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白帝城託孤真相:沒有“刀斧手”埋伏,只有赤膽忠心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劉備、諸葛亮這一對千古君臣的典範,被籠上“陰謀論”的疑雲。

什麼劉備不信任諸葛亮,進川、進漢中,不帶他;白帝城託孤是“天字一號”陰謀,劉備帳後必定埋伏刀斧手,一旦諸葛亮言辭不對,馬上人頭落地……

通讀《三國志》,仔細分析白帝城託孤的背景、局面,“陰謀論”是完全站不住腳的。這種現象,說明了一個道理,站在後人的立場上看待歷史事件,無法得出與當事人、當時事貼近的結論。

白帝城託孤真相:沒有“刀斧手”埋伏,只有赤膽忠心

權力

蜀漢章武三年(公元 223 年)二月,諸葛亮來到永安白帝城,接受蜀漢先主劉備最後的託付。

夷陵之戰爆發前後,諸葛亮在成都擔任丞相併錄尚書事,又領司隸校尉,集行政、監察大權於一身,同時還負責後主劉禪的讀書、教育工作。

權力之大,可謂一人之下。

劉備在前線打仗,諸葛亮在後方監國,其實已把帝、相的工作都給幹了,每日超負荷運轉。

劉備慘敗於夷陵,不久一病不起,只得將尚書令劉巴召至白帝城,協助劉備處理前方政務與善後事宜。劉巴去世後,劉備又將輔漢將軍李嚴召來任職,讓諸葛亮在成都南北郊修築祭壇,並代自己在冬至日舉行祭天儀式。

《三國志·先主傳》:“ 冬十月,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 郊,郊祭也,乃帝王祭祀之所,南郊祭天,在冬至日主祭,北郊祭地,在夏至日祭。

祭天,是古代帝王最重要的禮儀活動。帝王稱“天子”,祭天須親為。但在這非常時期,諸葛亮連祭天的活兒也要幫著幹。

經過一個寒冷的冬天,劉備的病勢更加沉重,準備向諸葛亮和李嚴託付後事。諸葛亮的權力地位,註定了他是託孤的不二人選。

白帝城託孤真相:沒有“刀斧手”埋伏,只有赤膽忠心

為什麼還指定李嚴為副?

不少後世解讀,是為了牽制諸葛亮。其實這是子虛烏有,先留個懸念,後文分析。

從有限的資料來看,李嚴是當時剩下的蜀漢文武之中除諸葛亮外對劉備最忠誠也最有能力的一位。

李嚴,字正方,荊州南陽人,是劉璋手下第一個投降劉備的大將,所以被劉備任命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

劉備與曹魏鏖戰漢中期間,益州豪強蠢蠢欲動,劉備最終能耗到曹操撤走,這多虧諸葛亮鎮守後方足兵足食,另外也多虧李嚴率兵四處平定叛亂,尤其是鎮壓了馬秦、高勝數萬人的聚眾叛亂。自此,李嚴得到了劉備的青眼相看,又被拜為輔漢將軍。

李嚴也是益州舊臣中少有的堅決擁劉派。《三國志·先主傳》中的群臣勸進表所言 “ 間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乃去。大王當龍升,登帝位也。” 以及《華陽國志 蜀志》中說的 “ 建安二十四年,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蜀以劉氏瑞應。”

而根據宋代洪适《隸續》記載,李嚴還曾在武陽的赤水河邊留下證據,立《黃龍甘露之碑》,“ 碑側題太守李嚴、並丞、令二人姓名。”

這些造假出來的“天意”“祥瑞”的把戲,都是李嚴主動或者是在劉備的授意下導演的。目的自然是為了證明劉備統治的合法性,稱帝是上天的旨意。本質上和劉邦斬白蛇起義、劉秀家的田裡長出九穗的小米沒什麼差別。

