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朱元璋死後,皇陵中夜夜都能傳出一陣陣哭聲,原來明孝陵有個秘密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之後,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了一系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對此,朱棣於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

朱元璋死後,皇陵中夜夜都能傳出一陣陣哭聲,原來明孝陵有個秘密

戰爭歷時四年(1399—1402年)。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於宮中自焚死,或說由地道逃去,隱藏於雲、貴一帶為僧。 同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所以說,關於朱棣為何奪了朱允炆的皇位,一般說法都傾向於朱允炆上位後“削藩”。不過,有些學者也認為。

當年朱允炆速葬朱元璋,也是朱棣發難的原因之一,而且,這個原因應排位第一。

自古皇帝下葬可以說是講究太大了,得選個吉日什麼的。那麼,朱允炆是何時葬了朱元璋的呢?按照史學家的研究,朱允炆其實是聽了朱元璋的話,速速的葬了他,這個日子還是朱元璋自個選的。按照一些說法,在朱允炆即位的前一天,就將朱元璋給下葬了。

朱元璋死後,皇陵中夜夜都能傳出一陣陣哭聲,原來明孝陵有個秘密

在《皇明大政記》有這麼一段文字,是說那時朱允炆的身份不過是皇太孫:“寧有大葬無嗣皇帝主祭之理?”這不符合禮制嘛,國家不可一日無君啊。

其一、根據一些說法,當時朱元璋是留了遺囑的,他很是擔心他死後天下會出事,於是,就讓這個皇太孫趕緊辦了自己的後事。

其二、朱元璋死的時間是6月24日。就算古時的氣溫沒有如今的高,南京的6月那也是悶熱潮溼的很,那時又沒有如今發達的冷藏或者冷凍條件,所以,還是早日入土更好些。

於是,就有人分析,朱允炆快速葬了朱元璋,就是想早早坐實自己即位一事,不想途中再有什麼變故,還給各藩王們都發了遺詔,不能回家奔喪。再結合他後來削藩的行動,倒也可以證實,他對於那些叔叔們還是有所忌憚的,只是策略錯了。

朱元璋死後,皇陵中夜夜都能傳出一陣陣哭聲,原來明孝陵有個秘密

朱元璋何時下葬是一個謎,連他下葬那天發生的事情,也同樣讓人難以琢磨。

據說那天,南京的十三個城門是同時出殯。有人就分析,這是為了防止盜墓。在古時盜墓就是個常態,尤其是皇陵,埋了一堆的寶貝,勾得不少人想盡各種辦法去盜些出來,甚至都用上了炸藥。於是,這一天就搞了迷惑眼球的場面,不讓大夥知道朱元璋從哪個門出殯的。

不過有人很是質疑這種說法,朱元璋生前早就替自己相看好了風水寶地,就在紫金山陽,大家皆知,有必要再弄這麼一出麼?

後來有人推測,這是為了“人殉”可以同時下葬,所以,十三城門才同開。

朱元璋死後,皇陵中夜夜都能傳出一陣陣哭聲,原來明孝陵有個秘密

除了這些,民間很快又傳出一個說法,朱元璋壓根就沒在明孝陵,而是一個人葬在了朝天宮。據說,“三清殿下”才是朱元璋真實的埋葬處。這在不少史籍中有類似的記載,明孝陵那隻不過是朱元璋的衣冠冢罷了,民間就有流傳一個故事:

就說明孝陵每每到夜裡,就會有一個婦人的哭聲,那是馬皇后在哭,她是哭自己一人獨守,據說,後來做了法事,這事才消停。

若是結合朱元璋“人殉”的事情,這個故事是不是該衍生出其他的版本?

“人殉”制度從漢以來,基本在中原就是絕跡的,不知道朱皇帝怎麼想,又給扒拉出來了,民間百姓哪會知道這些。有學者就分析,正是因為葬於了朝天宮,所以,出殯當天才弄出了那麼大的動靜,用來遮掩事實。

朱元璋死後,皇陵中夜夜都能傳出一陣陣哭聲,原來明孝陵有個秘密

這其實很難經得起推敲,朝天宮是啥地方?

“百僚朝賀習儀於此”,如果果真如此,那就是朱元璋太愛他的事業了,連死後還要守著皇宮。不管從哪個角度說,似乎都沒有理由不將朱元璋葬於寢陵。

甚至,還有人說,朱元璋是葬在了北京的萬歲山,這種說法更有點不靠譜。那時的交通哪有現在方便,動車幾個小時就從南京到北京,那麼熱的天,難不成也要學習秦始皇,用什麼鮑魚掩蓋臭味?當然這種謠傳很快就被人識破了。

再來看看現在考古的發現。

經過一段時間的科學探測,得出的結論是明孝陵的地宮完好,沒有被盜墓者光顧過。只是這些沒法證明朱元璋是否就躺在這裡,除非哪天開啟這明孝陵。不過,估計機率很低,隨著大家對文物的保護意識增強,除非迫不得已的搶救性發掘,一般都會繼續保留“原裝”。

朱元璋死後,皇陵中夜夜都能傳出一陣陣哭聲,原來明孝陵有個秘密

想想應是當年那個“十三城門同開”,才讓朱元璋下葬的故事多了這麼多的版本,而且,民間也願意相信這個說法。這也給了後人探究的課題,希望從史料或者證物中有所突破,只是只有那個寢陵才會告知真相。並且,根據現在科技探明的資料,這個地宮的面積達到了數千平方米。

偌大的一個地宮,總不會讓它空蕩蕩吧?這裡究竟藏了什麼秘密?除了那些金銀珠寶,是不是還有些別的?

參考資料:

【《皇明大政記》、《明史》】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