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清朝的道臺是個什麼官,比知府大嗎?為啥說它是一個萬金油官職?

道臺是清朝特有的一個官職,可別小看道臺,其地位要比知府大上不少。

清朝的道臺是個什麼官,比知府大嗎?為啥說它是一個萬金油官職?

道臺又稱道員,是清朝一個特有的官職,其他朝代並不存在,而在清朝,道臺屬於一個“萬金油”般的角色。

清朝時,對於地方上的行政級別劃分共分為省、府、縣三級,其中,省的級別為最高,而省裡最高一級的行政長官,就是我們熟悉的總督和巡撫。

不過,總督和巡撫兩者之間,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比如,清朝總督的官階,一般是正二品,而巡撫的官階,大多數則是從二品。

除了官階高低有所不同之外,兩者所能行使的權力範圍同樣也有區別。

清代的巡撫,一般是掌管所在省的軍政、民政、吏治、刑獄、關稅、漕政等,而總督有時候可能會督管多省。

尤其是在清朝,總督督管多省的現象十分普遍,我們在電視劇中也會經常看到,比如直隸總督、兩江總督、湖廣總督等。

像李鴻章、張之洞以及袁世凱,就曾經先後擔任過湖廣總督。

清朝之所以要設定負責多省事務的總督一職,就是希望透過總督,來加強對地方上的管理,並且,總督最大的作用,就是協調各省、各縣,以達到統一事權的目的。

同時,有一個負責多省的總督存在,還能起到防止各省之間互不相熟,遇到事情互相推諉的情況發生。

除了地方上的總督之外,清朝還設有專管某項具體事務的總督,如漕運總督、河道總督等。

這類總督的最大特點,就是隻負責與職務相關的具體事宜,而不是像地方上的總督那樣全面抓,因此行政級別也就相對低了很多。

不過,不管是總督也好,還是巡撫也好,其設立的根本,還是古代皇帝鑑於協調統籌地方事務才來的。

清朝的道臺是個什麼官,比知府大嗎?為啥說它是一個萬金油官職?

也就是說,總督和巡撫最早的性質,是屬於“特派員”性質,比如像明朝時,就是在朝廷需要處理某項事務時,委任某個官員擔任總督去辦理,而該項事務辦理完畢後,總督一職也會被撤銷。

只不過,到了後來,明朝的皇帝看這種特派方式比較好使,才逐漸將這兩個官職給固定了下來,而清朝入關後,沿襲了明朝的官制,因此總督也就繼續被沿用。

而在明清兩代的官制中,除了總督和巡撫外,省一級地方上,還存在有布政使和按察使。

布政使一職,源自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登基稱帝后,為削弱和分割地方上的權力,撤除元代的中書省,設立布政使司,並設左右兩名布政使,分管全省民政事務。

當然,一個省的行政事務,不僅僅只有民政,還有十分重要的“刑名”,而為了不讓布政使專權,按察使就派上了用場。

按察使這個官職,早在唐代就已經存在,不過,當時的按察使,主要職責是巡察、考核吏治,說白了就是皇帝派出去的督察員。

而到了宋代,按察使不再負責考核吏治,而是專一負責一省的司法刑獄。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官制仿照宋朝,不過,在一省的行政長官中,又增加了都指揮使,也就是說,最初明朝一個省的最高行政長官,是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揮使。

這三者中,布政使管“民政”,按察使管“刑名”,都指揮使則管“軍務”,三者統稱為“三司”。

清朝入關之後,裁減掉都指揮使司,只設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因此也被稱作為“二司”。

透過上述我們可以得知,總督、巡撫、布政使和按察使,均為省一級的行政長官,而在他們之下,就是我們常說的知府。

知府這個官職,起源於唐代,最早叫做府尹,其具體職責為“掌宣教化,歲行屬縣,觀風俗,錄囚徒”等。

但從工作主要職責上來看,唐代的知府與後世朝代的知府大同小異,不過,行政級別卻相差不少。

唐代時,知府為從三品,但在宋代和明代,知府改為正四品,到了清代再次降級,變為從四品。

而在知府之下,就是地方上最後一級行政單位,也就是縣令,又稱作知縣。

說完省、府、縣這三個級別的行政長官,我們再來說說清朝一個獨有的官職,也就是前文所說有“萬金油”之稱的道臺。

清朝的道臺是個什麼官,比知府大嗎?為啥說它是一個萬金油官職?