不過,即便是做出了這麼多貢獻,李嚴前期在蜀漢隊伍中,名氣依然不大,畢竟牛人實在是太多了。

白帝城託孤真相:沒有“刀斧手”埋伏,只有赤膽忠心

此時,劉備任用李嚴,恰恰是說明在蜀漢內部,對劉備仍然忠誠且能用的臣子已經不多。

最早跟隨劉備一起創業的團隊成員大多故去,只剩了翊軍將軍趙雲和固陵太守劉琰兩人而已。可以倚仗荊州派,在夷陵慘敗又損失了過半。

哀求

劉備出身寒微,不比孫權、曹操的世族出身,他無兄弟子侄可以屏藩,無宗族鄉黨可以倚托。倚靠的關、張、諸葛皆是外姓。劉備帶的團隊不是家族企業,而是合夥人的拼湊搭夥。

自建安二十年劉備不去打漢中,而跑去與孫權爭奪荊州南三郡,劉備的政治威望就開始逐年下降。益州名士、號稱李氏三龍之一的李邈就當面責問劉備說:“ 邈以將軍之取鄙州,甚為不宜也。”(見《華陽國志》)

就連劉備的嫡系、侍中廖立後來也忍不住批評劉備說:“ 昔先帝不取漢中,走與吳人爭南三郡,卒以三郡與吳人,徒勞役吏士,無益而還。既亡漢中,使夏侯淵、張郃深入於巴,幾喪一州。”

過了三年,已錯過最佳時機的劉備卻又想打漢中了,很多蜀中名士表示反對,結果劉備果然得地不得人。他不思教訓,反不顧諸葛亮求情硬殺了蜀中名士張裕,更導致劉備政治威望大損。

據《三國志周群傳》,先主欲與曹公爭漢中,問(周)群,群對曰:“當得其地,不得其民也。若出偏軍,必不利,當戒慎之!時州後部司馬蜀郡張裕亦諫先主曰:‘不可爭漢中,軍必不利。先主竟不用裕言,果得地而不得民也。”

白帝城託孤真相:沒有“刀斧手”埋伏,只有赤膽忠心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稱漢中王,又犯了一系列人事安排上的錯誤,不僅害死了關羽,還害死了劉封,逼走了孟達,丟失了近半國土,損失了關羽數萬水軍與吳蜀之間三峽地區數萬漢夷軍隊,讓蜀漢政權遭受重創。

所以廖立又批評劉備說:“ 後至漢中,使關侯身死無孑遺,上庸覆敗,徒失一方。”

眼看曹丕篡漢,已加封漢中王的劉備,再也坐不住了,匆忙稱帝。

因此,劉備稱帝之時,雖已做足準備,但仍有不少人反對,其中不乏劉備集團中的核心人物,如前部司馬費詩,尚書令劉巴與主簿雍茂。

其中劉巴是朝廷重臣且是諸葛亮的老友,後來又在劉備登基過程中刻意表現,親自書寫了所有的詔書文告,劉備這才沒動他。

可其他兩位就沒那好命了,費詩被貶到蠻夷之地永昌郡(今雲南西部與緬甸東部一帶)擔任從事,雍茂則被藉故殺害。而劉巴經此事後也鬱郁不歡、謹小慎微,劉備去世一年多後在白帝城病逝,年僅 39 歲。

劉備稱帝之後,本想用親征孫權來挽回威望並鞏固統治,不料竟被陸遜、孫桓等一干小輩打敗,劉備不僅損失慘重,而且顏面俱失。他恨聲說:"吾乃為(陸)遜所折辱,豈非天邪!" 他將自己的失敗推脫為天意。又說:" 吾昔初至京城,(孫)桓尚小兒,而今迫孤乃至此也!"(見《三國志·陸遜傳》與《吳書·宗室傳》)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損失文武重臣十餘人,包括鎮北將軍黃權,荊州治中龐林、領南郡太守史郃,侍中馬良,前部將軍張南,護軍馮習,別督趙融、傅肜,從事祭酒程畿,荊州議曹從事王甫,將軍杜路、劉寧等。

加上這兩年集中病逝的劉備集團老人:黃忠、法正、董和,霍峻、許靖、馬超、劉巴、糜竺、孫乾、簡雍、習禎、鄧方、益州別駕從事李朝等人,和前幾年戰死及投降的大將,包括關羽、關平、趙累、郝普、潘濬、樊伷、習珍、糜芳、士仁、陳鳳、文布、鄧凱、張飛、孟達、申耽、申儀等人。

