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明朝殿試的試題題目如何擬定?策題內容根據當前危機而變化

殿試僅考策題一道,

便能決定進士的前途,更能讓皇帝看清哪些是真正的人才。

作為皇帝與應試貢士之間溝通的橋樑,考生的殿試答策是判斷考生政治見識與處事能力的唯一途徑。

為保證所得之士真正得用,明代皇帝將殿試策問的決定權牢牢掌控。

明朝殿試的試題題目如何擬定?策題內容根據當前危機而變化

殿試策題的內容往往是皇帝政治思慮的直觀反映,

“大抵皆治天下之道”

,帶有明顯的政治意圖。

不論時代背景如何變化,策題內容總能展現出當時的政治焦點,是皇帝探尋解決之道的重要方法。

如此重要的試題是如何制定出來的呢?

明朝殿試的試題題目如何擬定?策題內容根據當前危機而變化

殿試策題的制定

明代殿試沿襲宋制,僅考策問一道。

明人邱濬有言:

“殿廷試士始於唐武后時,宋初沿之,然皆試以詩賦,至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始專試以策,限對者以千字,至今用之。”

萬曆《明會典》中記載,洪武三年(

1370)首次開科時,就對殿試答策的要求做了明確規範,

“殿試時務策一道,惟務直述,限一千字以上”

明朝殿試的試題題目如何擬定?策題內容根據當前危機而變化

關於殿試策題的制定,主要有兩種方式。

皇帝親制策問

皇帝親擬策題是明代殿試策題制定的一種重要方式,在明初使用最多,

洪武四年(

1371)、十八年(1385)殿試太祖親擬策問。

後雖漸以大臣擬策,皇帝選定為主,但皇帝仍間或親擬。如嘉靖八年(

1529)殿試,世宗在查閱殿試舉人試卷後,對大臣說道:

“制題出自朕制者,前數日所為制題,亦偶得之耳。”

皇帝親制策題,直接體現了皇帝的政治關注點。

明朝殿試的試題題目如何擬定?策題內容根據當前危機而變化

先由大臣擬撰,再由皇帝選定

隨著內閣地位的逐漸提高,皇帝逐漸將策問交由內閣大臣撰擬。

如萬曆八年(

1580)三月,“命大學士申時行撰擬策題”。

再如萬曆二十三年(

1595)三月,“內閣擬殿試策題上請”。

大臣擬策往往並非僅擬一道,而是根據時政撰擬多道,再交由皇帝選定。當大臣擬撰的策題內容並不符合皇帝心意時,皇帝會將其做修改後再行採用。

如崇禎七年(

1634)三月的殿試,策題先由閣臣

“擬策問二道”

,進呈皇帝裁定時,因對內容不滿意,

“上自手書大半”

明朝殿試的試題題目如何擬定?策題內容根據當前危機而變化

總之,不論是皇帝親擬策題,抑或大臣擬撰、皇帝選定,殿試策題的主題最終都由皇帝決定,均體現出皇帝對治國理政的思考。

皇帝對殿試策問制題權的牢牢掌握,既令殿試成為皇帝尋求治國良策的有效途徑,又保證了皇權在取士上的權威性。

明朝殿試的試題題目如何擬定?策題內容根據當前危機而變化

殿試策題的內容

殿試策題為皇帝欽定,多是當時皇帝關注的政治焦點的反映,涉及到治國、選舉、禮法、教化、軍事、君臣、民政等。

不同的政治背景下,隨著皇帝治國理政關注點的改變,殿試策題的內容側重點也會變化。

明朝殿試的試題題目如何擬定?策題內容根據當前危機而變化

不過一般來說,

對政治問題的探討是策問的主體

皇帝作為一國之君主,在治國理政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的政治問題,明代所有皇帝均發出過政治策問。

如永樂十三年(

1415)太宗希圖探求唐虞三代之治,效仿三代之法,但未臻其效,故

發出殿試內容。

作為關乎國家命運的重要方面,

吏治用人之道一貫是皇帝關注的重點

因此皇帝也會把這個問題

為考題。

如洪武三十年(

1397)春榜策問

太祖希望尋找到造理之士輔君輔政,但久求不得,故以此為策題,考校諸生的同時,希圖尋求得人之法。

明朝殿試的試題題目如何擬定?策題內容根據當前危機而變化

不過正如前文所述,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殿試策問的考察的側重點有所差別,皇帝展現出的施政態度亦有不同。