在清朝之前,是沒有道臺這個官職的,道臺真正意義上出現的時間,大約是在順治年間。

前文講過,地方上的最高行政長官,固定的是布政使和按察使,而既然作為一個省的最高長官,那麼身邊自然有助手,來幫助他們處理日常政務。

這些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助手,在清朝分別叫做“參政”和“按察副使”。

而在“參政”和“按察副使”之下,還設有參議和僉事,其工作職責同樣也是協助布政使和按察使處理各項地方上的事務。

比如下去收稅,再比如監督各縣,代表布政使和按察使對官員進行巡查,說他們是一省之長的秘書也不算為過。

而這些人,就是清朝道臺的前身。

乾隆登基後,考慮到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工作繁重,就有心想幫助他們減輕部分工作負擔(其實也是為了監督和分解地方長官的權力),就有意把參政、按察副使等助手級別的官員,單獨劃分出來。

如何劃分呢?就是把全省分為若干道,並把參政、參議等助手,分別派往各府各縣去坐鎮,以監督當地官員。

這樣一來,原本是助手角色的參政、參議,就成了一個獨立的官職,因其負責的是一個或者多個道,所以也被稱作道員。

需要注意的是,清代的道員分工非常詳細,河、糧、鹽、茶等事務均由不同的道員負責,而其官職名稱也跟隨其負責的事務不同而不同。

比如負責糧食的就叫做河道,負責鹽茶的就叫做鹽茶道等,另外還有“守道”和“巡道”。

而從行政級別上來說,道員是低於總督、巡撫以及布政使和按察使的,但同時又高於知府,因此,

道員要比知府大上一級。

清朝的道臺是個什麼官,比知府大嗎?為啥說它是一個萬金油官職?

另外,清代的道員官階一般為正四品,這也比知府的從四品要高。

那麼,道員在日常工作中,是如何與上下級之間進行運作的呢?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某個地方的知府,有事情需要向該省的布政使彙報,就需要先看所彙報的事情屬於哪一道。

確定完哪一道之後,比如糧食問題,知府就會將文書遞交給相關的道員,也就是糧道,再有糧道稽核之後,遞交給上一級的布政使。

之所以說道員是”萬金油“,是因為其本身就具備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地方上的事務,需要道員向上傳遞,而省裡有什麼指示,同樣也需要道員向下傳達。

到了後來,也就是乾隆末年和嘉慶初年時,道員的權力得到了增加,當時朝廷下令,道員有密摺封奏的權力,這就讓道員地位更高。

因此,為了以示尊敬,逐漸有人開始稱呼道員為道臺,久而久之,道臺這個稱呼也就流傳開來。

不過,道臺有一點很特殊,他雖說比知府級別要高,但卻不像知府那樣具備地方行政單位性質,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道臺與最早的總督在性質上類似,都是屬於“特派”性質。

只不過,總督是朝廷特派,而道臺則是由省裡特派。

清朝的道臺是個什麼官,比知府大嗎?為啥說它是一個萬金油官職?

要是套用在我們現代,道臺的行政地位,有點像省級的事業單位一把手,比如稅務局一把手、水利局一把手等。

也就是說,道臺所能行使的權力,僅限於其負責的那個業務領域,而在這個業務領域之外,道臺是無權插手當地事務的。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清代各省的道臺數量不一,並且道臺的設定,也會根據該省的經濟、人文,甚至包括所在區域的不同而設定。

比如,在江南等地,由於這裡是糧食和財稅重地,因此糧道官就會相對多一點,而在沿海城市,則設立有內地沒有的海防道,這種情況,在清朝十分常見。

由此也可以看出,道臺本身確實具備“特派”性質,說白了,道臺就是省級行政機構的派生物。

而由於負責的區域和業務範圍不一樣,導致了清代的道臺級別不一,有些道臺因為所處重要之地,其級別就很高,甚至還有人做到了二品的地步,而有些偏遠處的道臺,沒有什麼能夠對其進行支撐,因此級別就很低,只能止步於四品。

而這種品階高低不一的情況,就造成了有些時候尊卑不分的事情發生,在光緒年間,就有大臣李慈銘對此提出了反對意見。

在他看來,當前的道臺在品階上“ 尊卑不別,等級不明” ,常有越級加封的例子,這樣就會讓其他官員心生不滿,並且還會造成官員們對朝廷的官位晉升失去敬畏之心。

因此,李慈銘就建議,應該把道臺固定在某個品級,不能出現太高品階的事情。

不過,他的建議最終並未獲得批准,而在此之後,由於清廷大量缺乏人才,因此跳級加封的事情更是屢見不鮮,最終形成氾濫。

清朝的道臺是個什麼官,比知府大嗎?為啥說它是一個萬金油官職?

綜上所述,清代的道臺,屬於是省級行政機構為了更進一步的細分權力,所衍生出來的派生物,是介於省級與府級之間的一個特有官職,而由於其行政權力的特殊,因此道臺就要比知府大上一級。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