此前的荊襄之戰,關羽損失水軍近四萬人。

夷陵之戰,陸遜斬殺招納的三峽地區漢夷軍隊數萬。蜀漢軍民戰死八萬多人。東三郡軍隊數萬人降魏(據《魏書》記載,該部隊光將佐就有三百多人,降魏封侯者有 42 人)。

白帝城託孤真相:沒有“刀斧手”埋伏,只有赤膽忠心

也就是說,蜀漢在短短兩三年內,劉備丟掉了近半國土,損失了十多萬大軍(總數約佔當時蜀漢所有軍隊的三分之二),並損失了四十多員文武重臣。這對於一個地方性政權來說,無疑是一場癱瘓性打擊。

正因為如此,在劉備病居白帝城的這段時間,蜀漢內部不斷地發生叛亂。

諸葛亮前腳剛離開成都前往白帝城,漢嘉(今四川雅安一帶)太守黃元 “ 聞先主疾不豫,竟舉郡反,燒臨邛城。”

同時,南中三郡也脫離了蜀漢的控制,聯結東吳,鬧起了獨立。

建寧大族雍闓甚至囂張大呼:“ 蓋聞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遠人惶惑,不知所歸也。”

雍闓不僅投降東吳,殺害蜀漢了派過來的建寧太守正昂,並且綁架了再派過來的益州太守張裔,送給東吳做禮物,張裔半路逃跑,流落街頭。

透過對這些背景的分析,只能得出一個結論:夷陵之戰失敗,徹底動搖了蜀漢政權的根基。劉備的身後,是一個搖搖欲墜,人心渙散,危機四伏,隨時可能滅亡的紙糊政權。

隨著劉備病重,即將去世,諸葛亮是劉備寄希望延續蜀漢政權,保住奮鬥多年的基業,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

蜀漢的不堪局面,劉備和諸葛亮心裡最清楚。

因此劉備託孤諸葛亮時所說的:“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絕不可能是試探。

哪裡有什麼刀斧手,分明就是苦苦地哀求。

積累一輩子的兵力一朝煙消雲散,一起創業的忠誠良將基本死光,原來結下的盟友背刺,本土投降派蠢蠢欲動……

劉備怕的不是諸葛亮篡位,是怕他提桶跑路。

白帝城託孤真相:沒有“刀斧手”埋伏,只有赤膽忠心

退一萬步講,此時的劉備幾乎成了孤家寡人,手裡啥牌沒有。諸葛真有心取代,劉備完全沒有任何能力阻攔。

他面前的諸葛亮,是一個軍政總覽、掌握絕對話語權的二號人物,蜀漢能力出眾的費禕、蔣琬、楊儀、馬忠、王平、姜維全是諸葛亮一手提拔的。各大派系中最初的元老幾乎全部死光,李嚴、魏延荊州派出身,馬超和諸葛亮沒有利益衝突。劉禪年幼且能力太弱,諸葛亮不管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是取而代之,簡直是舉手之勞。

陰謀算計,只能離心背德。此時的劉備,連玩陰謀詭計的資格都沒有,他能做的,就只有哀求諸葛亮。

授權

劉備入蜀以來屢屢剛愎自用,終至“危急存亡之秋”。

他兩腿一蹬,卻要諸葛亮替他兒子來收拾這內憂外患的爛攤子,不哀求諸葛亮,蜀漢政權就此終結。

假如換作是司馬懿、孫權這樣的老狐狸接受劉備這託孤,恐怕轉手就會把益州這不良資產給打包賣掉,免得爛在手裡。

夷陵之戰結束,諸葛亮掌權的十幾年裡,曹魏有很多所謂世族名士都不理解諸葛亮的所作所為,他們給諸葛亮寫了很多“勸降信”,甚至以己度人,寬慰諸葛亮。他們不懂得諸葛亮到底在堅持些什麼,為何要死守著那一州之地的小國與中原抗爭,這實在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

就連劉備安排的副手李嚴,也不懂諸葛亮,他覺得諸葛亮這麼大威望這麼大功勞,為何不取劉氏而代之呢?因而說過勸進之言。

劉備所言,

諸葛亮之才何止曹丕十倍,就算代漢而立,那也是眾望所歸,這不是吹捧客套,試探真假,而是陳述事實。相信如果諸葛亮鬆口,李嚴會第一個站出來支援,可得擁立頭功。

這就是當時蜀漢政權的現狀。

至於那些益州豪強大姓,就更無所謂了,因為隨著時代的流轉,士族們的主要訴求就是土地錢糧、政治地位與家族利益,至於老闆是誰並不重要,管他是劉老闆、曹老闆、諸葛老闆、司馬老闆,乃至後來的兩晉成漢宋齊梁陳……反正城頭變換大王旗,換個招牌一樣吃飯,幾百年就這麼混過去了,何必那麼認真呢?

