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曠世奇才,為什麼最終千古流芳的卻是諸葛亮?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曠世奇才,為什麼最終千古流芳的卻是諸葛亮?

熟讀三國的人,腦海中往往有這樣一個疑問,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智慧型人物,司馬懿更是三國最大的贏家,為何最終是諸葛亮千古流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謬!”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曠世奇才,為什麼最終千古流芳的卻是諸葛亮?

這樣的評價不可謂不高,陳壽認為只有諸葛亮才能、智慧等,才能和管仲、蕭何相比。那麼陳壽對司馬懿怎麼評價呢?他直接沒有寫司馬懿的傳記。不過,曹操對司馬懿的評價還是廣為流傳的,“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從兩人的評價來看,司馬懿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形象遠不到諸葛亮。

我們知道,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一個政治家死後評價如何,最重要的還是老百姓的評價。我們來看看諸葛亮和司馬懿如何對待彼此方老百姓的。

司馬懿:入襄平城(今之遼寧遼陽)後,高舉屠刀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餘人皆殺之,以為京觀。偽公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

諸葛亮: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曠世奇才,為什麼最終千古流芳的卻是諸葛亮?

有不少人說,僅憑兩人對待老百姓的天然地別,還需要解釋為何諸葛亮流芳千年嗎?“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這句話用來形容諸葛亮最為貼切。很多人看了小說《三國演義》中把諸葛亮誇成神人,加上看了一點歷史皮毛就質疑丞相諸葛亮。

當深入瞭解諸葛亮的生平事蹟後,又發現諸葛亮確實是做到了近乎完人的地步,無論是君臣關係,還是對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都做到了一個臣子所能做到了的極限。在古代中國讀書人心目中,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代表著最高的道德標準,這些在諸葛亮身上都體現的很完美。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曠世奇才,為什麼最終千古流芳的卻是諸葛亮?

諸葛亮憑藉卓越的能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工作豪情,以及事無鉅細的工作態度,為何蜀漢耗盡最後一滴心血,不僅在劉備去世為蜀漢延續了40年國祚,而且他的很多舉措更是福澤後世千百年。

陳壽是曾是蜀漢官員,父親還是馬皋的參軍。街亭失守後,馬謖被殺,其父受到牽連,被削掉了頭髮,要知道古人對頭髮非常重視,削掉頭髮是奇恥大辱。可陳壽卻很尊敬諸葛亮,他高度讚揚諸葛亮的治蜀成績,

“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抬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誡明也。”當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劉禪更親自穿喪服祭拜,蜀漢無數老百姓更是悲傷欲絕。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曠世奇才,為什麼最終千古流芳的卻是諸葛亮?

一個人在世時可能覺察不到偉大,可他去世百年後依舊有人稱讚他,這就值得尊敬了。諸葛亮去世百年後,東晉大司馬桓溫揮軍西征來到成都後,看到一個年齡過百歲的小吏,就問他:“百年前的諸葛亮跟現在的人相比,怎麼辦?”

小吏說了一句廣為流傳的話,“諸葛在時,亦不覺異,自公沒後,不見其比。”意思是說,諸葛亮在世時我感受不到他的偉大,可去世百年後再想想他的事蹟,世人依舊無人能比。大家說,這樣的諸葛亮能不流芳百世嗎?

諸葛亮長得比司馬懿帥,人品又比他好,功勞又比他大。別說司馬懿,放眼整個中國古代史,又有幾人能跟諸葛亮相比較?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曠世奇才,為什麼最終千古流芳的卻是諸葛亮?

論戰功,幾乎以一人之力促成孫劉聯盟,完成三分天下的壯舉。作為武廟十哲之一,僅次於白、韓、李,將同時代名將曹真,郭淮,張愷,司馬懿等人玩弄於股掌之間;論人品,諸葛亮不貪財、不念權,更不好色,一生為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五次北伐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最終病逝五丈原。就問大家,三國中還有誰做到這一點?真可謂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