,所以就決定磋磨一下他,讓他先做蜀王朱椿世子的老師。

朱元璋對朱標說:“我給你留下了一個人才,現在先放在蜀王府裡,他為人太剛正傲氣,所以我現在先打壓一下他,你將來就可以派上大用場了。”

等到朱允炆即位後,詔拜方孝孺為翰林學士,由他來主持朝廷的大政方針。

02

建文元年(1399年),當朱棣從北平城下出發,踏上自己的“靖難”之路時,謀主姚廣孝特意叮囑他:

“攻破南京那一天,方孝孺一定不會投降,但請殿下一定不要殺他,殺了方孝孺,天下的讀書種子就絕了。”

朱棣答應了他。

《明史·方孝孺傳》:先是,成祖發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託,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朱棣進入南京之後,確實沒有殺方孝孺,留著他有用。

有什麼用呢?

方孝孺在建文朝充《明太祖實錄》總裁官,是朱允炆手下的第一筆桿子。

朱棣想讓他起草自己的登基詔書,以向天下昭示自己的正統性。

方孝孺來了,但不是給朱棣寫詔書來的,他一進大殿就開始哭。

朱棣也沒怪他,覺得這是酸文人面對自己時必要的開場白。

朱棣還溫言勸解方孝孺:“還請先生不要再自苦了,我進南京只不過想效仿當年周公輔成王而已。”

方孝孺問:“成王在哪呢?”

朱棣指指宮外的廢墟堆答:“他已經自焚了。”

方孝孺問:“那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

朱棣耐著性子答:“國家需要年長的君主。”

方孝孺再問:“那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弟弟?”

到這裡,朱棣懶的裝了:“這是朕的家事。”

(注意,朱棣此時還沒登基,就已經自稱朕了。)

隨即,朱棣讓左右諸人呈上筆墨紙札,催促方孝孺趕緊起草詔書。

方孝孺抓起筆扔在地上,罵道:“要殺就殺,讓我幫你寫詔書?沒門!”

《明史·方孝孺傳》:召至,悲慟聲徹殿陛。成祖降榻,勞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國賴長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顧左右授筆札,曰:“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

不合作的後果,只有死路一條,方孝孺已經打定主意要為建文朝廷盡忠到底。

朱棣露出獠牙,威脅方孝孺:“你就不怕我誅你九族嗎?”

方孝孺傲然回答:“就是誅了我的十族又如何?”

朱棣仍然強行要求方孝孺起草詔書,方孝孺大義凜然寫下四個大字:

“燕賊篡位”!

《明通鑑》載:(明太宗)顧左右授(方孝孺)筆札,曰:“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筆,哭且詈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上曰:“獨不畏九族乎?”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上猶欲強之,孝孺乃索筆大書“燕賊篡位”四字,上大怒,命磔諸市。

03

以上是一類史料記錄,現在我們還可以看到另外一種記錄。

現今最早記載方孝孺和朱棣兩人事蹟的是《奉天靖難記》,作者不明,據學者考證是永樂初年作品,是朱棣與方孝孺事蹟的第一個版本。

在這個版本里,方孝孺是一個怕死的形象。

朱棣進入南京,對著焚燬的宮室正在嘆氣,這時候有人向他報告說已經抓住方孝孺了。

朱棣義正辭嚴的對方孝孺說:“現在事情搞成這個樣子,都是你們這些小人搖唇鼓舌……”

方孝孺跪下哀求放自己一條生路,但朱棣只是吩咐手下人,不要讓方孝孺死的很痛快。

《奉天靖難記》載:上嘆曰:“小子(朱允炆)無知,乃至此乎?”。時有執方孝孺來獻。上指煙焰處謂方孝孺曰:“此皆汝輩所為,汝罪何逃?”孝孺叩頭祈哀,上顧左右曰:“勿令遽死。”遂收之。

後來這部分內容被《明太宗實錄》轉載。

雖然《明實錄》是明史愛好者的常備史書,但是其中有幾個關鍵節點的史料是不能相信的。

比如現在《明太祖實錄》中常常可以看到朱元璋誇朱棣貶朱標和朱允炆的地方。

事實上在永樂朝,朱棣本人曾經兩次下令修改《太祖實錄》,主要為自己篡位奪權作粉飾,修改的地方就是“嫡出”和“靖難”這兩大主題。

同時,朱棣強迫《太祖實錄》掩蓋乃至歪曲建文朝君臣的事蹟,而《明太宗實錄》有關靖難史實的描述,則是後來的總裁官楊士奇為了迎合上意的信口捏造。

04

那最早記錄方孝孺被誅十族的是誰呢?