對於這些流言,諸葛亮一概置之不理,一個字也沒有迴應,只是埋頭苦幹。

劉備的託孤,

一是哀求諸葛亮幫忙,他認為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只有諸葛亮才能安國,才能終定大事;二是在法理上賦予諸葛亮至高無上的權力。

劉備的旨意,就是要給蜀漢日後的權力格局定下基調,諸葛亮才是主心骨,劉禪、李嚴等人都必須好好配合,做不好就下課換人。

白帝城託孤真相:沒有“刀斧手”埋伏,只有赤膽忠心

從後來歷史的發展來看,劉備這個安排是深謀遠慮、卓有成效的。三國之中,魏國和吳國都曾經發生過慘烈的宮廷鬥爭、流血政變,但蜀漢政權卻一直相對穩定。

即便諸葛亮死了,其政局還能保持穩定二十年,直到最後十年才開始混亂(確切的說是公元 253 年費禕被刺殺,劉禪掌權之後)。這就是劉備、諸葛亮的偉大之處,自然生命雖已死亡,身後仍能發揮強大而持久的影響力。

那麼,只剩最後一個問題。劉備安排的李嚴為副,只是為了安撫荊州派,夷陵戰敗,東吳虎視眈眈,需要依靠他們來抵擋東吳的進攻。

劉備臨終前給李嚴安排的職位叫“ 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統的只是陪都永安內外的防吳部隊,其權力、地位遠不如諸葛亮。後來北伐,李嚴因押運糧草不濟,貽誤軍機,被諸葛亮廢黜,全程無任何阻力。

可見,他完全不足以掣肘諸葛亮。

眼淚

透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結論,劉備託孤的話語,並沒有試探震懾,只有苦苦哀求。

所以諸葛亮在聽劉備說的這些話後,反應不是惶恐,並沒有像評書、演義和影視劇裡描述的那樣跪下連連磕頭,汗流浹背,惶恐不已……而是非常傷心地哭了。

諸葛亮哭,是因為他與劉備二十年君臣,性情相契,相知甚深。他非常清楚劉備的個性。

劉備此人,外柔內剛,折而不撓,是個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牛脾氣,是個寧折不彎的犟脾氣,是個孤注一擲不服輸的狠脾氣。他一生奮鬥,即便是年過五十,屢屢失敗,一事無成,仍不改畢生之志,從未放棄過人生目標,真可謂是鋼鐵一般的漢子。

諸葛亮沒想到,在這最後時刻,鋼鐵一般的劉備竟然會如此哀求自己,放下君主的威嚴,說出這樣的話來。

白帝城託孤真相:沒有“刀斧手”埋伏,只有赤膽忠心

正是有了白帝城託孤這一幕,這位性烈如火、感情炙熱的“昭烈”皇帝(注意這個諡號),雖有很多的缺點,但仍可以算是千古帝王中最可愛的一位。

打工人,都希望能遇到劉備這樣的老闆。

《三國志先主傳》與《諸葛亮傳》劉備遺詔敕後主書:“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他在遺詔中要求兒子劉禪要好好做人,堅守良心,孝順諸葛亮,至於雄才大略,劉備根本不敢奢望。而其中那句 "汝父德薄,勿效之 ",更是盡顯劉備一生悔恨,是他沒能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規劃行事,結果導致瞭如今的危局。千錯萬錯,劉禪不能再重蹈覆轍。

另外,劉備知道諸葛亮還沒有兒子,只從哥哥諸葛瑾那裡過繼了一個養子諸葛喬。而諸葛亮此時已經 43 歲,仍沒有生育,這在古代是絕對的晚育(諸葛亮 47歲時,妻子才生下諸葛瞻)。於是,臨終之際,劉備特命身旁的劉永、劉理,以及在成都的劉禪,認諸葛亮為父,稱“相父”,讓自己的三個兒子,做諸葛亮的兒子。