太祖、成祖之時,是明朝數百年基業的開創時期,很多事物尚在摸索階段。

此時的殿試策問,

多是針對如何解決實際政務問題的務實探討

,體現出的大多是建國之初對如何治國的探索。

因皇帝在許多方面都存在困惑,策問涉及的範圍也非常廣泛,甚至出現

“一策多問”的情況

明朝殿試的試題題目如何擬定?策題內容根據當前危機而變化

仁宣以後,隨著國家基業的穩固,皇帝的施政態度,

從開創性探索轉變為解決國家治理過程中新出現的問題

殿試策問探討的重點也從如何開拓探索,逐漸轉變為怎樣守成,多集中於怎樣保證國家安定有序。

故而殿試策問中,對刑法教化、綱紀法度等利於安民的意識形態建設的探討頻率有所增長。

如正統十三年(

1448)殿試策問提到:“天下之道莫要於內治之政修,外攘之功舉

修內治之政必先於爵賞刑罰,而舉外攘之功必本於選將練兵

”,英宗要求考生對如何安內攘外提出見解。

明朝殿試的試題題目如何擬定?策題內容根據當前危機而變化

英宗一直認為制定典章,推進刑法教化是治國安民的重要內容,在正統年間主持並開始修撰《大明會典》,成書於弘治年間,為《正德會典》、《萬曆會典》的修撰奠定了基礎。

故英宗在策問中提到內治修刑,就很好理解了。強調練兵攘外,則是因為北境瓦剌的長期侵擾,英宗想興兵北征。

正統十四年(

1449)英宗親自北討瓦剌,最終被俘,引發

“土木堡之變”

。從此看來,正統十三年(

1448)的殿試策問,正是英宗出征的一個訊號。

明朝殿試的試題題目如何擬定?策題內容根據當前危機而變化

至明代後期,隨著社會問題的暴露,統治基礎逐漸動搖,內憂外患,危機四伏。

此時期的策問出發點則在於探討怎樣才能扭轉不利局面,安內攘外,興兵強基,恢復昔日之盛景

此時期主要有兩個特點

明朝殿試的試題題目如何擬定?策題內容根據當前危機而變化

安內方面

除了刑法教化、綱紀法度,還開始強調

“君臣一心”。

如嘉靖三十五(

1556)年世宗在策問中向考生提問,如何能做到“元首股肱真是一體,上下相資”。

再如萬曆三十五年(

1607)神宗希望君臣同心,做到“有俞咈無嫌猜,有異同無甸域,有好惡無偏陂,有實政無虛談”。

明後期官場風氣糜壞,黨爭加劇,吏治遭到嚴重破壞,漸漸脫離了皇帝的掌控。

故此,皇帝在策問體現了對吏治清明,君臣相和的強烈訴求。

明朝殿試的試題題目如何擬定?策題內容根據當前危機而變化

攘外方面

養兵練兵,抵禦外侮的軍事策問呈明顯增加的趨勢。

如萬曆四十四年(

1616)策問提到要

“慎固邊防,簡政練兵”

,崇禎皇帝更是多次提及練兵攘外。

明後期由於東北邊境為女真所侵,嚴重影響了明朝的政治穩定,故在萬曆後期與崇禎一朝都將強軍與邊防對策作為重點。

明朝殿試的試題題目如何擬定?策題內容根據當前危機而變化

結語

明代殿試策題的決定權掌握在皇帝手中。

策題內容涉及甚廣,多是與當時的政治生態相關,是皇帝政治思慮的體現,也是當時政治背景的側面反映。

明朝殿試的試題題目如何擬定?策題內容根據當前危機而變化

皇帝將當時的政治關注所在擬成策題的意圖,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方面,是出於皇帝考察應試舉子的目的。

另一方面,皇帝也希望集思廣益,從考生對策中尋找解決之道,如果考生的答策切實可行,皇帝

“將採而用之”。

皇帝透過掌握殿試策題的決定權,既考察了考生的政治眼光與處理問題的能力,保證了所得士人的素質,又可能從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思路啟發與可行之法,實是雙得之舉。

明朝殿試的試題題目如何擬定?策題內容根據當前危機而變化

相關文章

頂部