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北京保衛戰,于謙為大明續命二百餘年

公元1449年8月17日,北京紫禁城內,大明帝國的朝會上充斥著一片壓抑的氣氛。兩天前發生的“土木之變”,明朝大軍土崩瓦解,連明英宗也被瓦剌軍俘虜。此刻,留守京城的大臣們在商議如何善後。

北京保衛戰,于謙為大明續命二百餘年

沉浸在悲痛、惶恐中的百官們面面相覷,面對這危局,大家似乎都沒有什麼好辦法。明英宗親征,帶走了京城大部分的兵力,還有很多勳臣權貴,如今在前線全軍覆滅,京城只剩下些老弱殘兵,如何抵抗得住敵人的鐵騎。

見無人說話,翰林院學士徐珵放言:“我夜觀天象,大明朝危在旦夕。為今之計,只得南遷。”話音剛落,只聽得一聲怒喝:“言南遷者,可斬也!”說話的正是兵部侍郎于謙,“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一動則大事休矣,難道忘了南宋的教訓了嗎!”

北京保衛戰,于謙為大明續命二百餘年

于謙的凜然之氣一掃朝堂上壓抑的氣氛,穩住了群臣之心。監國朱祁鈺見狀任命于謙為兵部尚書(原兵部尚書隨軍出征沒於土木堡),將京城的防禦交給了他。但此時的北京城,已然是一座空城,內憂外患,但于謙毅然領命,擔負起了拯救大明江山的重任。

不想第二天的朝會,突發了一場騷亂。有大臣向朱祁鈺提出追究土木之變的罪魁禍首王振的責任。此時王振雖亡,但黨羽尚在,朱祁鈺不敢輕舉妄動。見朱祁鈺要退回後宮,這個大臣死死拽住他,不放他走。王振的黨羽上前驅趕,激起了眾怒,被群臣當場打死三人。此時朝堂一片混亂,于謙站出來攔住要躲避的朱祁鈺,請求他宣佈王振之罪,並懲處其餘黨。

北京保衛戰,于謙為大明續命二百餘年

如果當時不能及時穩定住局面,朱祁鈺離開後,控制御林軍的王振餘黨勢必會與朝臣發生更大的衝突,後果不堪設想。在於謙的堅持下,朱祁鈺當場宣佈了王振的罪行,並處置了其餘黨。此舉解決了明廷內部存在的矛盾,為即將到來的北京保衛戰建立了一個穩固的基礎,由此于謙也就正式成為了大明王朝的主心骨。

要打仗,一是兵二是糧,這兩樣北京城裡都缺。新任兵部尚書的于謙,本就是兵部二把手,對於部門業務熟門熟路。經過火速動員,于謙調集了二十餘萬軍隊。這些軍隊多為後勤部隊,相對於損失在土木堡的軍隊戰鬥力弱不少 。但有句話說得好,強將手下無弱兵,就是他們,在於謙的帶領下,最終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關於糧草,北京城的糧草基本上囤積在通州。為了避免運糧的風險和運輸的麻煩,于謙在調兵的同時下令,命令所有入援北京的軍隊一律先到通州取糧,這樣一舉兩得,解決了上述的麻煩。

北京保衛戰,于謙為大明續命二百餘年

軍事層面的準備已經做好了,但還有一個政治上的問題,這就是皇帝還在敵手,朱祁鎮被瓦剌軍挾持著進攻明軍。這對於明王朝來說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它使得在今後的各個層面的鬥爭中,明王朝都可能被束縛住手腳。但冊立新君,這具有極大的風險,如果以後的局勢發生變化,提議者恐將難以自全。但這時于謙又站了出來,他保的是大明的江山而不是某個人,在他的提議下,明英宗的生母孫太后做主,策立監國朱祁鈺為帝,解決了這個政治生的大難題。

很快瓦剌大軍逼近北京,戰事一觸即發。面對士氣正旺的敵軍,有將領提出緊閉城門堅守,斃敵鋒芒,待敵士氣減弱後再出擊。但于謙沒於採納這個意見,而是命令軍佇列於九門之外,與敵軍展開正面的對抗。在他看來,敵軍士氣是正盛,但我軍自土木堡之戰後士氣低糜,如果一直示弱,士兵將會失去信心,敵軍將會更加肆無忌憚的攻城,如此一來北京就危險了。于謙認為,如今之計,必須出城死戰,置之死地而後生。

北京保衛戰,于謙為大明續命二百餘年

于謙下令,戰事一旦開打,臨陣之時,將領後退斬將領,士兵後退後隊斬前隊,所有軍隊一律出城迎敵,不出城作戰者格殺勿論。他親自登上德勝門,指揮明軍對瓦剌軍展開作戰。在他的感召下,將士們奮勇殺敵,死戰不退。經過六天六夜的殊死作戰,瓦剌軍不僅毫無進展,還在明軍的夜襲中損失慘重,不得不後撤。

北京保衛戰,于謙為大明續命二百餘年

瓦剌軍攻城不利,想拿明英宗要挾又無果,隨著各地明軍不斷地入援,深恐陷入腹背受敵的險境,於是他們選擇了退兵,明軍獲得了北京保衛戰地勝利,大明王朝得以續命二百餘年。而這一切,于謙可謂是居功至偉。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