這是真正的推心置腹,肝膽相照。

劉備表示,如果三子都不肖,寧願讓諸葛亮來做皇帝,以保住蜀漢基業與劉家子孫。在劉備看來,諸葛亮也是少年喪父,他應最能瞭解劉禪三兄弟的孤苦與無助。

《三國志 先主傳》裴松之注:

“臨終時,呼魯王(劉永)與語:‘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

諸葛亮哭泣的淚水中,飽含著人臣對君主的絕對忠誠。從後來他的行為來看,這對千古君臣的典範,形象是完全站得住的。

諸葛亮此人,頗為淡泊寧靜,很少硬爭強求,甚少大悲大喜。但劉備的三顧茅廬與臨終話語最終改變了諸葛亮,讓諸葛亮成為了一個 “ 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 的人,他是這麼承諾的,也確實是這麼做的。

從此,“ 夙夜憂嘆 ”、“ 夙興夜寐 ”、“ 憂恚嘔血 ” 成了諸葛亮的常態。

就算到了最艱難,最困苦的時刻,諸葛亮都沒有一刻想過放棄。

白帝城託孤真相:沒有“刀斧手”埋伏,只有赤膽忠心

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在參觀了蜀漢軍營後稱讚諸葛亮說 “ 天下奇才也!”

不過司馬懿永遠也不會明白,一個天下奇才,為何要將這一生奉獻給一個沒有希望的小國,正如他永遠也不會懂得忠誠與信念的力量。

正如東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所言:

" 其臨終顧託,受遺作相,劉後授之無疑心,武侯處之無懼色,君臣之際,良可詠矣!"

光輝

與其他帝王相比,劉備身上最大的人性上閃光點,就是一直多了這幾分真實和真誠,這也是他得人心的原因。

一個在亂世之中,出身草莽、奔波半生終立下一份基業的君主,給兒子遺詔中不寫身後佈置,不寫帝王心計,不寫天下大勢,寫著“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寫著多讀書多請教甚至列出了書單。

再結合之前他對兄弟部下,對黎民百姓的所作所為,個人是願意用最大的善意去揣測劉備的。筆者相信歷史留名的人都不是傻子,對於諸葛亮的人格、品性,劉備再清楚不過了。他絕對相信諸葛亮的忠誠,堅貞,完全願意把身後的一切託付給諸葛亮。當看到諸葛亮鄭重地答應了託孤請求之後,劉備應該是含笑而逝的。

白帝城託孤真相:沒有“刀斧手”埋伏,只有赤膽忠心

正是這份即使身處君王之位卻依舊秉持的真誠真心,才使得臣子們願效死以報,使得這些君臣肝膽相照的故事經久流傳。

諸葛亮,一介文臣帶著劣勢兵力和闇弱的劉禪,經過幾年修整,居然高舉匡扶漢室、北伐中原的旗幟,向國力數倍於己的曹魏發起進攻。本質上,他和劉備是一樣的人,堅剛不可奪其志。他篤信“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牢記劉備的遺志“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燃盡最後一點能量。他揹負著千鈞的重擔,不負劉備所託,卻敵不過天命,以俄狄浦斯王式的悲劇收場。

杜甫說:“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他是諸葛亮的鐵桿粉絲。錢穆先生說:“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在他看來,諸葛亮是兩漢(三國)歷史中,光芒萬丈、最傑出的人物,這個“之一”甚至都不用加。

白帝城託孤真相:沒有“刀斧手”埋伏,只有赤膽忠心

君臣二人的際遇,是一筆寶貴的歷史財富,蘊含著極大的正能量。可嘆的是,熱衷於研究陰謀、善用詭計的一些人,總是不相信、不願相信人性的光輝,把這段歷史“汙名化”。更多人願意相信成功學,成功的道路上,不免需要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忠誠、良知、信任、坦蕩,需要的時候是一捧黃金,不需要的時候是一堆狗屎。因此司馬懿被推到了臺前,甚至成了“主角”。

從人性的角度分析,這其實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