答案是祝枝山。

祝枝山曾經寫過一本《野記》,裡面記載了方孝孺被誅的第十族的“成分”:他的朋友門生。

《野記》載:“文皇既即位,問廣孝誰可草詔?廣孝以方對,遂召之。數往返,方竟不行,乃強持之入,方披斬衰行哭。既至,令視草,大號,詈不從,強使搦管,擲去,語益厲,曰:“不過夷我九族耳!”上怒雲:“吾夷汝十族。”左右問何一族?上曰:“朋友亦族也。”於是盡其九族之命而大搜天下為方友者殺之。”

但關於這本《野記》的史料真實性卻確實不敢恭維。

祝枝山自己對這本書的定義就是一本透過民間渠道收集的野史材料編纂整合的小冊子。

在《野記》的開頭,祝枝山就交代了這本小冊子的史料來源和創作緣起:

這是他小時候在祖父母的懷裡聽爺爺輩的人講的故事,而且在他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對裡面的內容並沒有細緻考證,經常寫一個忘九個,這本小冊子僅僅用來講述一些人生的道理。

《野記》序言載:“允明幼存內外二祖之懷膝,長侍婦翁之杖幾,師門友席,崇論爍聞,洋洋平盈耳矣。坐忘無勇,弗即條述,新故溷仍,久益迷落。比暇,因慨然追記胸膈,獲之輒書大概,網一已漏九矣。或眾所通識部具它策,無更綴陳焉。蓋孔子曰‘質則野,文則史’,餘於是無所簡校焉。小大粹雜錯然,亡必可勸懲為也,大略意不欲侵於史焉爾。”

另外,祝枝山的外祖父就是奪門之變的發起人之一、坑死於謙的內閣首輔徐有貞,本身人品就有問題。

除了《野記》之外,目前沒有看見一本成書於明代的史料有誅除方孝孺“十族”的記載。

而在清修《明史》的第一版中,記述方孝孺等人被滅族,僅僅用了15字:

“丁丑,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並夷其族”。

不僅沒有誅十族的記載,而且暴露了另外一個問題:“丁丑”。

因為據《明史·成祖本紀》記載,朱棣登基的時間是“己巳日”,而己巳日的後面隔了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整整七天之後才是丁丑日。

朱棣又怎麼會在登基的七天之後,才逼著方孝孺給他寫登基詔書呢?

說不通。

《明史·成祖本紀》:己巳,王謁孝陵。群臣備法駕,奉寶璽,迎呼萬歲。王升輦,詣奉天殿即皇帝位。

但《明史·方孝孺傳》的最後,又竟然留下了方孝孺的第十族——門人和朋友的資訊:

“永樂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門人王稌潛錄為《侯城集》,故後得行於世。”

由此可見,方孝孺的門人和朋友在永樂年間並沒有被殺,被殺的僅僅是方孝孺的親族。

即便是這樣,方孝孺的親族裡還是有幸存下來的人。

據萬曆版的《松江府志》記載,方孝孺的摯友、原刑部尚書魏澤在方案興起之時不但沒被殺,反而收留了方孝孺九歲的兒子方德宗。

如果方孝孺被誅十族的事情是真的,那清修《明史》為什麼會白白放跑這種絕世大黑料呢?

05

不過,朱棣殺方孝孺,也使明代計程車子風氣徹底改變了。

李贄評方孝孺之死一事時說:

“一殺孝孺,則後來讀書者遂無種也。無種則忠義人材豈復更生乎?”

在明初那種絕對皇權的政治條件之下,皇帝絕對不允許下面人有異種意識形態的思想存在,更不允許異種意識形態的思想與主流爭權。

皇權之下,讀書人能做到的僅僅是和現政權合作。

雖然方孝孺選擇的是成全他的氣節,但是他的表現並沒有喚醒絕大多數人的忠君思想。

在固守理想與保全生命之間,平常人往往會選擇保全生命,那就代表了他們即將“失節”。

從永樂朝的胡廣,到崇禎朝的錢謙益,有明一代計程車人,最終在氣節的道路上越走越黑……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